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天下大势风云变幻,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那时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们或激进,或保守,或通权达变,左右逢源,或卓然物外,各不相扰。

无论采取何种立场,都被历史裹挟着,随泥沙而俱下。想保持自己的独立,那是难上加难。而有的人更是被一不小心迷了方向,与天下为敌而不自知,等想回头时,却已在历史中留下骂名。

1875年,杨度出生于湖南湘潭。他的一生经历颇为奇特,人脉极广,知名度极高,又先后投身于立场截然不同的派别,令人称奇。

杨度是穿越者吗(误入歧途的大才子)(1)

杨度

1892年,杨度考取秀才,次年,中顺天府乡试举人,可是,在随后两年的会试中均落第。公车上书时,杨度认识了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等人。

落第还乡后,拜船山书院一代名儒王闿运为师,同门有夏寿田、八指头陀、杨锐、刘光第、刘揆一、齐白石等人。

1898年,湖南新政时,谭嗣同、熊希龄、唐才常、梁启超在长沙办时务学堂,杨度在其中听课,并一起讨论国事。

1902年。他不顾老师王闿运的劝阻,自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速成班,与黄兴同学。半年后回国,奉师命谒见了张之洞。

从上述杨度的早期经历可以看出,他的朋友圈有多强大。

杨度是穿越者吗(误入歧途的大才子)(2)

梁士诒

1903年。杨度入京参加新开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初取一等第二名,而一等是后来曾担任中华民国总理的梁士诒。但是这次科举却是因为梁士诒受了牵连。本次特科试的主教官是张之洞,极为欣赏梁士诒,对杨度印象也非常好,把他列在一等第一名,杨度列在了第二名。军机大臣瞿鸿机与张之洞素来不和,便在西太后面前进谗言:“一等第一名梁士诒,系广东人,为梁启超之弟,其名末字又与康祖诒(康有为原名)相同,梁头康尾,其人可知。”慈禧太后最恨的人便是康有为、梁启超,于是二人不但被除名,还被怀疑是革命党受到通缉。

不久,杨度再赴东京,入弘文学院学习。杨度与梁启超在横滨相遇,杨度作《湖南少年歌》,梁启超作《少年中国说》,一介书生,志在扫清六合,重铸华夏,表达出了非凡的气魄与胆识。此时杨梁“二人相与,天下之至好也。”

他在东京和孙中山辩论数次,他主张君主立宪,不赞成孙的革命思想,但却将黄兴介绍给孙中山,促成孙黄合作。不久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力邀杨度参加,被其拒绝。

杨度是穿越者吗(误入歧途的大才子)(3)

1917年国会参议院议员梁启超

1906年,熊希龄赴日请杨度和梁启超捉刀起草立宪报告,清政府根据这个报告下诏预备立宪。

1908年,袁世凯被开缺回籍,杨度专门跑到前门车站为他送行。此时,他的“君主立宪”已经露出了苗头。从这时,他在政治上已经走向了死胡同,他徒有政治理想和抱负,却与天下大势和人民福祉背道而驰。

袁世凯曾问杨度,“帝国、民国两种国体,何者适合我泱泱华夏?”杨度沉吟回答说,虽然民主共和为世界潮流,但为政在人,事在人为。袁世凯感到很欣慰。

1915年2月,袁世凯的长公子袁克定曾通过杨度问梁启超,能否改共和为君主立宪。梁启超以“只问政体不问国体”一语搪塞,同时觉得大事不妙,匆匆离京,在天津发文,与杨度和袁世凯划清界限。

8月14日,杨度联合刘师培、严复等五人,成立“筹安会”,鼓吹帝制。此六人后来被称戏为“洪宪六君子”。

杨度是穿越者吗(误入歧途的大才子)(4)

袁世凯肖像照(摄于1915年)

杨度如此热心袁世凯的复辟,还有相当的私心在内。他此时迷恋名妓小赛花,要为其赎身,但苦于没钱。筹安会的经费二十五万元,被他挪用不少。

袁世凯称帝后,封杨度为“文宪公”。但在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后,惊惧而死,死前大呼:“杨度误我!”但杨度却认为,是袁世凯误了他的“君主立宪”理想。

黎元洪继任总统后,发布通缉令,将杨度列为第一名。杨度背负骂名,众叛亲离,连小赛花也离他而去,重回风尘。杨度心灰意冷,踲入空门,在天津、青岛外国租界闭门学佛,法名虎,别号虎禅师。

1917年,张勋复辟,邀请杨度入京,被拒绝。第二年,被曹锟特赦,返回北京。曹锟推荐他任北京大学校长,但因多方反对而作罢。

经此一难后,他的思想有所转变。1922年,陈炯明叛乱,他受孙中山委托,作为特使,游说曹锟,制止吴佩孚援陈,帮助孙中山度过政治危机。这一年,他在上海加入国民党。

杨度是穿越者吗(误入歧途的大才子)(5)

1924年的张作霖

在上海时,杨度通过孙中山认识了李大钊。1927年,李大钊被张作霖逮捕,他在北京设法营救。李大钊被害后,为了援助烈士家属,杨度卖掉了自己名下的一座四合院。

1928年,杨度来到上海,成为杜月笙门下的“清客”,暗中为共产党提供了不少情报。这一年,他加入了“中国共济会”,这是共产党的外围组织。

1929年,白色恐怖时,经潘汉年介绍,周恩来批准,杨度秘密加入了共产党。这时,他才真正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1931年9月17日,杨度在上海因病去世,周恩来前往吊唁。

杨度曾作《逍遥游辞》,标榜个人名节。但他在人世间辗转反复,不知是否真能超脱。

逍遥游辞

喜山川之寂寞,契游子之孤怀。

境渺渺以愈远,情悠悠而自知。

常萧然于物外,与—世而长辞。

惟赏心之自得,叹同乐之人稀。

偶倦游而思返,即兴尽而掩扉。

披诗书以自读,引杯酒而酌之。

任出处之自便,何外物之能羁?

仰天地之闲暇,觉人事之无为。

欲长歌以寄意,遂援笔而忘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