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病》是1926年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顾父亲周伯宜(1861—1896)生病、治病、去世经过的文章,讽刺、批判了庸医误人的现象。文章先后提到几位“名医”,只是有人是真名医、有人是假名医罢了。

周伯宜生病与鲁迅祖父周介孚犯案有关。周介孚(1838—1904),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江西金溪知县、内阁中书等职,光绪十九年(1893年)因科场行贿被光绪皇帝定为“斩监候”,周介孚潜逃,周伯宜被抓替父顶罪,周介孚自首后周伯宜获释。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周介孚被释,光绪三十年(1904年)去世。监狱自然难比家中,条件很差,导致周伯宜营养不继,从监狱归家后“喜怒无常、酗酒、吸鸦片”,先是咳嗽后是咳血再是水肿,从症状判断其患的应当是肺结核,周家找了两位“名医”为其治病。

鲁迅父亲因何而去世(鲁迅父亲的病里几位)(1)

姚芝轩、陈莲河与何廉臣

第一位“圆而胖”,文中没有出现这个人的名字,此人真名姚芝轩,医术如何呢?他以“经霜三年的甘蔗”作药引子,治疗两年后“(鲁迅)父亲的水肿是利(厉)害,将要不能起床……”,病没有治好反而加重了。这时,他对鲁迅说,“病是不要紧的”,但“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便又推荐了陈莲河先生,借口是“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鲁迅此时明白,“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离了干系”,属金蝉脱壳之计。

姚芝轩的医德如何呢?他出诊诊金是一元四角,特别出诊为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去请他,非一百元不去,去了只是草草地一看,开一张方,拿了诊金就走。很明显这是一位以挣钱为目的的庸医。姚芝轩还拉大旗作虎皮,将自己与叶天士相提并论。鲁迅在文中写道,“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叶天士为清代乾隆年间的名医,其以梧桐叶作药引救治“邻妇难产”属实。

姚芝轩推荐的“陈莲河”在鲁迅眼中“长而胖”,其真名何廉臣(1861—1929),名炳元,与周伯宜同岁,何家世代行医,其本人亦系绍兴名医。在一个世纪前,类似肺结核的病都是难症,当时中医西医都难以根治,经过何廉臣的诊治,周伯宜生命延长了三年,由此可以看出何廉臣医术还是相当高的。至于鲁迅在文章中戏谑他以“原配”蟋蟀一对作药引子,则是出于抨击庸医而虚构的。

何廉臣对中医药发展传承亦是有贡献的。北洋政府执政时期曾将中医排斥在正规教育之外,何廉臣与中医界共同抗争。何廉臣曾任中国医学会副会长、《绍兴医药月报》副总编,著有《湿温时疫治疗法》,编纂《全国名医验案类编》。难能可贵的是,何廉臣并不盲目排斥西医,反而“广购西医学著作译本,悉心研习。”

鲁迅父亲因何而去世(鲁迅父亲的病里几位)(2)

鲁迅看待中医很客观

后来,有人据《父亲的病》一文认为鲁迅排斥中医,其实并不尽然。《父亲的病》一文中确实写了多种看起来不合理的药引来讽刺部分医生,这与他当时的心境有关。周伯宜患病后姚芝轩治了两年多,何廉臣治了三年多,由此可推算周伯宜生病时鲁迅10岁左右,周伯宜去世时鲁迅不过16岁。1925年鲁迅在《自叙传略》一文里写道,“我到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居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

“一场很大的变故”指的就是光绪十九年(1893年)周介孚为其大儿子及周家晚辈科场行贿而被判“斩监候”后潜逃,周伯宜被抓替父顶罪一事,周家因此败落,这也是鲁迅被寄居在亲戚家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周伯宜从监狱中放出后就生了病,姚芝轩、何廉臣先后到家为其治病。鲁迅根据自己为父延医抓药的经历,再加上自己从小患有齿病,认为父亲是被江湖庸医给治死的,写此文旨在揭露庸医害人的龌龊和对封建孝道的反感。在《从胡须说到牙齿》一文中,鲁迅坦陈了痛恨中医的缘由:“其中大半是因为他们耽误了我的父亲的病的缘故罢,但怕也很夹带些切肤之痛的自己的私怨。”但不能据此认为鲁迅否定中医。事实上,鲁迅生前曾多次用中医药治病,并肯定其疗效及贡献。

《鲁迅日记》1912年11月10日载:“饮姜汁以治胃痛竟小愈”,1916年1月22日载“晚因肩痛而饮五加皮酒”。1930年《鲁迅日记》中记有4次为儿子周海婴到仁济堂买药之事。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也谈到鲁迅还曾以芥末糊为其治疗哮喘病,“经过这一番热敷,感到呼吸大为通畅”。鲁迅认为,“古人所传授下来的经验,有些实在是极可宝贵的……留给后人很大的益处。《本草纲目》……含有丰富的宝藏,大部分药品的功用,却由历久的经验。”并称赞《验方新编》里的一些药方,介绍给朋友用于治疗孩子的疝病。

由此可见,鲁迅抨击的是某些庸医,批评的是庸医的不良医风,排斥的是庸医害人的行为,并不是否定整个中医,更不排斥中药。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韦钦国)

鲁迅父亲因何而去世(鲁迅父亲的病里几位)(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