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容县四大古村(地理志人文平南)(1)

天下名镇名村多矣,提起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平南镇,名气虽没有江苏省昆山市的周庄镇、浙江省桐乡市的乌镇、福建省上杭县的古田镇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相媲美,但在陇右天水境内,确也算是区域内一处名副其实、闻名遐迩的劳务输转、商贸流通、乡村旅游、康养种植大镇,高效产粮区,更是天水市“十佳魅力乡镇”之一。

秦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秦州的建城史,以春秋时代秦武公置邽县算起,至今已有2600多年建置史。平南镇作为秦州西南部山区一座商贸重镇,距离天水市33公里,镇域面积92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近4.5万人口,属秦岭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区。

据《秦城区志》记载:平南镇,原称平梁川、平阑川,以川南有平阑山而得名,后改名平南。明清及民国时期为平南镇。解放后,在平南设天水县第十二区,下辖平南乡。1956年撤区并乡仍为平南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兴隆公社平南管理区。1961年公社划小以后为皂郊区所辖,设平南、丁家川、黑林3个公社。1966年将丁家川公社部分大队划归平南公社,1968年黑林公社与平南公社合并,仍为平南公社。1983年改为乡,1985年划归秦城区,后撤乡并镇,更名为平南镇。

平南镇名称的来历,除志书记载外,据民间口头流传,还有两个版本:其一因其地理位置奇特,从市区出发,经徐家店316国道右拐,蜿蜒翻越西坡梁,下梁后映入眼帘的是一马平川的富饶开阔之地,遂贯称平梁川,后由于地理位置在秦州南部,故改为平南;其二民间相传为唐高宗李治曾经避乱之处,故称为避难川,后来慢慢被人们叫“转音”成了平南川,随着历朝历代行政区划和变更,平南这个地名保留至今。

广西容县四大古村(地理志人文平南)(2)

说起李治避难这件事,相传唐高宗李治为李世民第九子,初封晋王,后进右武侯大将军,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其兄原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李治的舅父长孙无忌帮助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父死嗣位。李治生性懦弱,才能平庸,即位初,继续推行唐太宗李世民对内对外政策。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重臣房遗爱、柴令武、薛万彻等密谋废李治,欲立高祖子李元景为帝,李治为逃避宫廷之争,秘密出宫西行避乱于祖籍陇上,后因人多眼杂,又沿古驿道翻山越岭,到达城西南三十多里外的乡村居住,待宫廷政变平息后,李治才返回皇宫。后来,人们把李治曾避难的地方称“避难川(平南川)”。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天水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也。”如今的平南镇,东接齐寿镇,西毗天水镇,南临大门镇,北邻皂郊镇,徐礼公路贯穿全镇,境内交通顺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走向东西高,南北较平缓,植被覆盖较好,四季雨水充足,气候温润,特别适宜农作物生长。

平南因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扼礼县西河之要道,自古为陇西南门户、战略要冲和商贸中心。这里人流物聚,商贾云集,劳动力资源丰富,以建筑业为龙头的劳务输转,昔日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主要渠道,全镇青壮年劳动力大多从事劳务输出,已形成一支技术过硬、以质取胜、以技占先的劳务大军,辐射周边乡镇和陇南西和、礼县等邻县。

平南镇还是一座红色之镇。据《秦城区志》记载:民国25年(1936年)8至10月,红军第六军军长陈伯钧、政委王震率部从礼县进入天水县,迂回经过华岐、平南、娘娘坝、李子园、大门等地。经平南抵达原店镇乡杨集寨击溃敌一个连,缴获无线电发报机一架,在娘娘坝击溃守敌一个营,红军十六师师长张辉在娘娘坝战斗中光荣牺牲,并葬在境内牡丹山上。红军长征几次途径过境,给天水人民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给天水地下党的组建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据《天水市志》记载:1949年7月下旬,王震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及第18兵团之62军发起解放天水战役。天水城解放后,其一兵团所属七军驻防天水,余部继续向南追击国民党逃兵,在平南境内西坡梁歼灭国民党骑兵15旅及保安团600人,俘获国民党国防部少将部员杨殿克。8月10日进攻礼县盐官,发起盐官战役,司令部设在平南大柳村,后迁至天水乡董家坪,14日盐官解放,司令部迁出境内。

