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两天全国两会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三孩”可能是最热门的话题了。

代表们为“生育”,真是操碎了心。

第一天,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及

要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

接下来几天,围绕“三孩”的各种提案议案建议层出不穷——

建议对第三孩除九年义务教育之外,同时免除高中三年的教育费用,第三孩考大学可按地区差异实行10~20分的加分奖励【大娃二娃都没得加分?】

建议第三孩免费上幼儿园,用人单位免费提供托育服务【大娃二娃就不免费?】

建议返还三孩及以上家庭50%房贷利息,建议延长产假的成本由国家承担;

建议增设生育补贴制度,对生育二孩、三孩家庭按月分别发放600元、1000元生育补贴。

建议给予三孩家庭定期免费育儿保姆照护服务;

建议限购城市给予三孩家庭优先购房资格;【炒房的考虑一下?】

建议为三孩家庭提供经济适用房指标;

……

热搜榜上一溜烟的“三孩”关键词,感觉网友们为人口增长操碎了心。

电视剧里的生孩子原来是这么拍的(为什么要多生孩子)(1)

从去年5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以来,各级政府围绕“三孩”的配套支持措施层出不穷。

制定政策的人,似乎认定生了二孩的人就是特别愿意生孩子的人群,只需要在背后轻轻加一把力,就能撬动更旺盛的生育意愿。

实际上似乎收效甚微。庙堂上在轰轰烈烈地讨论“三孩”,民间真实情况却是,一孩都不太愿意生。生育意愿的回升始终差强人意。

特别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本应成为生育主力军,却碍于城市高企的房价、高昂的育儿成本、高压的职场环境,很多宁愿单身,更别提生孩子了。

02

梳理各方正在执行的、或者准备执行的、或者建议执行的鼓励生育的对策,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时间支持的措施

包括产假、陪产假、育儿假等相关的假期制度;

第二类是经济支持的措施

包括给儿童的津贴、给家庭的津贴以及给父母的各种照护津贴,还有税收减免的政策,房价补贴的政策,减轻家庭育儿经济负担;

第三类是服务支持,

包括单位设立托儿所、公立托育机构扩容、居家帮助、课后托管等等……

这些都挺实在。

不过,生育问题是综合性的社会问题,绝非单一政策就能奏效。

比如,当前社会对女性的角色要求是多样性的,单一强调延长产假将难以平衡女性“母亲”与“员工”的角色冲突,可能造成“产假越长,女性就业越难”的困局。

如果往前再走一步,强制男性也与女性一样休相同长度的陪产假,也许能缓解女性就业的性别压力,但这又将产假压力丢给了企业一方。

我认为有几个核心问题急需解决:

其一,如何激励企业参与鼓励生育?

最直接的减压方法,就是让雇佣已婚已育女性或家庭的企业,适当享受减税待遇?有适当的补偿政策,才让企业有动力承担压力。企业主赚不到合理的利润,长此以往,就会失去经营动机,要不退出要不破产,最终还是会影响到员工的利益。

鼓励生育政策出台这些年,给到企业的扶持政策一直很少。

第二,全职太太或者全职先生的社保问题,如何在政策层面上得到妥善的解决?我们为家庭做理财规划的过程中,就非常清楚,有的全职太太因为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是连基本的养老保险都没有购买的。

其三,女性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没有足够重视?

肉眼可见的就是这些年抑郁症越来越高发,特别是产后抑郁。

有数据说中国有15.7%的女性产后会患上抑郁症,而且还呈上升趋势。更可怕的是,一旦患上抑郁症,有可能一生反复发病。

身边有的女性朋友,生育一胎或二胎之后,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又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存在感崩塌。即使没有产后抑郁,中年抑郁的个案也很多。

而现在在城市里,对于这些女性的支持帮扶是极少的,或者是信息不对称,大多数患抑郁症的女性或者有抑郁症状的女性,没有求助医生,她们有的默默承受,有的把气洒在孩子身上;有的则求助于一些心灵成长机构,成为“韭菜”。

得了抑郁症,要去正规医院求医,但是国内的心理医生严重不足,北京一位朋友说,常常是等了几个小时,问诊只有十几分钟; 除了吃药之外,还需要心理咨询,但大城市的咨询费用动辄1小时五六百以上;一个月4次就是两千多元了。

前不久,就有朋友咨询我,心理咨询的费用是否已经纳入了医保,据我了解到的信息,是没有。

大中城市的心理疾病方面的医疗资源尚且如此,三四线城市呢?小城镇里的女性呢?我们的社会已经接受“心理问题是一种疾病”的观念,但相匹配的公共服务还没有跟上。

如果女性生育之后,在养育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如果女性生育后抑郁的状况越来越多,女性将会离生育越来越远。

03

最近新闻报道里频繁出现一个新词:生育友好型社会

生育友好型社会,就是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老百姓打心眼里愿意生孩子。这种愿意就是一种内驱力。

我国古代那种“多子多福”的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都是在文化浸润中催动的生育内驱力。

从70后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强行普及“只生一个好”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到传统观念,再加上生育中、生育后会遇到非常现实的困难,更容易让人放弃生育的想法。

所以,从社会心理层面上,需要加强对生育意愿的内驱力建设,就是由衷地觉得多生几个挺好的,而不是一味宣传“为国生子”,让年轻人产生自己会沦为工具人的误解

这段时间热播剧《人世间》的风评非常好,我也抽空看了几集。

电视剧里的生孩子原来是这么拍的(为什么要多生孩子)(2)

电视剧一开始就从1962年上山下乡政策展开,每家只能留一个孩子在城里。可以看到,当时主流的家庭构成都是3个孩子。

那时,生活不富裕,养孩子的艰辛程度绝对比现在大太多了,但那时候基本没有“养孩子太辛苦不如不要生了”的社会声音。可见经济压力、生活压力并不是阻碍生育的最重要因素。

当然也可能,千百年来那套传统生育观念,还没有被人为阻断。

不过这也恰恰说明,现在亟需重新建立起符合人性的自然生育观念。

把生育简单地当成一种调剂经济的手段,像什么集聚人口红利、解决未来社会养老困境等等,这些都是功利性目的,都不能作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心理基石。

这些都是理性的层面,最能让人产生生育美好愿望的,恰恰是《人世间》中展现的家庭的力量:

周家一家5口分隔四地

但父母与孩子之间无私的爱

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扶持

让人心里满满的……

这才是回答“为什么要多生孩子”的最佳答案。

并不是什么都用经济价值去评估,什么都讲投入产出比。

实际上,家庭的价值,不在于能提供多富足的生活,或者能带来多荣耀的地位,更多的应该是给每个成员都能带来心灵的抚慰和支撑。

不过,是否选择生育,是个人的权利。

当年的计划生育政策酿成了多少悲剧,今天也不要用生育去绑架所有人。

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让摇摆的人想生,让想生的人不怕生;让愿意生育的女性在生育中不致于失去事业、失去自我、失去健康。

促进生育率,已经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公共话题。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留言来聊聊吧。

本文编辑:谭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