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着这样一所医院,它们会为一些癌症患者提供“安乐死”的服务,他们可以在最后的时光里享受舒适的生活。里面的患者大多都会选择不接受治疗,带着尊严离开这个世界。为何他们会如此坦然面对死亡?那么这所特别的医院里有着什么特别的故事?

一、

“安乐死”的意思是对于一些身患绝症没有治疗希望的患者,停止所有的治疗和用药,让患者能够没有痛苦的去世。

上海 安乐死(上海唯一的安乐死)(1)

图源网络

这样的方式更多是可以减轻患者被疼痛折磨,同时让患者自主选择命运。这一方法在国外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一些国家还专门出台法律规范“安乐死”的方式,不过我国基于道德和其他方面的考虑,暂时没有将这一方案推广。

然而上海就有这么一家医院,他们不提供任何医药治疗手段使病人康复,只负责照顾身患绝症的病人,让他们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可以感受到一丝的快乐。虽然最终难以改变结局,但是却能让患者的内心得到满足。

这个地方是上海的临终关怀医院,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医院,只是某个大医院里面的一个独立病区,专门用来照顾选择“安乐死”的患者。

患者进入到了这个病区之后,他们将会接受到医院方面的各种医疗措施。不过他们可以享受到医护人员和家人的照顾,在他们人生的最后阶段里感受温暖。

上海 安乐死(上海唯一的安乐死)(2)

医院

虽然这里没有药物治疗,但是医护人员也会采用一些药物来减轻患者因为病痛带来的折磨,使得患者能够在这段时间里过得更加舒坦。

那么这样的医院真的会有市场吗?答案是肯定的,虽然现在的医疗水平比起旧时代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还是有一些疾病是没有办法治疗的。

而且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也在下降,人的免疫力也会降低,这样一来就免不了遭受病魔的困扰。有一些老人家其实身体上没有会致命的疾病,但是身体部分位置出现的问题却会让患者感到十分痛苦,而这些问题又无法通过医学手段进行根治。

这样一来即便是去医院看也看不好,只能够通过不断地调理来减轻病症的痛苦。

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人选择进入临终关怀病区,进到这里他们将不会再进行任何无意义的治疗,更多只是进行调理。

上海 安乐死(上海唯一的安乐死)(3)

医院一角

大部分进入临终关怀病区的患者其实也知道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他们会更愿意在这段时间里和亲朋好友聊聊天,或者通过一些娱乐项目来缓解苦闷。

他们知道自己的疾病已经无法挽救,他们也不想余生都在病痛中度过,倒不如去世前好好享受一下,为自己的人生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或许有人会问,生命都还没进入到最后一刻,难道真的就不努力再医治一下吗?或许会存在有康复的奇迹?

但其实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他们在人生最后的岁月当中,更多是希望获得陪伴,不给家里人添麻烦,因为毕竟活了几十年了,很多东西都看淡了不少。相比起像累赘一样痛苦地活着,他们更希望能够用最好的方式告别世界。

上海 安乐死(上海唯一的安乐死)(4)

当然,在临终关怀病区里面,除了年纪老迈的人以外,还有一些是几岁或者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也曾经得过不治之症,对于他们而言这一段人生的旅途会稍显急促,不过他们也会选择不为家人带来麻烦,自主进入临终关怀病区。

二、

不过并不是所有进入到临终关怀病区的人最终都要面临死亡,相反有一些人因为进入病区之后乐观积极的心态,反而战胜了病魔。

在这个病区当中曾经有一个病人叫做王学文,他在此前已经被绝症折磨得苦不堪言了,身体更是骨瘦如柴。当时王学文已经没有任何康复的希望了,因此家人将王学文送入了临终关怀病区,希望他能够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当中舒服的走完这一段路。

上海 安乐死(上海唯一的安乐死)(5)

王学文

一开始王学文的心态已经十分糟糕了,因为他经过多次的治疗,最终除了稍微缓解一下病症以外,并没有更多的效果。

当时王学文表示自己也早已经看淡生死了,医生在他的诊断书上则写着大概只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当时王学文心里反而舒坦了,毕竟也知道自己的情况。

此前王学文在治疗期间经过的事情让他十分恐惧,不过进入到病区之后这一切都一扫而光了,他在这里认识了许多的病友,他每天都和大家一起聊天,心情也变得越来越好。

三个月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王学文也见到过一些病友的离世,但是他自己却依旧活得好好的,并没有任何不适,除了不能够下床之外,王学文过的反而比治疗期间要更加好。

后来王学文在病区生活了三年,但是他却依旧觉得自己十分正常,此时距离医生给自己的“判决”已经过去了许久。他想起自己曾经还交代好了身后事,现在却活了下来,有点让人啼笑皆非。

上海 安乐死(上海唯一的安乐死)(6)

病人

虽然像王学文这样的是少数,但是可以看出进入到病区的患者大多心里还是比较舒适的。而一个良好的心态,往往就是战胜病魔奇迹的起点。

大部分在这个关怀病区里面的患者没有王学文这样的运气,但是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能够感受到温暖。