秦州历来人才荟萃,圣贤名士众多,平南作为昔日西南部山区教育大镇,培养过诸多乡贤达人,最为晓名属晚清翰林丁秉乾。丁秉乾(1855—1903),字健堂,清秦州南乡(今平南镇丁川村)人。自幼用功读书,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九年(1883年)成进士。十二年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散馆后改任吏部主事。因家贫、父老要求外任,改知四川双流县,后为陕北保安知县。保安地瘠民穷,他到任后廉勤自饬,设书院,兴义塾,并亲到书院上课。任职期间,护森林,兴畜牧,积谷社,息争讼,廉能谨畏政绩显著。后其母忧解职回乡。庚子之乱后有感于列强侵略中国,忧愤而致目迹,于1903年英年早逝,年48岁。

广西容县四大古村(地理志人文平南)(3)

平南境内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名胜古迹、古树名木众多,悠久人文孕育了璀璨的西汉水文化、三国文化、古道路文化等,众多的名胜古迹,迷人的山水风光,为秦州文化旅游创造良好的条件,留下了诸多文化遗迹,荟萃自然景观,如境内毗邻天水镇的铁堂峡、杜甫壁记,如云雾山、秀金山、宝丰山、香泉寺、洪福寺等人文景点。此外,平南镇黑沟村、处关村、大柳村、丁尧村、聂湾村的黑秧歌(社火)及宝丰山的民间唢呐艺术,在陇右独树一帜,特色鲜明,家喻户晓。每年市区有重大文艺汇演或民俗活动,社火队都要参与演出,让天水市民大饱眼福。特别是民间组建的唢呐艺术团,在历年民间祭祀伏羲诞辰活动和伏羲文化旅游节期间,应邀演奏,享誉陇上,名雀秦州。

秀金山位于平南镇刘沟村域,是一座佛教古寺,殿宇恢宏,起脊瓦兽,古色古香,风景秀丽。在古寺旁有一株古柏,树围达3.4米,树高约20米,枝叶茂密,郁郁葱葱,树冠如华盖,历千年常青,屹立于苍山之巅,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是当地珍贵的“历史见证人”。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现场测定、计算,此古柏树龄约千年,被列为文物树并挂牌保护。在平南大柳村村口的关帝庙前,同样生长着一株树龄达200年以上的巨柳,树冠高大,枝繁叶茂,铺天盖地,枝条犹如瀑布高悬,随风拂动,熠熠生辉,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属陇右巨柳之最。

据《秦城区志》记载:在天水古树名木保护序列里,平南境内有史可查,登记在册的古树共有四棵,其一国槐,树龄约400多年;其二侧柏,树龄约300-500年;其三山梨,树龄约300年;其四巨柳。除巨柳生长地址翔实外,其它三棵具体地址不详。境内最闻名遐迩的名胜景点有两处,其一为铁堂峡及杜甫壁记,其二算是云雾山。

云雾山位于平南镇关同和何山两个村域相壤处,是一座集佛、道、观于一体的境域内名山,因山顶及附近山峰常年云雾缭绕而出现神秘隐约仙境之状,故俗称云雾山。远眺此山尤如一幅淡墨山水画卷,甚为壮观,攀登至山顶,才可看到错落有致、分布稀疏、大小不同规格的庙宇。主体建筑群落呈四合院格局,均为仿古建筑古朴典雅,青砖碧瓦,金碧辉煌。各殿宇内有泥塑造像,并有壁画,中央庙院前方建有戏台一座,每逢春、秋庙会时,山上演唱秦腔大戏,游人竞相前往,热闹非凡。

