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越雷池指哪里(古雷池行不越雷池一步)(1)

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历阳(今安徽和县)镇将苏峻叛乱,举兵进犯建康(今南京)。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温峤欲领兵东下,中书令庾亮恐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在《报温峤书》中云:“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从此,雷池就名著史册。今天我们所说的“不越雷池一步”的典故即源于此。雷池距我家不过百里之遥,今年春三月,突发思古之幽情,想一睹雷池真面目,欣然作一次雷池行。

雷池,属古彭蠡地。位于长江下游北岸,望江县城东南15里处。它的源头是雷水,或称大雷江。雷水源出黄梅县境,经宿松入泊湖,串湖后流经望江县境东南处积而为池,故曰雷池。它的出口叫雷港,或称大雷口。它虎视长江,吞吐江流,控九江至南京的长江水上要冲,扼黄梅、宿松、太湖内河航运之咽喉。形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东晋时便设有大雷戍,有巡检司常年驻守。晋大将刘裕曾军驻雷池,大破卢循水师;元末朱元璋雷池,属古彭蠡地。位于长江下游北岸,望江县城东南15里处。它的源头是雷水,或称大雷江。雷水源出黄梅县境,经宿松入泊湖,串湖后流经望江县境东南处积而为池,故日雷池。它的出口叫雷港,或称大雷口。它虎视长江,吞吐江流,控九江至南京的长江水上要冲,扼黄梅、宿松、太湖内河航运之咽喉。形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晋时便设有大雷戍,有巡检司常年驻守。晋大将刘裕曾军驻雷池,大破卢循水师;元末朱元璋逐鹿中原,陈友凉一度占据雷池与他抗衡;明武宗时,刘六、刘七、齐彦明等农民起义军三过雷池,转战于浔阳、金陵之间;太平天国军雄兵十万,舳舻相接,旌旗蔽空,自武汉,经浔阳,过雷池,势如破竹,直下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更是声势浩大,1949年4月,二野四兵团,戎马倥偬,从大别山上,到达雷池之滨,解缆扬帆,横渡天堑,一举摧毁蒋家王朝的钢铁防线…

不越雷池指哪里(古雷池行不越雷池一步)(2)

千百年来,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或横槊江头,或折戟沉沙,一个个虎将英姿,一曲曲慨慷悲歌,都随雷水滚滚东去,这里仅留下一堆堆历史沉淀。

我行行止止,觅觅寻寻,眼前好像笼罩着一层历史迷雾,怎么也看不清雷池的历史真面目。曾记得读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时,心中充满无限向往。他在书中对雷池四周的山川形胜是这样描述的:“东则砥原远隰,亡端靡际”;“南则积山万状,负气争高”;“西则回江永指,长波天合”;“北则陂池潜演,湖脉通连。”仁立岸边,可“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那么池中的景色又是如何呢?再看它几组铿锵的诗句吧:“滔滔何穷,漫漫安竭”;“吞吐百川,写泻万壑”;“腾波触天,高浪灌日。”这是多么雄伟的气势,多么壮丽的景观!晋代陶渊明,唐代李白、麴信陵,宋代黄庭坚,元代唐子仪,都先后泛舟雷池,或煮酒醉月,或凌波长吟,别有情趣。麴信陵在《移居雷港》诗中写道:“重林将叠嶂,此处可逃秦,水隔人间世,花开洞里春。”黄庭坚在《移舟出大雷》诗中写道:“江湖吞天胸,蛟龙垂涎口。”这是多么迷人的水乡风景图,古雷池确是集雄伟秀丽于一体的水乡大观。

今日我来雷池,却不是旧时模样。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郁郁葱葱的田园风光。当年那幅奔腾不息的雄伟粗犷的形象竟消逝得无影无踪。

我正怅惘着,一位老农告诉我:“雷池搬家了!”说完,用手指向县境西南的水天一色处。啊!沧海桑田,那烟波浩荡的泊湖、武昌湖不仿佛就是当年的古雷池吗?稍顷,老农对我讲述了一段雷池变迁的故事。

明朝天启年间,淤沙堵塞了雷港,雷水改道由华阳出口,雷池便演变为南赛、北赛、金盆、马猖、清水、忠湖、泥湖、蚌湖等七座湖泊。湖中盛产各种水鲜,鱼虾蟹鳖,菱莲芡实,应有尽有。沿湖人民因为它拥有取之不尽的宝藏,就统称它们为金盆湖。到了清末民初,江道逐渐南移,沙洲逐渐现顶,湖面逐渐缩小,无为、庐江、桐城等地农民纷纷前来拓荒,先后建成南固、北固、茅店、孙洲、合兴、永兴、兴丰、宝兴、九成等九口小圩。这九口小圩后来连成一口大圩名曰“合成圩”。控制面积有13万余亩,金盆湖被高高的堤坝围在中间,成为合成圩的一个圆心。这时金盆湖虽不过两万余亩的弹丸之地,却是别有天地。每到夏天,争妍斗丽的荷花铺满整个湖面,远远望去像一片飘落的红霞。大跃进的1959年,望江大地掀起轰轰烈烈的围湖造田运动,一点湖心又垦殖成一片绿洲。

至此,泱泱雷池仅剩一条纵贯雷池、华阳两乡交界的灌溉渠道。渠道两侧是一片优质棉生产基地。秋收季节,银花朵朵,山歌阵阵,人们又称这里为“白云之乡”。

雷池的变迁,就是望江大地的变迁。望江许多地方都以雷名,也是因为有了雷池的缘故。

不越雷池指哪里(古雷池行不越雷池一步)(3)

作者:檀钟 安徽《望江县地方志》总编

编辑:皖美智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