因为这里有一间房子是留给即将离世的患者的,这里的布置同样别出心裁,墙上会播放一些宗教或者美好风景的画面,让患者在最后一刻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离开,这也是病区对于患者的最后一次关怀了。

上海 安乐死(上海唯一的安乐死)(7)

照顾老人

对于患者家属同样考虑周到,在这个房间的外面有一个谈心室,这里面寄托了许多患者家属的思念。在这个房间里面有一个专门的邮筒,患者家属可以写信投进去,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已经离世的亲属了。

在这面墙上还贴着许多的照片,上面都是患者离世前留下的印记,照片中的他们都是十分开心。因为医护人员会为他们举行一些活动,比如结婚纪念日、生日会等等,患者和家属都能够共同享受这些美好的时光。

除此之外,里面还有很多来自患者家属或者医护人员制作的千纸鹤,家属可以通过这些千纸鹤寄托对于亲人离去的思念之情。

上海 安乐死(上海唯一的安乐死)(8)

照顾老人

这里的环境不同于其他的医院,它的墙壁床单等全部都是粉红色的。而且护士也是穿着粉红色的工作服,花瓶等全部都插满了鲜艳的花朵,在外面的院子里还有着很多的花花草草。

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如果不是因为这里的患者都打着点滴,真的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这里是一个温馨的家园。

现在这里总共有11位护士,年龄最大的41岁,最小的也有27岁了,她们也坦言一开始的时候工作并不习惯,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之后,她们发现为临终病人带去快乐也是一种幸福。

其实临终关怀病区和传统意义上的“安乐死”是不一样的,因为真正的安乐死是通过一些特殊的药物,让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没有痛苦的停止生命。

这里更多的是对患者或者患者家属的关怀,既有关爱也有陪伴。他们的目的是希望用一个舒适的环境和贴心的陪伴,让患者能够在最后的时间里用一种平和和冷静的心态面对死亡。

上海 安乐死(上海唯一的安乐死)(9)

护士给予患者贴心的陪伴

这种方式和“安乐死”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都是让人能够笑着离开这个世界,不过这里会更多了一份温馨。

进入到这个病区的大部分患者很少有能够超过3个月的,但是如果让他们选择的话,或许3个月的平静时光会比3个月的病魔折磨会更好。

三、

上海的临终关怀病区早在2012年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了,同时这也是全上海首个试点。

可是试点在最开始的时候却曾经遭到过许多的质疑,在一部分人看来,这个病区是一种对生命不负责任的表现,这里的医护人员也十分不尽职,因为他们在生命没有达到终点的时候就已经选择了放弃治疗。

上海 安乐死(上海唯一的安乐死)(10)

王学文

其实我国关于“安乐死”的呼声一直都存在,临博病区也正是在这种呼声之下建立的,因为近年来身患绝症的病人越来越多,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痛苦,还有着经济上的负担,相比之下他们会更愿意接受“安乐死”的结果。

但是一直以来这项服务都没有被立法通过,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同时在法律上也很难界定有关“安乐死”的过程和方式。

而且对于很多人而言,或许大多对人世间还存在着不少的留恋,选择继续治疗也是人之常情,因此有人会对该病区产生质疑也十分正常。

上海 安乐死(上海唯一的安乐死)(11)

但仔细想想,如果为了经过一系列的治疗获得短时间的续命,而导致一个普通家庭花费了所有的积蓄。

最终亲人还是要接受患者离世的现实,这样的话患者有真的愿意看到吗?而且治疗的过程中,大量的药物注入也会使得患者本身遭受巨大的痛苦,亲人们看着又是否真的忍心?

抛开道德的约束,“安乐死”并不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人的一生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对于身患绝症的患者而言,更是没有办法决定自己的未来。

上海 安乐死(上海唯一的安乐死)(12)

将选择权交给患者,让他们选择自己人生最后的时光,这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向。毕竟对于那些看透人间世事的人而言,享受生命的最后一段安宁是他们所要追求的。这个就是临终临终关怀病区存在的意义,患者能够在这里享受到一生当中难得无忧无虑的生活。

其实“安乐死”也不过是一种选择,与其讨论临终关怀病区,倒不如珍惜生命的重要,如果不是真的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谁又会选择进入临终关怀病区?

死亡不仅仅是一件所有人都要面对的事情,而且还是令无数人都感到恐惧的事情,但是却又是每个人都无法改变的事情。尽可能好好爱护自己的生命,让终点来得更晚一些,这将更有意义。

对于生命接近终点的病人们,除了同情之外,我们更多要尊重患者的选择,尽可能用最小的痛苦来达到最好的结果。

这对于病人和家人来说,都是最理想的结果。我们当然希望临终病区能够不复存在,这样就代表着不再会有患者在去世之前会面临痛苦。

上海 安乐死(上海唯一的安乐死)(13)

图源网络

目前看来,临终病区的建立是十分有意义的,同时也是十分成功的,很多的患者都因此获得了人生最后时光的幸福。

临终病区的推广也是有价值的,可以让更多的患者有了一个好的选择,尊重患者的内心才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