【前言】

父母抚养权争议是婚姻家庭纠纷中最常见也最敏感的问题之一。父母抚养权是指父母对未成年子女享有并承担的抚养、教育、保护和代表子女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权利义务。

父母抚养权的归属关系直接影响到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也关系到父母双方的情感和责任。那么,法律是如何裁定父母抚养权争议的呢?

孩子成年后父母就没有抚养权了吗(父母抚养权争议不用愁)(1)

【案件摘要】

小红和小明结婚后育有一女小花。小红是一名白领,收入稳定,工作较忙;小明是一名自由职业者,收入不稳定,但有较多的时间照顾小花。

两人因性格不合,经常发生争吵,最终决定离婚。离婚时,两人对小花的抚养权发生了争执。

小红认为自己有固定收入,能够给小花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机会;小明认为自己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小花,能够给小花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两人均不愿意放弃对小花的抚养权,遂将此事诉至法院。

孩子成年后父母就没有抚养权了吗(父母抚养权争议不用愁)(2)

【焦点争议】

本案的争议点主要有两个:

(一)父母双方各自具备抚养子女的条件和能力,但对子女抚养权均有主张,应当如何确定子女抚养权归属?

(二)在确定子女抚养权归属时,应当如何考虑子女本人的意愿?

【法律分析】

(一)确定子女抚养权归属的依据和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夫妻双方对子女抚养问题不能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不符合子女利益的,由人民法院根据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合法权益的原则判决”。

孩子成年后父母就没有抚养权了吗(父母抚养权争议不用愁)(3)

这一规定体现了以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立法精神。

因此,在确定子女抚养权归属时,法院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子女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特点;

2.父母双方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亲密程度、沟通方式等情感因素;

3.父母双方的经济状况、收入水平、住房条件、工作性质等物质因素;

4.父母双方的年龄、健康状况、教育水平、道德品质等个人因素;

5.父母双方的抚养意愿、抚养能力、抚养方式等主观因素;

6.子女本人的意愿等。

综合以上因素,法院应当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合法权益的角度,确定最适合子女成长的抚养权归属。

一般而言,对于未满两周岁的子女,应当由母亲抚养;对于已满两周岁的子女,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由父亲或者母亲抚养,或者由双方轮流抚养。

孩子成年后父母就没有抚养权了吗(父母抚养权争议不用愁)(4)

(二)考虑子女意愿的条件和方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第四款的规定,“已满八周岁的子女有选择与父亲或者母亲共同生活的权利,人民法院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这一规定体现了尊重未成年人自主意志的立法精神。

因此,在确定子女抚养权归属时,法院应当考虑已满八周岁的子女本人的意愿。

孩子成年后父母就没有抚养权了吗(父母抚养权争议不用愁)(5)

但是,子女本人的意愿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而是参考性的因素。法院在听取子女本人的意愿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子女本人的意愿应当是真实、自由、成熟的,不受父母双方或者其他人的胁迫、诱导、误导或者影响;

2.子女本人的意愿应当是理性、合理、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的,不受一时冲动、感情用事或者其他不利因素的干扰;

3.子女本人的意愿应当与其最佳利益相一致,不与其生活条件、教育资源、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相矛盾。

【律师讲法】

在此,我们也顺便普及一些关于父母抚养权争议的法律知识:

1.父母对未成年子女享有并承担抚养权义务。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赡养、教育、保护和代表其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等义务。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监督教育和纠正错误行为等权利。

2.父母对未成年子女享有并承担抚养权义务是平等的。无论父母是否离婚,无无论子女的抚养权归属于父亲或者母亲,未享有抚养权的一方仍然对子女享有并承担赡养权义务。

3.无论子女的抚养权归属于父亲或者母亲,未享有抚养权的一方仍然对子女享有并承担探望权义务。

未享有抚养权的一方应当定期与子女保持联系,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和成长,给予子女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探望权的时间和方式可以由双方协商确定,也可以由法院判决确定。

孩子成年后父母就没有抚养权了吗(父母抚养权争议不用愁)(6)

4.父母对未成年子女享有并承担的抚养权义务是不可放弃、不可转让、不可变更的。

父母不能因为任何原因放弃对子女的抚养权义务,也不能将子女的抚养权义务转让给他人,除非经过法律程序,如收养、监护等。

父母也不能因为自己或者子女的情况发生变化而随意变更子女的抚养权归属,除非经过法律程序,如再婚、搬迁等。

孩子成年后父母就没有抚养权了吗(父母抚养权争议不用愁)(7)

【结语】

父母抚养权争议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涉及到父母双方和子女三方的利益和情感。

在处理父母抚养权争议时,法院应当以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合法权益为原则,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尊重子女本人的意愿,做出公正合理的判决。

同时,父母双方也应当以子女的最佳利益为出发点,尽量通过协商解决问题,避免给子女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