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这是三千年前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它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卫国大地。《凯风》真实而细腻地写出了在“母亲的手”的“抚摸”下酸枣树长大的过程,或者说“七个”孩子长大的过程。“凯风”具有人子思母孝亲的特定含义。

诗经邶风是一首什么诗(诗经邶风凯风)(1)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棘,是酸枣树;心,是酸枣树上的纤小尖刺。和煦温馨的风从南方吹来,吹拂在酸枣树那稚嫩而纤细的刺上,描述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自然风光。夭,是初生草木柔弱的形态,比喻人生之初;夭夭,则是茁壮茂盛的形态,形容一个孩子长大成人非常不易,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有句俗语:“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劬劳,就是操劳,或过于劳累,像生病一样。“母氏劬劳”,直接点明儿女生长过程是伴随母亲操劳的结果。酸枣树上的小嫩芽,在“凯风”的吹拂下开出朵朵黄色的小花,在春风中摇曳,一点点生长,就像惹人爱怜的孩子,在母亲的倾情哺养下健康成长。这句诗从养儿艰难的意义上,饱含了母恩难报。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心”逐渐长成“薪”,成材了,或者说长成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明人钟惺在《评点诗经》中说:“棘心、棘薪,易一字而意各入妙。用笔之工若此。” 酸枣树长大了,孩子也成人了。圣善,指母亲贤惠持家,照顾子女,品德圣美。然而,最令母亲心痛的,是长大以后的酸枣树不能回报三春晖,长大的孩子不能回报母亲的恩情。“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无,没有;令,善,美好。令人,善人。此言“我”不善,没能长成栋梁之材,而是如荆条般供人做饭的柴火。“母氏圣善”,我却不能回报母爱。此番自责,让三千年来的后人在“七子”的痛苦中深刻反思。朱熹在《诗集传》说:“以圣善称其母,而自谓无令人。其自责也深矣。”唯其不能回报,才会努力地去回报,至少可以做得多一点和好一点,减少母亲的辛劳和苦痛,让母亲感到欣慰。

诗经邶风是一首什么诗(诗经邶风凯风)(2)

《宋史·欧阳修传》载:“家贫,致以荻画地学书。” 欧阳修四岁失父,家境贫寒,无钱读书。其母郑氏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一笔一画地教儿子写字。棘心长成了棘薪,“画荻教子”中彰显了为母的一份劳心,欧阳修终成八大散文家之一。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爰,何处;寒泉,卫地的水名,冬夏常冷;浚,卫国的地名。浚地的寒泉默默地流淌,滋润着一方土地一方人,正如劬劳的母亲,默默地养育着“七子”。后来演变为成语“寒泉之思”,寓意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七个儿子,共有一个天下最好的母亲,但他们除了给母亲带来劬劳,又能给母亲带来什么?

诗经邶风是一首什么诗(诗经邶风凯风)(3)

诗句的最后一节,由寒泉转向树上的鸟。“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睍睆,犹如“间关”,是一种清和婉转的鸟鸣声。《琵琶行》中有“间关莺语花底滑”。黄鸟,黄雀;载,传载,载送。小小黄雀,在柳树上鸣叫,悠扬动听,诗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愧疚。鸟儿尚且能用甜美歌声来宽慰母亲,为人之子,却不能宽慰母亲的心。“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是上一节后两句的重叠,抒发对母亲强烈的愧疚之情。清人黄景仁的《别老母》:“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说的是游子要去河梁谋生,风雪夜里要离开老母。掀开帷帐,只见昏暗灯光下伶仃孤苦的老母,尘满面,鬓如霜,不由感叹:“此时有子不如无。” 养儿有什么用?倒不如没有。而这一句“此时有子不如无”,成了天下游子愧疚于母亲的代言词,这种深重真切的悔恨,正是《凯风》诗意的传承与生发。

诗人从面向天地自然,平视酸枣树,俯视寒泉,仰视黄鸟的视线所及中,引发出对母亲的爱。朱熹的《诗集传》说:“言寒泉在浚之下,犹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劳苦”,“言黄鸟犹能好其音以悦人,而我七子独不能慰悦母心”,“其自责也深矣”。

《凯风》是诗人自怨自恨的诗作,抒发自己身为人子,尽孝无能,不能让母亲心满意足。诗中的母亲形象是伟大的,是不惜劬劳的圣善之母。诗中没有对母亲的怨辞怨句,只有对自己的怨恨之情。作家林清玄说:“母爱就像电灯泡的钨丝,没有她,人生就不亮,人性就无光辉。” 做一根钨丝图什么?做一束寸草又能报几许?清人蒋士铨的《岁暮到家》或许能给出标准答案:“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诗经邶风是一首什么诗(诗经邶风凯风)(4)

以《凯风》为滥殇的母爱诗作,其诗意影响了中国三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后人常以“凯风”“寒泉”代表母爱。古乐府《长歌行》的“凯风吹长棘”“黄鸟鸣相追”,牵动着游子的强烈思情;苏轼《为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的“凯风吹尽棘有薪”,苏轼好友胡完夫能正直立朝,延陵高望,得益于其母周夫人的教子有方;王冕《墨萱图》的“南风吹其心,慈母倚门情”,慈祥的母亲倚门盼子归。

《毛诗序》说:“《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母心,而成其志尔。”母爱是天性,能用心感受母爱,才能成为孝子,因此毛公把它提升到“美孝子”的角度。赞美孝子,提倡孝心,是对母爱最大的回报。孔子说:“温柔敦厚,诗教也。”邶国乃殷地,商纣王之子武庚之封邑,后并于卫。当时的邶国,风俗不淳,故有《凯风》之诗,希望用慈孝来对抗盛行的淫风,用诗歌来教化人民。

《凯风》是《诗经》中少有描写母子之情的名篇,感人至深。清人刘沅评说:“悱恻哀鸣,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希望为人子者,常怀凯风寒泉之思,感念母恩,常回家看看。“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略尽孝子之礼,让父母安度晚年,不再有“皋鱼三失”之叹,不再有“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悲,才是真正的孝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