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回顾了一部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在此,忍不住想推荐给还没有看过的朋友。

高分评价,一共就十集,这个剧集长短看起来不累。

但是说实话,前面的剧情还是挺让人心累的。

我和恶的距离能有多远(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多远)(1)

这部剧和法律有关,开始于一个随机杀人案件,但故事远远不止于法律。

片头提示:

我和恶的距离能有多远(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多远)(2)

这是常规提示,不要被误导。

这部剧整体不恐怖、不暴力,善恶都有,层次交叉。

以下无剧透,仅概括部分要点,可放心追剧。

一、律师为加害者辩护只为求得事实真相

加害者李晓明在影院扫射,导致9死21伤,死刑难免。

但剧中的法扶律师相当于大陆的法律援助律师王赦仍然在尽力为其辩护,为的是求得事实真相。

因为只有找到犯罪的原因,才能更好地避免未来发生类似的事件。

而现实中,律师王赦走出法院就被民众泼了粪,还是泼了一身的那种。

家人也不理解他为什么非要给这种人辩护。

律师王赦解释:如果只是为了惩罚加害者,那在抓捕的时候就该一枪毙了他,何必还要制定严格的程序来审判他呢?

我和恶的距离能有多远(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多远)(3)

二、媒体为了博眼球无形中成了加害者

随机杀人案件发生后,媒体曝光了家属的身份,并进行选择性的报道。

加害者李晓明的父母、妹妹似乎也被媒体判了“死刑”。

气愤的民众随即质问李晓明的父母为何养了这么一个杀人犯!

杀人犯该死,杀人犯的家属也该受到惩罚!

以上是媒体不当引导造成的恶果。

媒体为了所谓的点击率,不惜利用民众的情绪。

于是,媒体在无形中也成了加害者。

而他们或许还不自知。

我和恶的距离能有多远(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多远)(4)

三、加害者如果是精神病人该减轻处罚吗

“思觉失调症”在剧中出现多次,就是俗称的精神病。

随机杀人案件的加害者很可能患有思觉失调症。

民众不喜欢加害者因患有精神疾病而被减轻处罚。

民众也不关心加害者罹患精神疾病的事实与缘由,似乎只有死刑才能缓解他们心中的怒火。

民众甚至不喜欢患有精神疾病的任何人,哪怕他们并没有做出格的事。

由于出现了精神病人杀人事件,民众就呼吁对社会上的所有精神病人进行强制医疗。

我和恶的距离能有多远(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多远)(5)

四、加害者与被害者的家属都要试着走出阴霾

剧中的被害者家属始终不能原谅加害者以及加害者的家属,即使加害者的家属与犯罪并无关系。

而加害者的家属也因为愧疚不能原谅自己。

加害者李晓明的妹妹李晓文被迫改名,以求重新生活。

李晓明父母对李晓文说“好好活,这个家死三个人就可以了。”

当她进入媒体工作,发现上司竟然是被害者家属之一。

于是她向自己的老师请教该如何面对这个困境,老师说:

“不要挑战人性”

我和恶的距离能有多远(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多远)(6)

加害者李晓明的父母被多少次追问:加害者李晓明杀人是否和父母教育有关系。

李晓明的母亲在同律师王赦的交流中哭着说:

“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会花20年去培养一个杀人犯。”

最终,加害者与被害者的家属能否走出阴霾?

剧中会给出答案。

我和恶的距离能有多远(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多远)(7)

以上,只是电视剧的部分要点。

没有剧透,实际剧不剧透也无关紧要,毕竟这不是悬疑剧。

这个剧告诉我们:

我们与恶的距离可以很近也可以很远,甚至善与恶的界限都很模糊。

至于如何面对,看过剧情之后,各自有答案吧。

而我的答案是:

试着拉开与恶的距离,试着和解,会好起来的。


公众号 「无坑法律」

持续输出法律避坑指南,简单法律问题免费咨询

“坑”意味着法律风险,有人挖坑、有人踩坑,而「无坑法律」负责填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