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可得分原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段的题目是“无法可得”,前面是说无说可说,或者是所说非说,这一段接着说明没有什么佛法是可以得到的,也就是无法可说,所说非法,因此也就无法可得。都是要人不住于言辞名相。孔兹认为第二十二分是说佛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其实并没有什么法可得,只是借助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名称而已。

这一段首先让须菩提问佛陀:“佛所得到的无上正等正觉心,是无所得吗?”佛陀回答说:“正是这样。我在无上正等正觉心这件事上,一点法也没得到,所以这才称为无上正等正觉心。”

这又是运用即非逻辑说明问题。即如来所说无上正等正觉心,即非无上正等正觉心,这样才是无上正等正觉心。重点是在不要把言辞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当作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心,这样才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心。

净心行善分原文: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这一段的题目是“净心行善”,是说人要有清净心才能行清净善法,这样所行的善法才是真正的善法,如果不是以清净心来行善法,那就都不是真正的善法。孔兹认为第二十三分说诸法平等,无有高下,这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要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心来修一切善法,则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而如来所说的善法,并不是善法,这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善法。

这一段首先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心。是法就是诸法,即凡称为法的都是法,因此也就是所有的法。法指物,诸法即一切物。物即所有的存在物,不论时间空间凡是存在的,都是物,佛教称为法。它们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的区别,即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佛教的平等。只有具有这样的平等观,才是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平等仍然来自于无区别,不受物的表面不同所束缚,因此要不住于物、不住于相。所以下面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即没有这四相的区别,所有的法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的区别。这样来修行一切善法,就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心。

不过佛陀又提醒须菩提:所说的善法,即非善法,这才是真正的善法。还是用即非逻辑来说明问题。不要用众生所想像的善法来理解如来所说的善法,这样才是真正的行善法,才能得到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心。

福智无比分原文: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一段的题目是“福智无比”,是说所能得到的福报和智慧都是无比多的。孔兹认为第二十四分又说佛陀的福德,无论用多么大、多么多的财富进行布施,都不如受持读诵和为他人解说这部《金刚经》所得到的福德多、大。

这一段的内容前面已有,就不必赘述了。

化无所化分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

“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法本真空,全无可得。”

这一段的题目是“化无所化”,是说对于众生的教化开导也是没有所谓的教化开导的,对众生的教化,也不可执着于教化众生这种言辞。孔兹认为第二十五分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救度众生:不能有“我当度众生”的念头,否则就是执着于四相。如来说的“有我”,并不是“有我”,可是凡夫之人都以为“有我”。佛陀所说的“凡夫”,它并不是“凡夫”,这样才是真正的“凡夫”。这仍是用即非逻辑来破除言辞名相的局限性,然后才能理解到真正的佛法。

这一段首先是佛陀告诉须菩提:“不要以为如来有‘我当度众生’的念头,不要有这样的念头。为什么呢?实际上并没有众生要由如来灭度,如果有众生要由如来灭度,如来就有区别我、人、众生、寿者之相的念头了。”而实际上如来并没有四相的区别,所以他不会有灭度众生的念头。

如果如来说有我,那实际上不是有我,但凡夫之人却以为是有我的。如来所说的凡夫,即不是凡夫,这才是他所说的凡夫。这又是用即非逻辑来说明如来所说的灭度众生(即凡夫)不能按照言辞来理解。

法身非相分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一段的题目是“法身非相”,说明佛的清净法身与色、相无关。孔兹认为第二十六分是说不能用三十二相来观看如来,三十二相是外在的色相,以此来看如来,或以音声来定位如来,这都不是正道,不能真正看到如来的真相。

这一段首先问须菩提:“能用三十二相来看如来吗?”须菩提认为是的,可以用三十二相来观看如来本身。

佛陀告诉须菩提:“如果用三十二相来看如来,那么转轮圣王就是如来了。”须菩提说:“按我对佛陀所说义理的理解,不应该用三十二相来看如来。”

所谓转轮圣王就是四天王,管四天下,正月、五月、九月照管南阎浮提天下,二月、六月、十月照管西瞿耶尼天下,三月、七月、十一月照管北郁单越天下,四月、八月、十二月照管东弗婆提天下,四个天下不断转换,来照管四天下,观察人间善恶,故称为“转轮圣王”。由于他的福业很多,所以他的色身也是具足三十二相的,象佛一样。但他毕竟不是佛,所以说如果用三十二相来看如来,就等于把转轮圣王当成如来了。

于是佛陀说出一段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意思是说如果认为可以通过色相以及音声等看到如来,这就是人走上了邪道,是不能看到如来的。这一段仍然是说不能根据众生所理解的名相来理解或认识真正的佛陀及其义理。

高素养在金刚经中的讲究(金刚经无法可得等分)(1)

《金刚经》结构分析

高素养在金刚经中的讲究(金刚经无法可得等分)(2)

《金刚经》结构分析

高素养在金刚经中的讲究(金刚经无法可得等分)(3)

《金刚经》结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