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公元702年,也就是大宝二年颁布大宝律令,规定了刀工制作刀剑必须刻铭。那是传说中制作小乌丸的刀工,号称日本刀之祖的天国的时代,由此为线索,形成了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古今23000多位刀工名单,虽然有部分已经只存在于史料记录之中。

日本刀铭形制(日本刀铭有多奇葩)(1)

铭、太刀铭与打刀铭

所谓刀铭,主体是刀工的名字,一般都不是本名,而是类似于刀工的“艺名”。刀铭惯例是刻在刀茎的“表”,即佩戴时朝向外侧的那一面。同理,佩戴时朝向身体的一侧就称之为“里”。太刀与打刀、胁差、短刀的佩戴方式不同,因此,表里的划分也正相反,所谓太刀铭与打刀铭的区别就是如此而来。

既然刀铭类似艺名,那它也很可能被刀工的子嗣后代继承,所以会有连续几代兼元、兼定、康继、忠吉等等。同时代或不同时代,也会有不同门派的刀工使用同样的刀铭,特别是古刀期,重名者甚多,常常令初学者辨识困难。此时,刀工名前面加的那些地域、官职等信息,对于识别刀工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新刀有些刀工使用舶来的原料铁锻刀,在刀铭中往往也会体现,如“康继以南蛮铁作之”,“肥前国行广以阿兰陀锻”。有些刀工则会在刀铭中加注锻法,比如大村加卜的“以真十五枚甲伏锻”。

日本刀铭形制(日本刀铭有多奇葩)(2)

无铭与添铭

无铭就是刀茎上没有刀铭。也可能刀匠做完刀之后没有打铭,称为生茎无铭。有人说刀匠不打铭是因为嫌这刀做的不好,我觉得还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可一概而论。有些刀匠的无铭刀很多,其中也不乏非常高等级的作品。另外像古刀早期的大和传刀工,很多是为寺院僧兵武装做刀,按规矩也是不留铭的。还有一种无铭的情况是刀条被大幅度截短,刀铭的部分也被截掉,于是变成了无铭刀。这种被称为大磨上无铭,在古刀特别是室町时代之前的名刀之中非常多见。有些在将军、大名们手中世代相传的名刀,无铭也没有太大关系,由于传承有序,刀的身份很清楚。有些无铭刀,为了表明正身,有几种做法。朱铭,就是后来的鉴定者拿笔蘸着朱漆在刀茎上写下刀工的名字,以利后人判断。这种做法多用在生茎无铭的刀上。金象嵌铭,银象嵌铭,是在刀茎上刻出原作者的名字,然后用金银填补出笔迹,以利长期保存,多数用在大磨上无铭的名刀上。江户时期的一些试斩结果“裁断铭”也有不少是此做法。金粉铭,是鉴定者用笔蘸着混合金粉的漆料,在刀茎上写下刀工的名字,也多是在用在大磨上无铭的名刀上。这几种做法,通常还会在另外一面写下或刻下鉴定者的花押辅以佐证。有些无铭古刀,是由后来的刀匠鉴定的,他们有时会将鉴定结果刻上,同时也会刻上自己的名号以示重视。另外还有折返铭和额铭,属于在需要大磨上的情况下,保存原刀工铭刻的做法。

日本刀铭形制(日本刀铭有多奇葩)(3)

受领铭

简而言之就是某位刀工的刀做的不错,受到了官府的认可,于是朝廷给发个文,颁个某某官的荣誉头衔给你好像奖状似的“以资鼓励”,而没有相应的权力和俸禄。古刀期的刀工比较少见到受领铭,那几位基本都集中在战国后期。资料中所记载最早的受领铭是明应年间的美浓刀工兼高,得到和泉守的头衔。再接下来的就闻名一些,武田信玄麾下的名工和泉守兼定,还有一位陆奥守大道也比较有名,他是后来被称为“三品”一派的名工金道、吉道、来金道与正俊的父亲。

战国结束之后的新刀期,受领铭就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数数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新刀刀匠,没有受领铭的还真不多。据说是跟朝廷关系良好的三品家族中有“日本锻冶宗匠”之称的伊贺守金道,开贿赂朝廷,写推荐信为门下弟子索取受领铭的先河。于是有许多刀匠都为自己门下弟子谋得了与自己相同或相似的受领官名,因此我们现在常看到几代刀工都因袭同一个官名“XX守”或“XX大掾”,就像XX和泉守的弟子和门人都是和泉守一样。

日本刀铭形制(日本刀铭有多奇葩)(4)

守、介、掾、目,原本是地方官的4个官阶。守类似知府,介则类似同知,知府比较威风,所以新刀的受领铭以XX守居多,介相对少一点,能干知府谁愿当同知嘛~ 当然也有几个介比较出名,如上野介正国、上总介兼重,上野、上总历来是比较重要的地方,给个介也就介么了。。。还有幕末的备前介固山宗次也顺便提一下。

