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嫁女回娘家后感谢亲朋好友(出嫁女集体回娘家)(1)

统一着装的出嫁女成为村道上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出嫁女集体回娘家”活动在不少乡村热热闹闹举办。有时一次活动就有几百名出嫁女参加,场面非常壮观。她们统一着装,带着厚礼,宴请、慰问娘家的老人,给娘家村里捐款,修桥补路,扶贫济困,同时还举办各种文艺活动,成为乡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陈家庄:创建平台,让村民加强交流,“抱团”创业

母亲节当天上午,玉州区名山街道太阳社区陈家庄鞭炮声声,锣鼓喧天。村道上铺了长长的红地毯,一支身着旗袍、撑着清一色油纸伞的“娘子军”在舞狮队的带领下,挑着面条、猪肉、馒头、鸡、鸭和枣子、榄子等干果,绕着村道前进。村民则扶老携幼,列队两旁欢迎。

“这是我们陈家庄第一次举办这样的活动。”活动总策划和总指挥陈家锯说,参与此次活动的出嫁女有200 多名,连远嫁上海、广州、珠海等地的都回来了。“我们选择母亲节这天举办活动,就是想让出嫁女在这天回来看望自己的母亲,孝敬老人。”

活动中,出嫁女给村里70 岁以上的老人送上米、油等慰问品和慰问金,上门看望行走不便的老人。“一些老人因病常年卧床,看到我们都很开心。”出嫁3 年第一次回娘家的陈女士说,一位92 岁的老奶奶接过慰问品后,还拉着她们的手不放,想让她们多陪她聊聊天。“老人的孤独,有时是我们年轻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办这样的活动,希望能带给他们多一些开心。”陈家锯介绍,此次活动结束后,出嫁女们还有一个计划,就是把村里的敬老院建成老人俱乐部,丰富村里老人的生活。“举办此次活动,也是想创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我们同村的兄弟姐妹在创业路上能互帮互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陈家锯告诉记者,目前陈家庄很多出嫁女都在上海、广州等地工作,他希望此次活动能让在外打拼的姐妹们相互鼓励、抱团取暖。

莘渭村:连办3年,助力村里建设和文化传统传承

母亲节的前一天,福绵区樟木镇莘鸣村莘渭自然村也举办了一次盛大的出嫁女回娘家活动,这是该村连续第三次举办这样的活动。

“此次活动有300 多名出嫁女参加。”活动组织者庞寿英说,连远嫁香港的姐妹都回来了。据她介绍,莘渭自然村是福绵区较早举办这种出嫁女回娘家活动的自然村。

在此次活动中,十八路庄武术表演是最重头的节目之一,10 多名七八岁的武术选手轮番上阵,表演了整套十八路庄武术。“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把我们娘家崇武尚武的传统传承下去。”莘渭村一位出嫁女说。

“去年的活动结束后,很多出嫁女回来参加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莘渭村78 岁的村民庞先生说,出嫁女义务干活,还捐资捐物,一到节假日就回来帮忙,而且不计报酬,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成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村里修路或修建集体项目,出嫁女也都踊跃捐款。”

学者分析:“出嫁女集体回娘家”渐成新民俗,值得提倡

“举办这个活动,村里男女老少都热情参与,很多在外地的年轻人还专门赶回来。”南江街道某社区一个自然村今年第一次举办了出嫁女回娘家活动,活动组织者胡女士说,由于历史原因,该村一直存在不团结的现象,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福绵区福绵镇新江村雷鼓垌自然村今年也是第一次举办出嫁女回娘家活动,组织者陈秋梅说,举办这样的活动主要是慰问捐助村中老人。

“出嫁女集体回娘家,其实就是一种感恩娘家的活动。”玉林师范学院的陈副教授认为,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出嫁女集体回娘家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民俗,出嫁女热心娘家村里的建设,捐资捐物,还向村里老人表达孝心,给老人送上各种礼物,资助娘家村里的贫困户。这样的活动在感恩、反哺娘家的同时,也会让出嫁女更有情感的归属和团结一致的凝聚力,值得提倡。“一些地方还存在出嫁女某些时间内不能回娘家的旧风俗,这样的活动将有助于打破这些旧规旧俗。”

同时,陈副教授也表示,一些出嫁女活动的现场经常会出现商家推销产品的情况,这让本来温馨的场面多了一些不和谐。“商业活动会引发很多预料不到的因素,希望这种活动能得到正确引导,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记者 王耀前)

原标题:出嫁女集体回娘家,带回了什么? 孝老、助力家乡建设、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 学者认为,这样的活动渐成新民俗,值得提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