云雾山顶建有岱岳庙,庙院中间竖立着五六通石碑,其中一通为“双龙额首碑”,保存基本完好,字迹清晰可辨,最为引人注目。据史料考证,这通古石碑立刻于元代至大元年(1308年),距今整整700多年,是天水现存古碑中最早的一通。碑阳文字,言简意赅地记载了元代秦州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内容,碑阴“讚善之图”记载了巩昌府、秦州、成纪、成州(今陇南市成县)、广元等地时任军政主要文武官员的名字,其中还有金代遗老完颜氏族人官员的名字和地方一些小官吏的名字,说明当时他们都是支持兴建岱岳庙的功德人员。

云雾山岱岳庙是“三教合一”的产物,据元史记载,兴建这座庙宇时已是元朝的第三个皇帝即武宗海山统治时期。在700年后的人们看来,这座历史悠久的元代建筑群,以及这通“双龙额首岱嶽庙记碑”是极其珍贵的历史遗物,这些历史遗迹是很有考古价值的实物佐证,是研究元代地方历史的重要资料,应当引起人们重视加以保护,也亦把七百年前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告知社会,载入文献史册,以传经世。

广西容县四大古村(地理志人文平南)(4)

铁堂峡地处平南镇和天水镇交界处,峡谷长约几十华里。它不仅是西汉水(古称漾水)的上游,也是曾今上邽通往祁山的战略要道,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铁堂峡作为昔日天水关的一个重要关口,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战火纷飞的三国时期,魏、蜀两国更是你来我往,短兵相接,在短短数十年的拉锯战争中,发生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古今”。

铁堂峡又称“猫眼峡”,因在入峡口不远二里处,有一片宽阔川道,靠着川道其左,有一条罅隙顺着山谷蜿蜒而上,谷底是数片大小不一的麦田,其中有两块麦田呈椭圆形,正好浅搁在沟底因山体滑落而常年沉积的一块沙丘上,从峡口处远远望去酷似一只大猫,正俯首瞪眼越越欲扑,“猫眼峡”因此而得名。峡谷内沟壑纵横,峰回路转,至险至奇,设伏兵,可谋杀敌军,设关隘,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古代扼守天水的南大门。

据传说,三国时期的蜀将姜维当年镇守天水关时,曾在“姜维堡”按营扎寨,故有铁堂峡是“姜维故里”之说。入峡数十里一马平川,峡口南有一条长约十多里的深沟,人称门里沟,设有“铁门栓”,此地易守难攻,曾是当年姜维镇守天水关的军事指挥机关。在距峡口不远处,有一块奇形怪状的大石头立在河中央,石头上面布满斑斑箭痕,据说姜维曾用此石躲避过魏兵飞蝗般的箭矢,故当地人称此石为“躲箭石”。

后来由于附近开山取石,这块带有浓厚历史见证的石头,便消失的无影无踪。让人们感到可喜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当地人采石时在河道中又寻找到这块石头,现在立于三联村川道庙宇前广场,是否当年姜维真的躲过箭矢,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块承载着厚重人文史话的“石头”,屹立在平南境内,因其传奇的“前世今生”,便无形中赋予了“历史使命”。

广西容县四大古村(地理志人文平南)(5)

在铁堂峡,人们不仅可以看到诸多历史留给后人们的三国古战场遗址,还可以捕捉到如杜甫、王仁裕等文人行吟于峡谷间的身影。据《天水市志》《秦城区志》等记载: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公元759年),唐代大诗人杜甫放弃华州司功参军之职,携全家老幼西入秦州。诗人一行度过陇山,先在秦州城内寓居三月有余,九月后又到东柯谷(今麦积区甘泉镇柳家河村)暂住。