掾则是负责具体事务的头头,目则是属官。大国,及重要的国,比如以江户为中心的武藏国,掾称为大掾,小国的就是小掾,目也是如此。当然小掾小目比较难听,所以刀匠都不要这两个官名,像武藏大掾、近江大掾,听起来就威风多了。官名的位阶固然重要,前冠的地名(国名)也相当重要,谁都希望当著名地方的官,而不要是太偏僻的一听就透着乡土味的地名。如此,有的刀工在当上AA守之前,得先屈尊当个AA大掾,过个1、2年再花笔钱“升任知府”成为AA守。至于目,这个官位不是很威风,也极少有人受领,目前在案的唯一一个就是佐渡大目国富,嗯,还好是大目,要是个小目那就太憋屈了。。。

还有一些特别的官职在刀铭中也可见到,比如在德川将军吉宗面前锻刀而被将军亲自授予了“主水正”的正清、“主马首”的一平安代,这两个官职原本都是天皇宫中的职衔。

此外,像古刀铭中多见的左近将监、左/右卫门尉,甚至村正,也是古代的官职。

日本刀铭形制(日本刀铭有多奇葩)(5)

裁断铭

自江户初期开始流行的试斩,很直接的证明了刀剑的斩切能力。许多试斩者喜欢将试斩结果添加在刀茎上(基本都是里侧),而很多爱刀者也追求如此记录的名家试斩结果,小部分刀在后来得到更好的试斩结果时,还会再把新成绩添加上去。大部分裁断铭是后来试斩者添加的,但也有一小部分是刀匠自己刻上的。裁断铭的内容无外乎表明土坛斩中切过的人体部位,如“胁毛”、“太太”、“雁金”、“两车”等等代表不同的部分,或是一次切过的尸体数量:“二つ胴”、“三つ胴”甚至“四つ胴”“五つ胴”以上。

日本刀铭形制(日本刀铭有多奇葩)(6)

伪铭与代铭

大名气的刀工所做的刀通常能卖个高价,因此伪造名工作品牟取暴利之事古来有之,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把作风相近的无铭刀拿来刻个名工的刀铭,称之为伪铭。所以,对刀铭的辨识,也成了刀剑鉴定的必备内容之一。具体的伪铭种类与鉴别我们就不在这儿说了,大体上古代的伪铭,很多时候由于对原刀工研究不够,资料不足,因此大多数伪铭,在结构笔划、堑刻手法、适用年代上留有马脚可寻,为伪铭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规律。

很多刀匠到晚年时,往往由弟子代为打铭,比如和泉守国贞晚年的很多刀都是其子井上真改代作和代铭,这种代铭跟伪铭有着天壤之别。

还有一些刀工的铭,几乎都是由专人代打,比如“备前长船X光”的一系列刀工,不同的时期,铭文字体却基本一致,多数研究者认为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当地有专人打铭。此外末备前的“佑定工房”出品的数打物,单铭“备前长船佑定”六字,而无年纪铭的那些,由于流水线作业的特性,刀铭也多数是专人负责堑刻。

日本刀铭形制(日本刀铭有多奇葩)(7)

刀铭中的家纹

刀铭中出现的家纹大致有几种情况:一是刀工自己的家纹,如后鸟羽天皇作的刀,刀茎刻24瓣菊花纹以昭示天皇的身份;江户时期水户藩主德川齐昭作刀,除了铭“烈公”之外,还刻有简化版如时钟指针的18瓣菊纹,这个虽然不是德川家纹,但作为德川将军家的分支,身份尊贵,也可使用菊纹。

日本刀铭形制(日本刀铭有多奇葩)(8)

二是将军或朝廷赐予的家纹,这是在新刀期最多见的情况。康继世代为德川家的御用刀工,德川家康除了将自己名字中的“康”字赐予初代康继之外,还特许康继在刀茎上雕刻德川家的三叶葵纹以示荣宠,并数代相传。此外前面说到的主水正正清和主马首安代,除了得到将军赐予的官名之外,还得以在各自的刀茎上刻上一叶葵纹,不过这个就没得“世袭罔替”了。古刀期著名的“菊一文字则宗”,是作为后鸟羽上皇的御番锻冶而得到在刀茎中刻16瓣菊纹的殊荣。而新刀期最多见的刀茎刻16瓣菊纹,是由天皇授予某些名匠的荣誉,如山城守国清、三品一族中的二代成员、源来信吉、近江守久道、井上真改等等。但是由于可传给后代,且授予的实在多了点,有点类似加强版的受领铭,虽然不像受领铭“卖官”那么泛滥,但实在也算是比较泛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