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哺乳类动物或者灵长类动物所需的一种降压减排的方式,不管是在出生幼年期,或者发育期,成熟期都会需要的一种行为方式。——百度百科

在父母那时候的70年代,丢沙包、打弹珠、打纸板是他们的游戏方式,被定义为白衣飘飘理想主义的80年代,玩具、捉迷藏是兄弟姐妹们的游戏方式。到了我出生的90年代,开始出现了红白机和山寨版的“小霸王”,那是电子游戏萌芽的年代,那时年仅7岁的我在别人家里看到了黑白屏幕上的人物时,还不知道什么是电子游戏,只觉得我就是那个世界的主宰一般,无所不能,或者是英雄,惩奸除恶,除暴安良。不过那个阶段我的家庭条件还不足以我拥有这么一台梦寐以求的游戏机,我能做的就是去别人家看着,兴许还能玩上一会儿。到了00年“蛋蛋后”似乎成了我们这些90后们嘲笑他们的称位一样,“幼稚”、“中二”是我们给他们贴的标签,可要是说连最早的“蛋蛋后”今年都19岁了,都已经上大学了,不经感叹道时间过得真快。这个时代游戏发展来到了鼎盛时期,在电脑普及、网吧丛生的情况下,游戏玩法、游戏模式、游戏类型多到已经玩不过来。网络游戏成了绝大部分人们的娱乐消遣方式。不论是新时期的00后,还是90年代的我们,80年代的哥哥姐姐甚至更早的父母们,都中意着一款或者多款游戏,如今年事已高的《魔兽世界》和《DNF》、记忆中的《传奇》、刷刷刷到停不下来的《暗黑破坏神》、漂移过弯的《跑跑卡丁车》、以及《CS》……,记忆之深刻甚至到今天回想起来,游戏中的细节、人物和故事都记得清清楚楚。到了如今,手机游戏成了主流,我想是因为那批忠实的游戏玩家们,大多到了上班、成家的年纪,没有大多时间通过电脑来玩游戏,只能通过每天陪伴自己最久的手机来进行游戏娱乐。许多游戏都出了手机版,或者游戏模式复制到了手机上,手机的便携性和手机游戏节奏快的特点让它成了如今高速运转的社会下,为数不多让我们游戏的工具。

大家为什么都讨厌云玩家(为什么我们都当起了)(1)

我的游戏启蒙是那台“小霸王”,而我的童年是《QQ游戏大厅》和《4399》,小学时代的《QQ游戏大厅》和《4399》火便全国,每周一节的计算机课上面背着老师偷偷摸摸约上好友打开“《4399》的双人游戏,又因为太过激烈被老师发现挨批。放学路上和同村小伙伴们顺路买几大包辣条,边吃边诉说着上课时候“厮杀”的游戏场景:“你那时候应该跳上去就不会被打到了”,“真难打碰一下就死了”。说着便一口从包装袋中咬出三四根油滋滋的辣条,散发出不知道是辛辣加甜味还是过量香精的迷人味道,混合着闷热天气下泥土的气息和池塘中清淡的腥味,我便知道是夏天到了。如今不知是因为泥土被马路覆盖,池塘被填埋盖了楼房还是我鼻炎多年的原因,这种记忆中的气味再也闻不到了,童年没了。

初中时期,腾讯游戏发展迅速,《DNF》、《QQ三国》、《QQ飞车》、《QQ炫舞》等等游戏几乎是占据了全国的游戏市场,那时候还没有微信,QQ聊天软件流行。想炫耀的人去报亭买张“QQ卡”充“Q币”包会员,反面还赠送“密保卡”功能,用来保障自己以为价值很高的账号。金钱的力量还是很大的,在那时候“QQ会员”红色的名字能瞬间彰显出尊贵感,加速的QQ等级无形之中满足着属于那个时期的虚荣心,而点亮的各种游戏图标则是证明自己是否是那个时代的“游戏大佬”。而我,在几乎点亮所有QQ游戏图标的情况下,确实成了全班甚至全年级游戏玩最好的人,代价是偏科。当然在那时候所有玩游戏的同学都会问我关于游戏的问题,等级低的人都会让我带他们刷图过任务,那时候的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别提有多膨胀了。每天放学回家家里人对于我玩电脑基本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准时吃饭,别玩太久完成作业就行,那时候觉得是父母不管我,相比较其他同学我还是很自由的,如今看来可能是他们为了养家太忙了。