杜甫全家在秦州生活十分拮据,时移冬季,诗人衣薄被单难以抵御风寒,生活竟到了揭不开锅地步。正在这时,同谷县(今成县)有位称“佳主人”的朋友寄信邀请前往,尴尬之中的诗人喜出望外,于同年十月携妻托子登牛车由秦州城出发,经赤谷(皂郊河谷),途径铁堂峡、盐井(礼县盐官镇),于十一月初抵达寒峡(今西和县境内),再经过法镜寺(石堡乡西山附近),到达同谷县积草岭(待考证),最后抵达今成县城东的凤凰村住定......诗人在途经铁堂峡时,写下了他在天水的最后一首著名诗篇《铁堂峡》纪行诗:

山风吹游子,飘渺乘险绝。

硖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

经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

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

威迟哀壑底,徒旅惨不悦。

水寒长冰横,我马骨正折。

生涯抵弧失,盗贼殊未灭。

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

现如今,随着气候变迁及诸多因素影响,铁堂峡里款款流淌的西汉水愈流愈小,仅有窄窄的二三米宽,一眼望穿河底,俨然没有了千年前澎湃奔腾之气象。铁堂峡除了历史赋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外,还是一条重要的商贾之路。上世纪中后叶,南路天水关、罗家堡、华歧的生意人去平南镇赶集,北路店镇、徐家店、皂郊的商贩去罗家堡从事骡马交易,铁堂峡便是他们取道而行的必经之路。

“一树横挡天水关,相传故垒仰攻难。渭河浪卷英雄去,剩有寒云自往还。”历史的遗迹终被滚滚浪淘逝去,铁堂峡曾经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不管是民间传说也好,还是确有其事,最终都需要我们极力地去挽救和保护,而对于那些已经濒临消失的历史遗迹,人类更不应该去惨遭破坏,不要成为人们心中的一种遗憾和悲叹。

西汉水是我国著名的水系之一,在《水经注》《山海经》《尚书·禹贡》《括地志》《汉书·地理志》等地理性专志,《甘肃文艺志》《天水市志》《秦城区志》《礼县志》等区域性方志,皆有详细记载,算是有史可查,有据可考的水系之一。据传五代文学家王仁裕,当年曾梦见自己剖开肠胃,用西汉水来挥洒清洗,从此便文思泉涌,灵感大发,并把自己的诗合集取名为《西江集》。王仁裕(公元879年—956),五代著名学家,秦州人。入仕后历任秦州节度判官,翰林院学士,后任户部,兵部尚书,著有《西江集》《紫泥集》《人洛集》《玉堂闲话人》《开元天宝遗》等五部,文辞开五代学先河,名动京师。

广西容县四大古村(地理志人文平南)(6)

据《天水市志》记载:西汉水的发源地在西秦岭南麓,河谷的北侧有平南镇、牡丹镇、华歧乡、杨家寺乡、礼县的红河乡,南侧有齐寿乡、大门乡、汪川镇等。据《秦城区志》记载:西汉水发源于距平南镇东南20公里的齐寿山西麓(古嶓冢山),源出及流经平南全境。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述:西汉水源头多达十七条支流,其中源出平南镇的支流就有三处。第一处支流称古“井溪”,它源出齐寿乡廖集寨东南,折而北岸流出,经平南镇注入西汉水,《水经注》谓之“高望谷水”,今称平南沟河;第二处支流称古“郁溪”,自南岸而注(今平南镇南部测咀山西麓),几条支流同发而合流后北注西汉水,《水经注》谓之“山黎谷水”,今称齐寿沟水;第三处支流称古“仑溪”,源出平南镇云雾山之西,南流至三联村西入西汉水,《水经注》谓之黄花谷水,今称门眼沟水。据《水经注》记载:嘉陵江之源头分东西两支,其中西流即西汉水,发源于古嶓冢山后,流经天水齐寿、平南、天水境域,一路再流经陇南境内,于陕西略阳县徐家坪镇一个叫两河口的地方,与嘉陵江合而为一,最终滚滚汇入长江。

