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原生家庭对我们有重大的的影响,这是几乎所有心理学流派的共识。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现在社会才具有的情况,古代就已经如此。下面这篇文章,令人信服地叙述了近一千多年前,苏轼父亲苏洵对他们的影响。——许金声。)

苏轼少年成名,老爸苏洵子之方,值得深思学习

来源: 诗音微语(2018-08-19 09:04 )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几对名垂后世的文学世家,例如三国时期曹操、曹丕和曹植的“三曹”父子;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的“三苏”父子;以及明朝“公安派”的“三袁”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其中“三苏”父子均位列“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名气最大。在“三苏”中,“大苏”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最为后世所熟知;“小苏”苏辙官做得最大,成就斐然;苏洵在文学发展史上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创作的《六国论》等名篇,传之后世,谓之经典。

苏轼苏洵苏辙谁是爸爸谁是儿子(苏轼之父苏洵是如何教育他们的)(1)

苏洵何须人也,自由阅读,找到读书的真谛

苏洵的名气很大,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并不是因为“唐宋八大家”的原因,是因为另外两个原因。第一,他是苏辙和苏轼的父亲。他培养了两个非常杰出的儿子,父名因子贵而显。第二个原因是《三字经》中的苏老泉就是苏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三字经》而在“唐宋八大家”里头他是惟一的一个没有考中进士的人。清朝有一个学者叫邵仁泓,他在《苏老泉先生全集序》当中对苏洵有一段很准确的评价,他说苏轼、苏辙有成就不足为奇。原因是他们本身有天纵的雄才,又加上他们父亲的导引,所以成事了,这没什么奇怪的。最难得的就是他爸爸苏洵,完全自学成才,没有考科举,也没有师承,他没有老师,完全是自学,自学之后达到了一个什么效果呢?达到的效果是足以能够与先秦的孟子、汉代的刘向、贾谊、董仲舒的文章相抗衡,那就是他的文章是从孟子、荀子和汉代的刘向、贾谊、董仲舒的文章而来,他的文章的水平达到这个高度。他不但达到了这个高度,自成了一家,而且和后来的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分庭抗礼。那就是一自学成才的人、上可以与先秦两汉的大家相媲美,下可以与唐宋第一流的散文家相抗衡,自成一家,不但如此,而且开启了后边的“大苏”和“小苏”。这就是说做父母的你要想教出高质量的儿女来,你自己必须质量很高。这就是孩子营造一种氛围,以身作则带动孩子,虽不能想苏洵这样满腹经纶,但可以心向往之。

苏轼苏洵苏辙谁是爸爸谁是儿子(苏轼之父苏洵是如何教育他们的)(2)

苏洵多次参加科举应试无一中第,在宋代科举考试第一要考诗赋,得学会写诗,写有韵之文,得写骈体文。第二,“记问之学”得死记硬背。这些都不是苏洵擅长的,所以才有了“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他父亲苏序也没有逼他,知道他这儿子绝顶聪明,真要读书,必是大才。但是现在的考试体制把他给限制了,所以他现在游荡不回,他现在天天游山玩水的。但是他知道他这儿子心里有数,将来一旦要开始读书的话,那必有不同凡响的表现,所以他纵而不问。从这里我们发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不能 以我们认为所谓正确的事情去要求,给他们成长和思考的空间,真正的认识自我审视内心,决定自己发展方向。需要理解他们内心世界,给予营造好的家庭成长氛围。

苏洵不死读书,读死书,所以把之前这数年自己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写的文章,数百篇文章全一把火烧了。他自己说:我现在看这文章,肤浅可笑。当年因为生活贫困、心绪紊乱,写的文章文气飘荡。第二,因为要应付那“声律记问之学”,所以文章不能自由地写作,结构散漫,看得我脸都红。把它全烧了,然后我闭门读书,谁都不见,我就关起门来看圣贤之书,只看孔孟的书、韩愈的书、司马迁的书,终有所得找到了读书的真谛。读《诗经》觉得宽和仁厚;读《楚辞》觉得精深博大;读孟子和韩愈的文章,觉得淳朴而敦厚;读司马迁和班固的文章,觉得雄健而刚强。这才是自由的阅读,为自己而阅读,为解决人生问题而阅读,不是为了考试而阅读,所以心生喜悦。欧阳修在给苏洵墓志铭中说:“苏洵详细地研究儒家的“六经”和百家的学说,探究王朝兴废的原因,探究历代圣贤成功失败的原因,探究历代战乱的原因,而且从这些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当中撷取它的精华,一层一层积累在自己的胸中,但是并不轻易地谈出自己的感想。等到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已经非常丰厚的时候。这时候写出的文章,下笔千言、纵横捭阖、思路宽广,一直要写到那种深入细致地探究到了思想的末梢的程度,那笔才能停得下来。但正因为积累得特别地丰厚,内心特别地忠诚,所以写出来的东西特别地扎实,令人信服。后来,欧阳修说:苏洵到了京城之后,天下的少年学习者们,纷纷地向他仿效,学习他的文章,人称“老苏”。一介布衣,靠着这数十年的苦读、自由的思想和写作,终于成就了文章宗师,而不是靠着官威,也不是靠着什么关系。而苏洵的读书之路,也给今天的我们一个启示:一个人只有为自己的内心而活,他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而自由的灵魂,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作品。

