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旅客细思极恐的细节 原来星际旅客里的机器人侍者(1)

文 | 墨闻

太空旅客细思极恐的细节 原来星际旅客里的机器人侍者(2)

现世宝:《六十年后上海滩》中之新奇噱头

(上海《新华画报》,1938年第1期,奇王)

《六十年后上海滩》的摄制,足足有了两年多的时期,直到最近才有行将完成的消息,新华公司对于这部片子几乎费了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无论再那一方面全体工作人员都下了不小的心血,尤其是导演杨小仲先生的努力,无疑地得到了超越以往的成功。

太空旅客细思极恐的细节 原来星际旅客里的机器人侍者(3)

《六十年后上海滩》的剧情,好像《山海经》一般的极尽新奇奥妙,其实却是一部科学化而又含有哲学味的理想影片,演出是用喜剧的形式,想象的表演出六十年后上海的各种动向。下面便是关于此片中各种新奇噱头的忠实介绍,不过要请读者诸君注意的,这些妙处,还不过是随时想到写出来的一些片段。

一、五秒钟理发店

此种理发店,既无理发匠的供应,亦无各种立法器具的设备;店内之壁上有许多圆洞,如要理发,只需将头伸进洞去,将机钮一扳,克擦一声,不五秒钟已把头修好,而且式子随心所欲,应有尽有。

二、地下巨屋

六十年后的上海,不但有高耸云霄的摩天大楼,就是地下也有深数十丈的巨屋。街道多有用不碎玻璃方砖所铺者,晶莹灿烂,可以清明看见地下各种行动。

三、木人管理

管理交通之警察,以及舞场侍役,音乐师等,均由木人代替。乐器不用人吹奏,能按时自为即奏,舞伴尽为须眉男子,舞法荒唐别致,与今日大不相同。

太空旅客细思极恐的细节 原来星际旅客里的机器人侍者(4)

四、心音机

每一警察均备有一种玲珑巧小,能之人肚内心事之心音机,凡人怀不测时,此机之铃即自鸣,同时且能讲出该人新内可想者系何事。

五、水晶衣服

人民日常所着衣服,尽是水晶所制,此种水晶衣服,制法特殊,不但轻松舒适,而且有空气流通,对于身体健康亦有极大裨益。

六、强迫食物机

六十年后上海的法院中,有强迫食物机一种,专用作惩治贪嘴之人。坐上该机,头部即被夹住,同时有一形似漏斗之圆管插入嘴内,将食物强迫塞进,如加以违抗,机上有捆夹棒自动打击,除非将食物完全吃完方休。

太空旅客细思极恐的细节 原来星际旅客里的机器人侍者(5)

七、气候晴雨机

六十年后上海的市政局,有管制气候晴雨机,交通地道口之机关;有各种机关以及各种复杂机钮,气候表上有雨、雪、风、晴、各种不同的标记,只要把机括扳至任何一标记上,天气即随着变更。

八、宏伟场面

因建筑、电气、及交通管制,被韩兰根刘继群二人误弄,致使全部极其转辗点到,使高大建筑忽然陷落,厂房爆炸,大桥断毁,地面震裂,汽车下落。此段场面紧张动人,不仅国片从来未见,即舶来片《旧金山》中地震时的坍屋,裂地,大火混乱的惊险清醒,亦望尘莫及。

太空旅客细思极恐的细节 原来星际旅客里的机器人侍者(6)

九、危险表演

韩刘二人再市政局中,因不明各种机器之巧妙,竟被卷入复杂机器中,再各种机器中颠倒滚动,险象环生,使观众为之肉跳心惊,异常刺激动人。

十、水葬场

六十年后的上海,因地下与地上均建有巨大房屋,故人死之后,已无墓地可葬,同时火葬方法亦已落伍,而代替以水葬。水葬方式为:在一个半圆的空地上有一玻璃制作的大闸盒,内中装了化学的液体,人放进水里,就只间一阵轻烟,全身化为乌有。

太空旅客细思极恐的细节 原来星际旅客里的机器人侍者(7)

最近,接连上映的科幻片《侠盗一号》《太空旅客》以及《降临》又掀起了一股科幻片观影热潮。

今天为大家推送的秘档是有关民国时期被称为“理想科学滑稽巨片”(也就说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幻片)的《六十年后上海滩》的电影资料。

太空旅客细思极恐的细节 原来星际旅客里的机器人侍者(8)

《六十年后上海滩》在当时可算是算由大导演、大腕、大制作、大投入、大场面、大阵容、大回报的商业大片。

说起这部电影的导演杨小仲,可曾经是轰动十里洋场的电影《阎瑞生》的编剧。而演员是当时最卖座的喜剧明星——韩兰根(堪比葛优、黄渤),与他搭档的是刘继群,他们两个人被称为“东方的劳莱和哈代”。

