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5日讯 2021年济南市重点项目建设观摩评议活动于11月14日至17日举行。11月15日上午,观摩团一行走进济南市长清区考察项目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济南市长清区紧紧围绕“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总体部署,积极抢抓三大机遇,深入实施“大引进、大融合、大建设、大发展”四大战略,全力打造“老城商业服务、经开区智能制造、大学城创新创业、五峰山文旅康养、灵岩片区大泰山文化旅游”五大重点,全区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现代化山水魅力中心城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前三季度,长清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9%,列全市第3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1.4%,位列全市第6位,预计全年突破30亿元,是2016年的近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5%和11.4%,列全市第3位和第5位。长清区“稳”的基础更加巩固,“进”的势头更加强劲,“好”的态势更加明显。

2021年,长清区共安排区级重点项目133个,年度计划投资303亿元;其中市级以上重点项目17个,年度计划投资105亿元,投资规模和项目体量皆创历年新高。截至9月底,区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02.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9.7%,超时间进度24.7个百分点;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7.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3.7%,超时间进度8.7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可完成投资360亿元,是2016年的近4倍。

紧抓招商引资“生命线”

前三季度引进市外投资56.4亿元 创近五年成绩新高

招商引资是发展的大引擎,只有把招商引资抓到位,才能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占据先机、赢得主动。长清区牢牢抓住招商引资这条“生命线”,坚持“人人都是招商主体、事事都是招商信息、时时都是招商良机、处处都是招商平台”的招商理念,突出全员招商、平台招商、市场招商、企业招商,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长清高质量发展引入源头活水、培育发展动能、增强后续动力。截至目前,累计签约项目30个,总签约额210亿元,其中过亿元以上项目23个。前三季度,长清区引进市外投资56.4亿元,创下近五年来的新高;实际利用外资1.64亿美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30%,外资指标完成情况创历年最好水平。全区招商引资形成了“储备一批、注册一批、到账一批的良好局面”。

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等全面振兴

走出长清特色的“三农”发展路径

近年来,长清区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走出了一条具有长清特色的“三农”发展路径,长清区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正逐渐变为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图景。

突出优势特色,推动产业振兴。大力实施品牌强农行动,初步形成了以长清茶、中药材、小杂粮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带。其中,长清茶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产值超过2.1亿元,被确定为济南市十大特色产业之一;小杂粮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孝里、双泉两大杂粮示范基地初具规模,“十八里谷道”品牌正式商业运营。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943家、家庭农场636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0家,12个村上榜省级乡村产业名品村,“三品一标”总数达到221个。

实施能人带动,推动人才振兴。创建全省首家“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率先打造马套、西李两个“人才振兴示范村”,西苏村成立全市第一家乡村振兴人才研究院,连续启动三届“长清乡村之星”评选工作,先后选聘“乡村振兴工作专员”235名,回引创业经商人才1806人,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积极探索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引导激励各行各业有成就、有声望、有意愿的在外人士回归家乡,使他们成为乡村富裕的推力、社会治理的帮手、文明提升的示范,有效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深化乡风文明,推动文化振兴。积极挖掘和传承“孝文化”“大峰山红色文化”等具有长清特色的本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建成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处、街镇实践所10处、村居实践站525处,全区文明达标村达到394个。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今年以来建设提升公共文化场馆99个,打造农村“文化驿站”3家,累计开展“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8000余场次,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到60个。持续深化“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群众性评选活动,打造出彩人家示范户1.4万个、示范村55个,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

聚焦六大产业链条

全面构建符合长清实际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创新引领济南高质量发展(比学赶超争创一流)(1)

长清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实施“产业兴区、工业强区”战略,聚焦建筑建工、节能环保、医疗器械等六大产业链条,全面构建符合长清实际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前三季度,全区新增“四上”企业5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

突出链条思维,强化产业支撑。围绕龙头企业发展需求,推动强强联合,形成集聚效应,打造产业集群。传统节能环保与压力容器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企业数量逐渐增加、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为经济快速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突出技术改造,强化动能转换。累计完成技改投资7.8亿元,增长129.7%,列全市第3位。9个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累计完成标准化厂房建设22万平方米;连城智造、继东文化产业园投入运营,新建齐鲁智造谷、平安园林装备产业园、罗伯特应急产业园等园区已完成主体施工。

突出两化融合,强化智慧赋能。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前超额完成全区201家企业评估任务。全区20多家企业正在开展5G 工业互联网项目建设,国辰、国机、国舜等企业在智能管理平台、智慧生产车间等5G应用方面逐渐成熟,山东国舜远程运维服务立体管控项目入选全市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示范项目。

突出政策引导,强化示范带动。坚持抓大不放小,用好各级各类扶持政策,积极培育高潜质、成长型中小微企业。4家企业获批省级瞪羚企业,16家企业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辰集团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突出对接合作,强化资金支持。政府搭台,银企唱戏,深入开展“政银企联手”“电商企合作”等对接推进活动,积极推广“信易贷”平台等线上融资服务平台,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前三季度,全区实现贷款余额325.9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实现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7.6亿元,同比增长37%。

创新引领济南高质量发展(比学赶超争创一流)(2)

长清区位优越,位于中国经济大动脉“京沪高铁”和黄河流域大廊道“济郑高铁”交汇节点,是连接京津冀、长三角、山东半岛以及中原城市群的重要交通枢纽,是衔接南北动能传导、联动陆海双向开放的战略要地。近年来,长清区委、区政府充分考虑长清主城区交通组织、路网功能与济南主城区的连接问题,积极构建区内交通便捷、区外快速连接的路网结构,持续加大路网建设投入,累计投资178亿元,新建改建高铁、高速、国道和省道135公里,长清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交通条件

下一步,长清区将以此次项目观摩为新的契机,紧紧围绕“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总体部署,弘扬正气、崇尚实干,狠抓有效落实、加快科学发展,坚决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进一步提升境界、奋勇赶超,加快建设现代化山水魅力中心城区,努力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闪电新闻记者 段嘉琪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