说起嶓冢山的地理位置,有些当地民俗学者认为,西汉水史载源出齐寿山西麓,与平南境内有些相牵强。当然从小的地理位置看,齐寿山在齐寿镇境内,源头就是齐寿镇。但从大的地理位置看,古嶓冢山系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西汉水发源处不仅包含齐寿山,而且囊括方圆周边好几个乡镇。从更大的地理位置看,西汉水源头甚至还包括秦州西南全境、天水陇东南,以及甘肃陇右一带。

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嶓冢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注于沔。”《西山经》所写第一座山为华山,华山向西一千三百多里是嶓冢山。《水经》记载:“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汉书·地理志·陇西郡》记载:“氐道,《禹贡》漾水所出,至武都为汉。莽曰亭道”;《汉书·地理志·武都郡》又载:“武都,东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天池大泽在县西。莽曰循卢”;《汉书·地理志·天水郡》载:“冀,《禹贡》硃圄山在县南梧中聚。莽曰冀治”;郦道元《水经注》载:“诸言汉者,多言西汉水。”又引阚云:“汉或为漾。”漾水古称“汉”,即汉水,《水经》的“汉水”或“漾水”即今西汉水。嶓冢山地跨故西县、氐道两县。作为今嘉陵江上源的西汉水,源出秦州齐寿山、礼县、西和县一带,是古汉水的真正源头,历史上向东南流至陕西省略阳县折而东流为汉水。

广西容县四大古村(地理志人文平南)(7)

历史如同一面镜子,可以照知过去,亦可预知未来。借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东风,平南镇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一派欣欣向荣,党的十九大以来,平南镇更是一年一个新变化,一年一个新气象,短短十余年时间,打造了孙集特色小镇、王坡民俗文化村、胡家窑花卉基地、苏湾田园综合体、秀金山中药康养园、黑林乌龙头产业园等。

特别是孙集特色小镇建设成果,更是获得省内外诸多称号殊荣,如“国家级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森林乡村”“国家森林养生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青少年活动营地”“省级十佳滑雪场”“市级科学发展示范点”“市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市级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国家级旅游精品景区”“全省体育扶贫工作先进单位”,更是被国家旅游部门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被国家农业部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

走进平南,让你耳目一新,不虚此行,为之赞叹,惊讶不已!曾经祖祖辈辈以农耕为生,淳朴善良的平南人民,在养育他们的大山深处,悄悄奏响生活的强音,建设着祥和优美的家园,一幢幢花园式的住宅,一张张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此情此景,身临其境,春季漫山遍野山花烂漫绿树掩映,初夏花卉基地牡丹芍药姹紫嫣红竞相绽放,深夏青鹃山(湖)波光粼粼游人如织,秋季满山金黄硕果累累丰收在望,冬季青鹃山银装素裹让你体验北国冰雪风光,还有苏湾村博物馆徽派建筑煜煜生辉引人入胜,王坡村民俗博物馆让你回味昔日农村真实生活场景,天河水街项目如火如荼初具规模,相信不久又是游人“打卡”之地......

“早知有平南,何必下江南”,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就在眼前!放眼新时代,一个崭新的平南正在崛起,如晨曦中喷薄而出的阳光,播撒七彩迷人的光芒,辐射映射在平南川广袤土地上,向人们呈现展示了一幅安居乐业、富足殷实、璀璨夺目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作者简介〕白尚礼,甘肃天水人。第三届全国“书香之家”获得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天水市秦州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品见《海外文摘》《时代文学》《星星》《散文世界》《中国散文家》《北方文学》《丝绸之路》《甘肃日报》等数十余家报刊。已出版散文集《泥土的声音》《泥土的味道》,诗集《故乡在上》,文史集《铁堂峡》,主(参)编《天水诗歌双年展》《天水民俗大全·卷二》等多部。

广西容县四大古村(地理志人文平南)(8)

广西容县四大古村(地理志人文平南)(9)

广西容县四大古村(地理志人文平南)(10)

广西容县四大古村(地理志人文平南)(11)

广西容县四大古村(地理志人文平南)(12)

广西容县四大古村(地理志人文平南)(13)

广西容县四大古村(地理志人文平南)(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