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全书18卷,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等八个部分,共记录了200多个神

这章我为大家介绍,《海外东经》两位神。

天吴

山海经第十二卷海内北经 山海经八方诸神(1)

天吴

中文名 天吴

出 处 《山海经》

图 腾 吴人的图腾

类 别 水神

神话体系 中国神话

天吴八个头、八只腿、八条尾巴、人的面孔、虎的身子的庞然大怪兽。这个半人半兽的怪物,就是古老的原始狩猎氏族——吴人的图腾兼始祖神。“天”的意思就是“大”,“天吴”,就是伟大的吴。

文化特色

天吴在影戏《永乐王还愿》中为天将龟蛇二将作乱,张天师请其下界降服。图为天吴左手捉龟,右手捉蛇

山海经第十二卷海内北经 山海经八方诸神(2)

天吴

吴人属于炎黄族系,最初居住在今山西、陕西一带。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吴人在这一带留下了许多以“吴”或“虞”命名的地名,如吴山、虞山、虞城等。大约在炎黄之世,随着炎帝族系和黄帝部族的向东扩展,吴人也被迫大规模东迁,到尧舜之世,吴人已有许多支系都迁徙到东南海滨长江三角洲一带。

这样,吴人告别了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剑齿虎,而开始征服波涛滚滚的大海。那原来保佑子孙狩猎时多有所获的族神“天吴”,这个时候当然就又得变成保护吴人子孙在与江湖大海打交道时平安、丰收的“水泊”了。也正因为这一微妙的变化,中国文字的那些聪明透顶的创造者们,有时又将吴族的吴宇,与鱼挂起钩来。在金文里,吴国的“吴”,就可通作“䲣”了。甚至吴字有时也活脱脱的就像一条鱼。难怪卫聚贤先生在《吴越文化论丛》中,会误把“吴”字解释成象鱼之形,把鱼当作吴人的图腾了,实在是事出有因。

“天吴”人面虎身,这与吴人的狩猎生活密切相关。吴人以狩猎为生,而“虎为百臂之王”,因此,吴人崇拜一种似虎的动物,这种古动物可能在先秦时变得稀少而绝迹了,吴人便是以虞为图腾,“天吴”的原型即是虞。在前面的吴字解字中,我们曾指出,猎人常身披虎皮作为一种狩猎时伪装和欢庆收获猎物时的摸拟动物动作的舞蹈装扮。所以,像吴常加“产”作“虞”一样,“天吴”不但形象似虎,它的名称在《南山经》和《大荒西经》中又称作“大虞”。

“驺虞”的特点是跑得极快,这与“吴”字下从“矢”密切相关,也与吴人狩猎生活的善于奔跑的特点相同。

但“天吴”又是人的面孔。从这里,可以看到兽与人的结合,也可以看到从人到神的转化。同时,我们也得到了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天吴”也是人,而且就是吴人的祖神。

句芒

山海经第十二卷海内北经 山海经八方诸神(3)

句芒

中文名 句芒

外文名 Gou Mang

别 名 句龙、句重、芒童/勾芒、木正、木帝

神话体系 中国神话

司 掌 木神、春神、农事

祖 先 少昊

句芒(gōu máng)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东方之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忠心耿耿地辅佐少昊

太阳每天早上从扶桑上升起,神树扶桑归句芒管,太阳升起的那片地方也归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

传说它的本来面目是鸟,它鸟身人面,乘两龙,后来竟一点影响也没有了。不过我们可以在祭祀仪式和年画中见到它:它变成了春天骑牛的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亦称芒童

山海经第十二卷海内北经 山海经八方诸神(4)

芒童

竖亥

山海经第十二卷海内北经 山海经八方诸神(5)

竖亥

中文名 竖亥

别 名 善走的大神

性 别

身 份 政治家

竖亥,中国上古神之一,在中国神话传说中,竖亥是一个步子极大,特别能走的人物

所以然乃因他发明原始标尺杆,同时运用《易学》发明个含的“勾股定律”,一并作直线距离及其水平高程目测心算而分别得名。

此重大人物历史事件,即是原始“三代文明”开创贻始的“夏禹时代”,“战争英雄崇拜”终于得缘复归“文化英雄崇拜”的集中象征。

虞舜后期,竖亥奉命丈量国土疆域,竖亥率领专员,踏遍了中华大地,进行了较精确的测量,他们在测量时,发明了测量土地的步尺,为华夏民族的计量学创造了测量仪器——步尺和量度的基本单位尺、丈、里(华里)等,当为华夏量度制作鼻祖

原文

帝令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

奢比尸

山海经第十二卷海内北经 山海经八方诸神(6)

奢比尸

中文名 奢比尸

属 性 半人半兽的妖怪

神话体系 中国神话

形象出处 山海经

奢比尸,中国神话中的妖怪。据《山海经》记载:奢比尸脸似人面,耳朵似狗耳,身形似兽,两耳缠绕着两条青蛇。 也是十二祖巫之一时间之祖巫。

文化特色

肝榆既赣榆,肝榆之尸既赣榆之人。江苏赣榆县原政协副主席郑础久和连云港报社王成章共持此说。

但该赣榆有可能是今之赣榆,亦有可能是古郁州之赣榆。《山海经。海内东经》:“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根据赣榆县志(14):“赣榆地夏以前属九夷,商属人方,西周属莒、祝其二国。战国时,先后归越、齐、楚领地。秦时置赣榆县,治于盐仓城,属琅琊郡;汉属赣榆、祝其、利城三县,分属琅琊、东海二郡。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封司徒马宫为扶德侯,置国于赣榆,赣榆县移治郁洲(今连云港市北连云区);公元280年,西晋复赣榆县。南北朝置为怀仁县,世宗大定七年间(1167年)复名赣榆县,此后元、明、清直至民初无变,先后隶属于淮安府海州、江苏省徐海道”。也就是说,要是《海外东经》成书于秦,奢比尸国位于今之赣榆;要是成书于汉代,奢比尸国有可能位于古郁洲,即今之连云港市连云区。

地下考古表明奢比尸国很有可能在连云区。该区域的考古文化以龙山文化藤花落遗址为代表。藤花落遗址位于连云港市中云办事处西诸朝村南部,在南云台山和北云台山的谷地冲积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为距今 4500—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发现奠基坑、灰坑、灰沟、道路、房址、水沟、水稻田、石埠头等遗迹200多处。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 (爰有遗玉)以及炭化稻米等动植物标本2000余件。

下期《海外中经》感谢您的观看,祝您生活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