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讲述小人容忍和妥协(素书忍)(1)

一、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及人生修身智慧,“忍”字首当其冲。

每一个人在生命中,都会遇到自己不想面对的人生境遇,以及遇见不想交往的忤逆小人,当我们遇到这些主观无法改变的现象时,学会忍耐,接受自己不想接受的命运,才能在释怀糟糕情绪的同时及时止损。

《素书》之中有一句话,叫做:“安莫安于忍辱。”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比忍辱更安全的了,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遭遇屈辱,遭遇自己不想面对的问题,在这个时候避开自己情绪上的摧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

因为一旦出现问题的时候,情绪会首当其冲的冲在前面,但是很多情况下,由情绪做出的决定通常会导致当下事件更加严重。

在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举兵反秦之后,各地反秦武装暴动风起云涌,而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希望刺杀秦始皇,但是因为势单力薄而自杀失败,后来正巧遇上了刘邦率领义军正在发展势力,于是投靠了刘邦。

张良在辅佐刘邦的过程中,多次在关键时刻提醒刘邦,为刘邦出谋划策,立了很多功绩,也成了刘邦平定天下的重要功臣之一。

素书讲述小人容忍和妥协(素书忍)(2)

比如有一次,刘邦在攻入咸阳城后,贪财好色的本性油然而生,抱着及时享乐的想法打算留宿宫中,而张良就及时劝谏说:“希望您能够退出城外,封闭府库,饮食节俭,以便收获民心。”

刘邦依照张良的建议去做,果然为他在民众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为以后平定天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忍耐不仅仅忍受苦难,也包括自己心中不合时宜的欲望。

总之,就是以理性看待自身,遇到任何关键时刻,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会任由意识驱使,冲动之下犯了情绪上的错误。

后来还有一次,当淮阴侯韩信攻破了齐国之后,想要自立为王,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觉得在关键时刻韩信不但不帮自己围剿项羽,反而落井下石,就非常生气,当着很多人的面发怒。

而这个时候,张良就劝刘邦一定要忍耐,不要意气用事,不如以大局为重,先成全韩信的要求。

从这件事情来看,刘邦的智谋不及张良,而且刘邦也有不能忍耐的习气,张良则在刘邦一路前行的路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素书讲述小人容忍和妥协(素书忍)(3)

二、

有一句话叫做“忍小忿而就大谋”,这一句话和“小不忍则乱大谋”意义相近,当一个人连小的问题都忍受不了的时候,遇到事情就意气用事,凭情绪主导理智,那么这样的人能够成就功业呢?

所谓能忍,并不是单纯执着于表象的退让,更不是单纯情绪上的自我控制,而是在自己看清客观局面,理智的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正确决策。

很多人曲解了“忍”字,将“忍”和自己的主观情绪挂钩,这样为了忍而去忍的心态,只是一个人狭隘认知中的心理活动而已。

如果只是单纯情绪上的选择,那么当你选择忍的时候,也只是单纯在情绪上的忍气吞声,这样的“忍”一来会导致对方得寸进尺,二来也会因为自己的一味忍耐,对自己的内心产生伤害。

因为忍受的过程必然需要承受内心的煎熬,而且时间久了,逐渐累积的情况下还会造成难以忍受之后的爆发,形成更大的问题。

而最正确的方式,就是将问题从情绪层面放到客观立场的角度处理,无论是选择隐忍还是把守底线的直接抵抗,都应该是清醒的认知客观条件之后的选择,而不是主观情绪上的一时冲动。

素书讲述小人容忍和妥协(素书忍)(4)

世界上的任何现象,都是由错综复杂的因素共同塑造的结果,在一件事情形成之前一定有一些根源存在,当你遇到那些不想忍受的人生际遇时,不要单纯以情绪去思考,而要去考虑事情背后不易察觉的因素。

而选择忍受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背后的因素,而不是为了忍而去忍。

就像刘邦向韩信妥协,愿意封他为齐王的事情一样,这不是单纯的退让,也不是单纯的想要针对韩信这个人,而是为了借助韩信的力量来成就自己的事业,分析当下条件之后,从大局出发作出的决定。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