中学的暑假,那时候自制力不够,早上打开电脑一玩就是一天,后来被家长发现,为了不让我沉迷,就把“猫”(调制解调器)的插头藏在整个房子不同的地方,而我几乎每次都能找到,然后玩上一天的游戏,等到家长回家之前一小时,将机箱放凉,插头放凉后再放回原位。甚至连摆放位置、线的缠绕我都做到一模一样(坏榜样不能学)。如果我找不到藏哪了,也会用平时攒下的零钱去一块钱一小时的“黑网吧”玩上一会儿。回头想想我的侦查和反侦察能力确实挺强的,不去读警校可惜了。也庆幸自己的演技好,没有被发现,不然都不知道会不会被家长发现觉得有“网瘾”从而成为“杨教授”的弟子。那个年纪的我几乎是个游戏就玩,盗版的单机还是网络游戏都尝试过,那个时候玩游戏全身心投入,那段时间是我玩游戏最开心的时候,也是除了童年最无忧无虑的时候。

时间来到了我高中,之前玩过《DOTA》,而且自身水平不低的情况下《DOTA2》公测了,我进入了《DOTA2》的世界,进行了我长达5000个小时的游戏进程。就是这时候我才发现游戏变味了,会因为输掉比赛和队友互喷,当然也有因为相互鼓励而翻盘的,但最终目标都为了赢,这就导致分数的重要性,分数成了衡量自己水平高低最直观的数据,玩游戏不再是为了开心,而是为了和别人攀比。可能你会说竞技游戏不都这样吗,确实是这样。虽然游戏本身是伴随着娱乐和对抗,不管是传统游戏还是电子游戏,但现在步入社会的我逐渐发现,一款游戏带给我最重要的不是竞技性,而是娱乐性,当然人是会变的,可能只是那时候的我适合着竞技游戏。但那时候的我哪知道这些,只知道上分,输了赢回来。5000小时在线时间、5500天梯积分(当年天梯5500分以上的才2000个玩家)、4500场天梯比赛、一局职业比赛、和早期的职业选手交过手,我似乎是成为了这款游戏0.01%的顶尖玩家,但却丢失了游戏本身能够给人带来的东西。不光是我本人,游戏本身和玩家群体也开始发生变化,在意的不是游戏本身质量高不高,游戏好不好玩,在意的是这款游戏能不能证明我比其他人优秀。

大学时期大家都是换了个地方打游戏,要么谈恋爱。真的是这样,不同的人玩着不同的游戏,只不过其中竞技游戏占了大头,环境真的能改变人。

和大部分人一样,混了一个毕业证找了个工作开始平淡又枯燥的生活,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开始成为“社畜”。游戏带给我们的激情已经不足以燃烧我们的斗志,只想要回家的时候好好休息,休息日在睡懒觉中度过,醒来已是下午,随便吃口饭想着第二天又要上班,迷茫焦虑感充斥着整个年轻人群。

电子竞技确实精彩纷呈,利益链也大,职业选手的反应能力,精彩的操作让人大呼过瘾,但同时因为竞技性,我们这些“老年玩家”该退休了。操作没有17岁时那么行云流水,反应慢了,每天上班回家很累了,只想躺着刷手机,看直播看比赛,有的人成为了“弹幕大神”指点江山,有的人热衷于手机游戏疯狂带妹,而我成为了一名“云玩家”,新的游戏不再有兴趣,只看主播玩也挺好。

当我再次打开《DOTA2》的时候在线时间还是5000小时,上次在线竟是半年前,天梯积分已经改版成段位了,我去定了个级,2胜8负超凡入圣,听说只是中等水平,呵果然是年纪大了(其实就是菜)。不敢点开匹配,偶尔玩两把OMG娱乐模式,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在打人机,打人机就好像回忆我第一次玩《DOTA》一样。拙劣的补兵,啥都不知道啥都要探索都要学。而我的STEAM游戏库因为打折,购买的游戏越来越多,但几乎不会去玩,甚至打开玩了10分钟就关掉了,都不愿意退款,有句玩笑话说的好啊“花钱买的游戏凭什么要花时间玩”,其实是没有了精力,也可能是没有当初的兴趣。

我甚至记不清我是什么时候摸到键盘的,记忆中只能依稀记得我用一根手指一下一下照着拼音找字母按着键盘,好像是二年级。漫长的游戏生涯,如今的我成为了“云玩家”。

现在人人都低着头看着手机,孤独感笼罩了每个人。陪在身边的不再是人,成了手机,那个陪伴自己每天上下班、吃饭、睡觉的也是手机。掏出手机成了一个习惯性的动作,甚至自己不知道是为什么掏出手机,假装看个时间骗自己再放回口袋。手机改变了太多人的习惯,大部分人已经“云”了游戏,可不能“云”了生活。

现在的你关掉手机出门走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