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即将攻陷北京城,大明末代皇帝崇祯心灰意冷,开始着手督促家属们在落入敌人之手之前以身殉国。明熹宗之张皇后及崇祯周皇后、袁贵妃在皇帝的指令下纷纷自尽,15岁的坤兴公主被招来后听到父皇感叹说:“不幸生在帝王之家,以至遭遇今天的亡国之祸,这或许是你今生所犯下的最大错误了。”没等公主真正见识到什么是亡国之祸,皇上已经亲手制造了女儿的杀身之祸:她的左臂被砍断,右肩也中了一刀,顿时晕倒在血泊中。不过崇祯行事太匆忙,以为公主失血过多必然没救了,来不及补上几刀就去了煤山上吊。结果公主在昏迷五天之后又醒了过来,后来被清朝收留,改封为长平公主。

怎么明朝的公主到了清朝还是公主,而不是富有满族特色的“格格”呢?

1、固伦、和硕,都是公主

关于风流天子乾隆帝,民间有很多传说,比如小燕子还珠格格等等。实际上,如果真是皇帝流落在民间的女儿,恐怕这辈子无缘做“格格”了,只能在认亲后继续当历代都有的公主。

清朝格格和公主区别(清朝公主都是格格)(1)

《清史稿》里记载:早在努尔哈赤时代,满族人还只是一个在白山黑水之间过着骑马打猎生活的游牧民族,族人之间没有细致繁琐的身份讲究,首领、贵族的女儿跟平民家的闺女在称呼上没有什么区别,所有的父亲都叫阿玛,母亲叫额娘,儿子是阿哥,只要还没有出嫁,年轻小姑娘都可以被人称呼一句格格,相当于汉语中的姑娘、小姐。那时候压根就不存在公主、郡主的名号。努尔哈赤的长女就叫“东果格格”,次女则叫“嫩哲格格”。

可入关以后,当皇帝就得有天子的威严,皇亲国戚也得有贵族的气派,怎么才能表现出尊贵优越的身份呢?于是皇太极在既参考汉族礼制同时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制定了清朝的封号系统。

清朝格格和公主区别(清朝公主都是格格)(2)

宫廷中的满族女子

皇帝的女儿小时候可以按照满族惯例被称为“格格”,但成年后就要进行特定的册封仪式,由此获得正式封号。从此,奴婢或者外人进宫觐见时,就要改口称“公主”了。公主也是有等级的:皇后乃是后宫正主,她所生的女儿可以获得“固伦公主”的封号,“固伦”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天下”,皇帝是天子,他的女儿自然也配得上天下二字;妃子的女儿和皇帝的养女按规定只能被封为“和硕公主”,“和硕”为“一方”之意,相比于天下,代表的地理范围稍微小一点,但也尊贵一方,气势非凡。

当然,女儿的封号最终还是由皇帝拍板钦定,如果跟父皇关系好,特别受宠爱,体制也完全不是什么问题,照样有妃子所生女儿被破例封为固伦公主的例子。比如乾隆皇帝的第十个女儿和孝公主,是乾隆皇帝65岁时的“老来女”,她出生的时候,姐姐们早就成年出嫁甚至一大把年纪了,和孝公主自然成了掌上明珠。据说这位公主不但长相酷似乾隆皇帝,而且不爱红装爱武装,一副标准的女汉子形象,经常女扮男装跟随皇帝骑马打猎、拉弓射箭,这在讲究女子温柔贤惠的古代,实属少见。虽然她的母亲惇妃汪氏不是皇后,理论上只能被封为和硕公主这一级别,但她13岁时就破格成了固伦公主,后来下嫁给当朝大红人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

清朝格格和公主区别(清朝公主都是格格)(3)

固伦和孝公主

2、格格也分市、县、乡三级

清朝仍是父系社会,女子的身份一般是由男子的地位来决定的,所以有“母凭子贵”“女凭父贵”的说法。贵族之家的长女在成年后会由中央政府根据其父亲爵位而统一颁发正式封号,作为对其贵族身份的权威认证,格格共分五级,和硕亲王的女儿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多罗郡王的女儿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多罗贝勒的女儿也叫“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固山贝子的女儿称为“固山格格”,汉名为“县君”;镇国公、辅国公之女没有前缀,直接称“格格”,汉名为“乡君”。

主大于君,郡大于县大于乡,根据地域面积大小对号入座,就很容易区分身份了。不过要是再往下册封,整些个“村主”“村君”的名号出来就完全不能体现皇家的高贵气质,所以镇国公、辅国公以下的女子一律不授封号,统一称“宗女”,目的是报上名号能够让人清楚自己好歹也是跟皇帝沾亲带故的宗室之女,在接待规格上和普通人有所区别。虽说其中的皇族血统其实很淡很淡,但有一点也是有,因此含糊不得。

历史上苏麻喇姑作为孝庄文皇后的陪嫁侍女,为什么也可以被称为格格呢?其实朝廷封号制度的存在并没有完全取代满族人把未婚女子称为格格的习俗,所以倘若没有贵族血统,照样可以被称呼为“格格”。

3、德龄公主:真的只是传说

宣统三年(1911年),大洋彼岸的美国读者迎来了一部讲述慈禧太后神秘宫廷生活的回忆录——《我在慈禧太后身边的两年》。此书一出,立即引爆欧美书市,当时西方人对遥远的中国充满了好奇感,但缺乏了解的渠道,大家纷纷带着猎奇的心理来读这本书。翻开扉页,作者的身份更是让外国读者非常疑惑:德龄公主。

众所周知,同治皇帝、光绪皇帝没有儿女,那 什么时候出了这样一位公主呢?

事实很快被调查清楚了:作者裕德龄,有六年海外生活的经历,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八国语言,尤其熟悉西方的社交礼仪,1903年,回国后和妹妹容龄一起由庆亲王奕劻推荐给慈禧太后担任宫中女官,因为业务能力强而被誉为“清宫第一女翻译官”。1905年,因父亲生病需要照料而辞职离宫。后来结识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的怀特,两人一起去了美国定居。后来用英文将自己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宫的生活经历和见闻写成回忆录。她的父亲是汉军正白旗的裕庚,光绪十二年(1886)(德龄出生的那一年)还只是广东省的一名从四品道员,后来去日本当了三年外交官,又在驻法国使馆工作三年,这才升成另外三品官,所以绝对没有能力把姐妹俩送进宫当差,这完全是出于慈禧太后进行外交工作的需要。虽说是妇道人家,年纪也不小了,但太后就是不愿意退休养老,把权力交给光绪皇帝,于是不得不出面办一些茶话会或各类联谊活动,邀请各国驻华大使的夫人们来喝茶聊天逛花园,这样,夫人们回去了给丈夫吹吹枕边风,大使们也就不会老想着如何鼓动本国政府“欺负”大清了,这可是绝对对时尚而且行之有效的“夫人外交”路线。不过慈禧太后听不懂各国语言,这就需要一些专业人士来介绍西方礼仪,从事翻译工作了。

清朝格格和公主区别(清朝公主都是格格)(4)

照片左起依次是谨妃、裕容龄、慈禧太后、裕德龄、裕德龄母亲、隆裕皇后

因此经考证,德龄从来没有被赐予“格格”或“公主”封号的经历,唯一可以认定的身份就是慈禧太后的翻译女官。裕庚无论是从身份和从政经历来看,既不是满族出身,也没有皇族血统,品级更不算高,女儿能被封为格格的概率微乎其微,更别说只有努尔哈赤嫡系后裔才能获得册封的公主了,所以“德龄公主”也就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