苏轼苏洵苏辙谁是爸爸谁是儿子(苏轼之父苏洵是如何教育他们的)(3)

教学相长,因材施教,一起读书

正因为苏洵自由的阅读,为自己而阅读,为解决人生问题而阅读,不是为了考试而阅读。引导孩子读书,所以他对两人说:“读书人在这个世界上你就是要读书的,你读了书是为了做官的,你就要出来把你学的道理用来治国安民。如果有一天人家不用你,你没机会做官,你退而修书,你写东西,把你的想法,把你的思想写在书上,流传后世。”这就是说的“进而可立功,退而可立言”,这是儒家的传统思想。他是有自己的体会的,他说你就是退,你也得退得很积极,要为后世立言。他经常跟两个儿子一起读书,一起讨论。让他们明白文章所讲道理汲取精华。现在很多父母没有注重了孩子成长过程,只是一味的追求结果,陪伴他们成长会让他们感觉到学习能使他们成长,从中感到快乐,感到学习不是负担,也不枯燥。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以身作则的带动,给以辅助引导。苏洵是跟他的孩子们一起讨论历来的兴废成败的动因。苏洵指导他们很快地进入成熟的写作。苏轼十来岁的时候,苏洵指导他写了一篇议论文《夏侯太初论》而且苏洵还教导他两个儿子写《春秋论》、《孟子解》、《论语略解》、《孟子解二十四章》。让他们写对经典的理解。十来岁的孩子,天天让他写:对《论语》的看法、读《论语》的感想、读《孟子》的感想,注释《论语》,注释《孟子》。这种教育,他不成材都很难。他为什么能这么教育呢?因为苏洵经过了二十年的科举考试的那种应试的读书和写作,又转向了自由的思考和读书的阶段,他太了解一个人应该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读书的方向是什么?怎么读书你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思想者、独立的写作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对这个社会有用的人?

苏轼苏洵苏辙谁是爸爸谁是儿子(苏轼之父苏洵是如何教育他们的)(4)

培养高雅性趣,气质从小培养,敢于质疑

在苏轼生活的北宋时期,读书人的学习环境基本上是私塾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这样的教育未免有些刻板的地方,而少年儿童正是天真烂漫、喜爱嬉笑玩闹的时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他们怎样健康成长?苏轼从小生活的环境是非常好是一种雅趣并存这种氛围。既很雅致,同时又很有趣。苏轼小时候,十二岁的时候,家里头跟他弟弟苏辙一块儿玩,在地上挖东西。就挖出一块石头来了,这块石头特别地特殊,非常地光滑。苏轼后来形容说像鱼的皮肤一样非常地滑嫩,而且是青绿色的。用墨在上面、拿这个笔研墨、弄墨的时候,它非常地吃墨。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砚台的材料,而且它不存水,这是上好的砚。兄弟俩把这挖出来之后给他爸爸,苏洵一看并没有指责他的贪玩,苏洵一看这块石头说“此乃天砚也。”那就是上天所赐的天生的一块砚。这样的砚是非常高级的,是有砚之德,但是“于形略不足尔”。说这长的形状有点差劲,但是已经具备了砚台所应该有的内涵和品质。砚台的内涵和品质是什么呢?就是默默无闻地为毛笔和墨汁付出,它有潜在之德。后来就把这砚台交给他两个儿子,说你们好好地使用,这叫“文字之祥”,你们用了这个砚,将来写文章就会与众不同。苏轼后来遭了“乌台诗案”被抓到监狱里头,被贬黄州,这方砚就找不着了。后来又过了好几年之后,突然有一天在书架子上翻书,突然看见这方砚,大喜过望,非常高兴,把两个儿子叫来,告诉他们当年这个砚台来历,它是天之砚,有砚之德。虽然现在装这砚的匣子有点不怎么好看,可是这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它天然所成,又具有砚之内涵,是砚中之极品。所以你们拿这砚就想到想到文章之事。这童年玩一块石头,都能玩出道德来。这就是小时候的环境,这说明他父亲苏洵对他的这个教育是无处不在的。

苏轼苏洵苏辙谁是爸爸谁是儿子(苏轼之父苏洵是如何教育他们的)(5)

他们小时候都玩儿什么呢?都玩些比较高雅的游戏。有一天晚上的时候,跟院子里的其他几个小朋友坐一块聊天,聊了一会儿,大家就玩对句。其中一个说:“夜松偃仰如醉”,说晚上的时候,你看这个松树,有的枝高一点,有的枝低一点,非常地舒展,看上去好像是一个人喝醉酒了一样。第二位小朋友说“夏雨凄凉如秋”,夏天的时候下一场雨,天气凉了,秋天到了。第三个是苏轼说“有客高吟拥鼻”,来了一个人,这么好的景致,这么好的松树,这么好的夜晚,仰起脸来,大声地吟诵着诗。最后“小苏”出场了,小苏比他们都小,当时就吟诗一句——“无人共吃馒头”。他们小就跟这些小伙伴在一块对对句,看上去是游戏,实际上是在玩高雅的一种游戏。这是一种环境的熏陶,它不是刻意地要教给你什么知识。说明这些小孩从小在一块接受的这个环境的教育,那跟我们现在真的是有很大的不同。给孩子树立培养的兴趣和随时给以有意义的开导方式,让他们的求知欲和情操慢慢的有所积累。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他们幼小心灵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苏轼苏洵苏辙谁是爸爸谁是儿子(苏轼之父苏洵是如何教育他们的)(6)

