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18,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波澜壮阔,华夏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坚定信念,奋勇向前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40年戮力同心,沧海桑田;40年不屈不挠,地覆天翻创造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勤劳智慧的滨州人民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伟大的民族基因,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在共和国的名片上,刻下了自豪的滨州印迹,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波澜壮阔40年 先行示范再出发?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波澜壮阔40年 先行示范再出发(波澜壮阔40年兴福现象)

波澜壮阔40年 先行示范再出发

1978--2018,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波澜壮阔,华夏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坚定信念,奋勇向前。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40年戮力同心,沧海桑田;40年不屈不挠,地覆天翻。创造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勤劳智慧的滨州人民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伟大的民族基因,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在共和国的名片上,刻下了自豪的滨州印迹。

自9月4日起,本报撷取四十年来滨州人民的创造实践,回眸那一幕幕令人激情荡漾的历史片段,以励志图强,为建设生态美丽幸福新滨州而不懈奋斗。

“万元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只是一个概念,是众多中国家庭遥不可及的梦想。

但就在1979年,18岁的魏龙田用了不到一年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挣了一万多元钱。用现在最流行的词语,他成了一个暴发户。他的身份,是博兴县兴福镇福旺村的一名农民。

一名土生土长的年轻农民,何以如此迅速地发家致富?

博兴县兴福镇地处滨州、淄博、东营三市交界,改革开放之前交通闭塞、资源匮乏,是远近有名的贫困镇。“兴福人民不幸福”,是当地的真实写照。

1979年,初中毕业的魏龙田继承了父辈用铁皮加工水桶、烟筒和小推车车斗的手艺。村里同时起步的,还有另外四五户。加工一个小推车车斗利润是3块钱,魏龙田一天可以加工3个,一天纯挣9块钱,而当时生产队里一天的工分是一毛八分钱。

起先是自己做,随着魏龙田外出找工地、工程队四处推销,产品逐渐供不应求,魏龙田开始雇人。“雇一个人一天3块工钱,雇工还高兴的了不得。”就这样,到春节时一清账,魏龙田攒了厚厚一大摞“大团结”,“数了数,一万多块。”

生意越做越大,魏龙田却越来越犯难:计划经济时代,铁皮紧缺,生产的货不够卖。1985年前后,魏龙田来到北京、河北一带寻找原材料,在这里,他发现了“宝藏”。

“计划经济时代包括钢铁在内的物资全靠调拨,我们这里不够用,而他们那里用不了,用不了的部分作为废品到了回收站。我和他们商量,我多出钱,买下这批铁皮,他们很痛快地答应了。”魏龙田说。

租大卡车,拉上铁皮魏龙田就回了村。一点不费劲,村里的同行把一车货“抢”了。这一车,魏龙田挣了不少,利润远远大过加工。

从此,魏龙田与村里其他几户再不满足于铁皮加工,开始向销售转型。他们跑浙江、广东,视野越来越开阔,生意越来越火,步子也越来越大。

一人富,数人跟;一群富,带全村。魏龙田和村里的几户“星火”,很快成了“燎原”之势,并迅速辐射到了周边村庄。

到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从事铁皮加工、销售相关业务的户数已经占到了全村的90%以上,家家有产业,户户有贸易。1996年,170多个摊位,投资1000多万元的福旺黑白铁市场建成投入使用,不久规模就名列江北同类市场第一。2000年,这个市场被命名为“中国黑白铁加工批发大市场”。

