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若理性不存在,则善良无意义。请照顾好你的善良,最好让它开出玫瑰,用刺保护它的美,你的善良,必须得有点锋芒。

心理学对一个规则底线的认知 心理学不到万不得已(1)

很多人对这个论断并不理解,传统观念认为,好人脾气好,能忍耐,无私奉献,然而过度善良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们不仅不能做一个伤害他人的坏人,更不能做一个伤害自己的“好人”。这里的“好人”指的是没有原则、缺乏常识、经常自我陶醉的人,他们是典型的“低智商”好人。

心理学对一个规则底线的认知 心理学不到万不得已(2)

2015年,德国年度恶词中排名第一的正是“好人”。弗里德里希曾经说过:当善良没有了原则,可能比恶还恶。一方面,你的“善良”不过是无知的表现,你的目的仅仅是寻求自我认同,为此你拼命的讨好他人,从这个角度看,许多受欢迎的好人可能都是讨好型人格。

一般来说,拥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都是自卑且敏感的。他们在乎他人的看法大过于自己的感受,这也就导致了他们经常做一些委屈自己来讨好他人的行为。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他们习惯了去取悦他人。他们很容易察觉到气氛的变化并且难以接受尴尬局面的产生。

他们很少关注自己的真实需求,但是在讨好别人的过程中他们却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责任心,他们害怕犯错,努力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也害怕别人因为自己受伤,这就导致了他们很容易陷入过度的忙碌之中,习惯了讨好型的付出以后,只要在人际交往中稍微自私了一点,他们就会开始担心他人会对自己的评价会变差。

心理学对一个规则底线的认知 心理学不到万不得已(3)

从心理学角度看,做一个低智商“好人”会产生哪些不良的后果呢?

1.情感瘫痪

如果一个人的身心能量一直都在消耗而没有得到放松的话,那么他很容易进入一种身心俱疲的情感瘫痪状态。心理学家Gorden认为,如果一个人经历了身体与心理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后,他就会进入情感瘫痪的状态,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将急剧下降,本来敏感的他们将很难觉察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需求,从而导致人际关系中误会和冲突的产生。

2.变胖、变笨

每一个好人都是长期处在焦虑当中的,因为他们总是要顾及太多人的感受,可是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不可能所有的人都会喜欢你认同你,这也就导致了他们无处不在的焦虑感。当人类陷入焦虑时,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要吃点美食来补偿自己。而焦虑感又会促使我们想快速补充能量,所以,那些高热量的快餐,甜食就成为了最佳选择。而肥胖,变笨,就成为了做好人的生理代价。

心理学对一个规则底线的认知 心理学不到万不得已(4)

如何放弃做“好人”的执念?

讨好型人格最害怕的就是和别人发生冲突,如果想要走出这个恶性循环,就需要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哪怕这样很可能和别人发生争吵甚至是关系决裂。可是只有当你真正经历过一次你最害怕的事情以后,你才会发现那些你一直恐惧担心的后果并没有发生,一次次的尝试后,你就不会再执着于做一个百依百顺的好人了。

人终究是要学会直面那些令你恐惧的事物,直视自己真正的需求,只有先满足了自己的需求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价值感和幸福感。这时你的幸福是踏踏实实存在的而不是像高空走钢丝一样小心翼翼换来的幸福。

心理学对一个规则底线的认知 心理学不到万不得已(5)

心理学达克效应告诉了我们,越是认知水平低下的人越容易自以为是,当你认为自己很善良的时候,你在别人眼中可能只是一个笨蛋,或者是一个低智商的“好人”罢了。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认知心理学》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