苏轼很小的时候不光是聪明,而且气质不同凡响。他被贬到黄州之后,黄州这个地方除了长江水,没什么好看的,他弟弟苏辙去黄州探望他的时候,两个人就在黄州周围有一座山叫西山,他们到西山上去玩儿,两个人去玩,他陪他哥哥去游山玩水的时候,就想到在童年的时候,他跟他哥哥出去玩的情景,苏辙在他的回忆当中是这么说:

“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苏辙《栾城集》看到有那好山好水,我哥哥就把衣襟卷起来,撩起衣襟先跑上去,看见水爱,看见山也爱,要有那个好风景的地方,他半天爬不到那地儿去,到不了那地方,回到家来怅惘数日,好几天心里头就不高兴,这说明苏轼是一个什么呢?非常热爱山水的人,从小的时候就这样。又说: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苏辙《栾城集》要是他一个人出去玩的时候,你就看他,在山石之间,在泉水的旁边,“翩然独往”,一个人很潇洒地、飘然地就去了,看见那个有花有草的地方就摘朵花下来;看到有泉水的地方就喝泉水,看到那个松子掉下来,他捡一颗松子或捡一松塔,在自然和山水之间非常逍遥地、非常潇洒地游玩,看见的人都以为是个小神仙呢。

苏轼苏洵苏辙谁是爸爸谁是儿子(苏轼之父苏洵是如何教育他们的)(7)

这说明苏轼身上有一种天然的气质,他不光聪明,而且有一种飘逸的气质和风度,这就是文人气。所以我们得注意孩子从小的气质的培养很重要。是从小的气质,这是一种养成。这是苏辙回忆他哥哥从小气质非常地好,有一种不凡的气度。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有气质的人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不同实践领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为平庸无为的人。是一个人从内到外的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然后所发挥的一个人内在魅力的质量的升华。是人的修养、品德、举止行为、待人接物、说话的感觉等,所表现的有高雅、高洁、恬静、温文尔雅、豪放大气、不拘小节、立竿见影等。气质并不是自己所说出来的。而且自己长久的内在修养平衡以及文化修养的一种结合,是持之以恒的结果 。从而气质从小培养,在成长过程中给予影响,为人父母的言行性格是十分重要。宋仁宗庆历年间,欧阳修那时候参与了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就是变法改革。这变法改革当时“庆历新政”期间出了几个很有名的人物,范仲淹,韩琦、富弼还有欧阳修,当时这个变法里头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我们原来也讲过叫石介。石介当时为了歌颂这几个人专门写了一首诗,叫《庆历盛德诗》,歌颂他们。这首诗当时流传很广,这诗是在京城写的,这诗流传眉山以后,苏轼的老师就拿到了这个之后就给先生们在这传着看这首诗。苏轼当时年龄很小,几岁的孩子,他就在旁边偷偷地看,他看的时候就问老师,他说这个诗里边写的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呢?老师一看挺可笑的,你问什么人?反正没你。老师说这些人你没必要知道,你知道了也没什么用,你也不懂。要是一般孩子遭了这个抢白之后就说那算了,不懂,老师说没用,那我是听话的孩子,就不用问了。苏轼没有,苏轼的原话是说:

“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苏轼《范文正公集叙》说如果这些人都是天人神仙,我没必要知道。如果他们都是人,我凭什么不能知道?老师一看,说是,他们不是神仙,他们确实是人,你有权利知道。就告诉他了,全都告诉他了。苏轼后来回忆说,那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当时在朝廷里边有范仲淹,有欧阳修这些正人君子。所以后来他到京城去赶考,考科举的时候见到欧阳修,他们之间能结下很深厚的友谊,当然是忘年交了。后来欧阳修是他的老师,这也就是理所当然。这说明苏轼小的时候在学习上主动性非常强,胆子敢于质疑。

苏轼苏洵苏辙谁是爸爸谁是儿子(苏轼之父苏洵是如何教育他们的)(8)

当然我们会发现聪明的孩子都好奇,看什么都能抱着质疑态度去追问去学习,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同时发表自己见解,这就是将聪明用于正途。这就需要时刻引导给他们启发,和他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成长的路上给他们端正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一定要有耐心,因为我们的耐心会让孩子体会到一个人的气质修养,进而影响他自身的成长。

总有一个人在坚持,总有一件事要完成。以诗为媒,驭歌而行。不喧哗,自有声。—— 诗音传媒欢迎大家评论转发!有不同见解畅所欲言让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