兴福人富了,外地人多了,各家银行、金融机构进驻了,成片的楼房盖起来了,兴福人真的幸福了。

“中国厨都”、“板材之乡”是兴福镇的支柱产业之一,更是兴福的金字招牌,兴福厨具的发展史,同样传奇。

说到兴福厨具,就不能不说到王志华。

1983年,29岁的赵赵村农民王志华挑着担子到了青岛市,走街串户修蒸笼,后来学会了做铝笼。1984年秋后,他与王向云、王志水、王志温等联合创办了兴福镇第一家蒸箱厂。他们先是“比着葫芦画瓢”仿制出铝皮蒸箱,接着王志华大胆地与山东大学签下了第一份合同,承接了首批加工业务。他们又在北京一个订货会上签下了45台合同。随后赵马、兴福、南吴等村也相继办起了蒸箱厂。1986年,王志华投入1.4万元,经过半年技术攻关,试制出我国第一台电汽两用蒸箱,这项技术革新成果一下子带起了50多户。他们又搞电烤箱、冷冻箱等,产品走进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组部机关食堂,进而覆盖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走出国门,畅销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

1989年底,兴福镇已发展个体私管企业796家,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从1990年开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众多家庭作坊式企业为破解设备差、技术落后、资金缺乏等难题,走上了由分散向联合、规模发展之路。兴福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创办工业小区,鼓励个体大户进区建厂,引导个体私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同时打破所有制界限,允许个体大户承包、租赁集体企业,形成了个体经济与集体经济相融合的混合经济。所有村办企业和绝大多数镇办企业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产权改革和机制转换,克服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村经济发展由此进入快车道。

1991至1993年,全镇经济总量增长超过前10年的增长总和,近七成农民转入二、三产业,收入大幅增加,农村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家庭启动、市场牵动、小区带动、政府推动”的新格局,这便是被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媒体概括的“兴福现象”。

像全国许多欠发达地区一样,兴福不依山傍水,地下没有资源,地上没有特产,不靠大城市,没有国家项目,为什么比别的地方发展快?

曾担任兴福镇党委书记的张英锋说,靠的是人!

兴福人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懂政策、会管理、善经营、有技术、重信息的新型人才。不仅有了资金、信息、设备等要素,更重要的是他们头脑中带回市场机制,懂得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当他们再回到村中办企业时,已是视野博大,心胸开阔。

新华社记者李锦的“兴福现象”调查被列为新华社1994年重点报道工程。他撰写的稿件《欠发达地区农村改革的新思路》和《兴福镇调查》刊出后引起连锁反应,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

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志浩作了批示,认为兴福的真经是抓住人的要素,找到农村发展的突破口,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典型,是山东农村改革的新经验。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专程到兴福调查,认为这个“典型”不仅在欠发达地区农村深化改革方面找到新思路,而且在基层党建方面有新的探索。

思想解放,大胆创新,催生了兴福镇民营经济超常规发展。

“兴福现象”,一度成为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的全国“样板”。

站在新起点上,兴福并没有放慢脚步,“兴福人就连走路也比周边县区人快很多,一些客户老这么说我们。”兴福伊德欣厨具公司总经理李增新说。

如今,兴福镇有商用厨具企业1732家,板材贸易及加工企业943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厨具产业总产值占到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板材产业总产值占全国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厨都”、“板材之乡”。

金佰特、美厨、伊德欣正在成为兴福新的企业名片,而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点:从原先的土地、劳动力等高投入的发展方式,向技术创新、设计创新、管理创新、品牌渠道驱动方式蜕变,“新兴福”正在起航。

2015年以来,激光切割机、激光折弯机、机械手等在兴福厨具行业开始大量普及,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厨具行业开始逐渐由家庭作坊向现代化流水线生产发展。

美厨厨具成立了专门技术研发团队;金佰特把西餐商用厨具作为开发重点,收购了有70多年历史的意大利COVEN公司,已顺利打入“一带一路”市场。

“现在,兴福镇正积极筹建中国·兴福智慧厨都中小企业孵化示范区,推动制定厨具行业团体标准,创建国家级厨具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打造‘中国智慧厨都山东兴福制造’品牌,推进板材产业智能化进程,助推产业融合发展,谱写‘新兴福现象’的新乐章。”兴福镇党委书记赵增永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