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炒肝京味居(京城的气质里)(1)

有句老话说:“稠浓汁里煮肥肠,一声过市炒肝香。”炒肝和卤煮、爆肚一样,可以说是动物下水的“逆袭”,被称为“北京小吃老三样”。尽管“名不符实”,在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眼里,它的味道,与这座城市的气质最为贴切。

炒肝作为传统特色小吃,它的历史并不久远。北京第一家经营炒肝的店铺在前门外鲜鱼口,叫会仙居,现在已经没有了。会仙居开业于清同治年间,掌柜叫刘永奎,是一家夫妻经营的小酒馆。小酒馆没什么上得了大席面的佳肴,有道口味独特的“白水杂碎”,招来不少食客。据说,白水杂碎是用碱水把猪肝、猪肠、猪肺、猪心洗干净,猪肝切成片儿,猪肠切段儿,猪心切丁儿,然后附上作料,用文火慢炖。

恰好当时,有一位报纸总编杨曼青常常光顾会仙居,跟掌柜很熟,便给他出主意:把白水杂碎的心和肺去掉,加上酱,勾芡,名字就叫炒肝,这样可能吸引人。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叫炒肝,就说肝炒过。

听取了他的建议,会仙居掌柜不断改进原料调料和工艺。先将熟肠段放入沸汤中,再放入蒜酱、葱花、姜末和口蘑汤,然后将切好的生肝放入锅中,用淀粉勾芡,最后撒上砸好的蒜泥,果真研制出了“炒肝”。

杨曼青是媒体人,在报纸上帮会仙居一宣传,炒肝便迅速走红。

一碗好的炒肝要颜色酱红、肝香肠肥、蒜香扑鼻、稀稠得当、不坨不澥。做法上一定讲究:猪肠切寸段儿,也叫“顶针段”,像老太太做针线活的顶针;猪肝洗净,用刀斜片成柳叶形的“柳叶片”;蒜要捣成泥,讲究“吃蒜不见蒜”。最主要的是勾芡,“勾”出来的炒肝晶莹剔透,而且几乎不沾碗。

做炒肝细致,喝炒肝也有讲究。老北京人叫“喝炒肝”,不能说“吃炒肝”。正经的吃法是,用五个指尖托着碗下部,稍稍旋转倾斜,让炒肝自然流入口中,嚼完一小口,转转碗再来一小口。既不用筷子也不用勺儿,要的就是那份生活中的从容与自在。

要想知道北京人怎么喝炒肝,请看鼓楼人艺制作的微电影《炒肝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