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故事里的辗转,为今时相逢吹来熹微的风,破开丝丝寒气,流转点点风流。在凛冽的寒冬,“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展”如火如荼举行,让广大蓉城市民共同目睹了一场旷古奇才的养成奥秘。

本次展览共展出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39家博物馆的274件珍贵文物。我馆元刻本《增刊校正王状元集百家註分类东坡先生诗》、明万历刻本《陶靖节集》等10件馆藏古籍善本亦在此次展览中向公众展出。

看苏东坡主题文物特展有感(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珍藏文物亮相苏轼主题展)(1)

资料图

本次“出差”的文物中,元刻本《增刊校正王状元集百家註分类东坡先生诗》是东坡诗类注本在刊刻流传过程形成的三种重要版本系统之一。同南宋刻本相比,此书增刊了部分注释,校正了宋人旧注的疏漏,并调整了部分诗的编排次第。不仅能够反映出对宋代诗歌注释兴盛之景的延续和创新,于钻研东坡诗集和研究宋代文学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参考意义。在借展文物中,苏东坡《和陶诗》二卷也十分值得关注。作为苏轼运用次韵手法来追和东晋陶渊明诗歌的作品的证明,“和陶诗”带领观众一同回顾他在岭海时期诗歌创作的中心,见证一代文豪是如何跨越数百年的时间,隔空“和陶诗”的浪漫举动。

看苏东坡主题文物特展有感(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珍藏文物亮相苏轼主题展)(2)

杜甫草堂博物馆藏

看苏东坡主题文物特展有感(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珍藏文物亮相苏轼主题展)(3)

杜甫草堂博物馆藏

看苏东坡主题文物特展有感(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珍藏文物亮相苏轼主题展)(4)

杜甫草堂博物馆藏

以字会苏,饱蘸笔墨,清新豪健,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恰如行云流水,颇有豪放之感;以词会苏,是“明月几时有”的超然物外,是“大江东去”的古今绝唱,是“会挽雕弓如满月”的酣畅淋漓;以典会苏,既得天风海曲,又撷荔枝生蚝,还有知己佳话,春风得意时把酒言欢,贫困潦倒时仗义执言。

会苏,不止于展览陈列的文物。毗邻四川博物院的杜甫草堂,也能一览苏轼神采。作为狂热的“杜甫迷”,苏轼曾在不少文章中将杜甫视为“诗坛第一人”。他对杜甫推崇备至,诗歌创作上深受影响。大雅堂中有知名雕塑家叶毓山创作的苏轼汉白玉雕像一尊,神采飞动。“杜甫千诗碑”就是以苏轼行书《杜工部桤木诗卷帖》为起点,笔墨精熟。一唐一宋,互为知音。

看苏东坡主题文物特展有感(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珍藏文物亮相苏轼主题展)(5)

唐朝走向宋代,历史的书页借着冬日清冷的风翻飞起舞,熟稔的诗词歌赋和典章名著飘动成曲,凝聚成歌;杜甫走向苏轼,“天下能事毕矣”的艺术高峰叠荡起历史余音,给予“杜甫迷”跨越时代的呼应。

看苏东坡主题文物特展有感(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珍藏文物亮相苏轼主题展)(6)

吟着唐诗,唱着宋词,循着杜甫塑像那深邃的眼眸眺望历史的崇山峻岭,透过苏轼雕像神采奕奕的面庞回望东坡。无论是今时明月清风,亦或是旧时几两欢愁,杜甫与苏轼宛如跨越时代的双子星,相守相望。在诗里,在词中,更敬君一杯酒,共掀文化之潮。文物,让我们看到了非凡往昔,唐时韵致,宋时风流。一回眸,便是一处风景,一转身,就有一个值得品味的故事。

看苏东坡主题文物特展有感(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珍藏文物亮相苏轼主题展)(7)

资料图

文物具有穿越时空、跨越地域、直抵人心的魅力,只有建立文物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才能够让历史真正活起来,让文物“飞入寻常百姓家”。

借助当前文化大发展的契机,整合文物资源,深入挖掘文物内涵,举办有深度的大型展览和活动,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摆在博物馆人面前的重大课题。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作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保护、整理文化典籍,传承弘扬中华文明责无旁贷。

今后,我馆将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各项工作,抓住文化发展新形势、新常态下的机遇,勇于面对文物保护和利用领域所面临的新挑战,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治蜀兴川做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