据说编剧是新华影业公司老板张善琨,他亲自写了这部脑洞大开的奇幻电影,就好比是华谊的王中军、王中磊亲自写了一本子,然后找了最卖座的导演和演员来拍这部电影。可想而知,这部电影在业界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太空旅客细思极恐的细节 原来星际旅客里的机器人侍者(9)

因此这部片子从开拍起,就在新华影业公司自己报刊的《新华画报》上写文章,放剧照,吊足了观众的口味,当时的电影宣传口号有“光怪陆离,不出情理”“负起扫荡上海人一切之烦恼之使命而问世”“上海的四百万人都是《六十年后上海滩》的观众”“在极度紧张中散发无尽数笑料”

总之一句话,拯救不开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宣传标语,为什么要拍这样的片子呢?

我们先来聊聊这部电影是什么时候开始拍的。这部电影从1937年开拍,差不多1938年才上映。1937年后,上海就被日本人占领了,从1937年11月上海的失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上海租界形如孤岛。所以在这个时期的电影,上海租界拍摄的电影又称为“孤岛电影”。

“孤岛电影”中有一些电影,反映民族气节,号召国民抗战的,如《木兰从军》《孔夫子》等,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来反映出抗日救亡的时代心声。但同时,因为电影界在租界相对独立,电影制作受到其他力量的控制较少,商业片在"孤岛"时期赚够了钱。尤其以张善琨在"孤岛"时期最会做生意,半数以上的"孤岛"时期影片都是的新华影业公司做的。《六十年后上海滩》就是这个公司出品的。

张善琨拍电影,第一就要想着赚钱,要赚钱就要去了解观众的心理情况。

太空旅客细思极恐的细节 原来星际旅客里的机器人侍者(10)

1937年后,上海租界除了原本的电影观众,还涌入了一批江南城镇来的地主和乡绅。这个时候电影观众的普遍心情,都是十分苦闷,国破家亡,国仇家恨,蜗居在上海的孤岛当中,看电影成为他们发泄情绪的重要途径。

所以《六十年后上海滩》重要的就是“拯救不开心”。但毕竟是战争时期,总要给观众一些和平的盼头和希望吧,于是就上演了一部穿越到未来六十年后的电影,告诉观众六十年后的上海有多么先进,生活得多么幸福。

这部电影我们现在已经无处可观看了,从当时观众观看后的电影评论中相关情节简介或许可以了解一些电影讲了一些什么:

有某公司职员韩刘二位,外有娇有艳朋之私,内有虎妻犬子之累,但二人薪金有限,于是拮据不堪,但二人会应付,幸未出分。

一日,二人诧言经理请吃饭,乃私至舞场会其女友,被二位虎妻查出,追至舞场,当众大出其丑,归后,关二人于小屋,二人愤愤,乃盼世界改变,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二人睡着,梦死后被六十年后上海某教授救治,但六十年后之上海,已与今者大不相同,二人由教授家中跑出,闹出种种之笑话,后被教授查知,捉回欲致二人死,二人遂警醒时,家人见二人三日未醒,以为二人已死,已预备入殓,而二人已畅游六十年后之上海归来矣。

太空旅客细思极恐的细节 原来星际旅客里的机器人侍者(11)

从上文可以看出,电影讲述了两名小职员,在外寻欢作乐时,被家中妻子发现后关了禁闭,后梦中死去,穿越到六十年后的上海,见识了诸多新奇事件后又返回现实生活的故事,里面描述了六十年后上海出现的各种新奇的事件。

六十年后上海出现了哪些新奇的噱头呢?

器材和设备:

出现了新式理发机,五秒钟就可以理发,式样还可以自选;心音机,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测谎仪;强迫食物机,专门未惩治贪吃的人群而设立的(可能在电影中刘继群体验过);还有气候晴雨机,可以随心所欲调整气候。

生活方式:

出现了水晶衣,当时认为穿水晶衣“不但轻松舒适,而且有空气流通,对于身体健康亦有极大裨益。”木人管理的点子,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大概就是机器人管理,《太空旅客》里面的智能机器人Arthur或许就是当时电影的木人的再现吧。

空间变化:

出现了数十丈地下巨屋,北京的密密麻麻地下室难道不可以堪称“地下巨屋”吗?

其中“宏伟场面”中“高大建筑忽然陷落,厂房爆炸,大桥断毁,地面震裂,汽车下落”的描述基本上现在大片的标配,而“危险表演”中描述的“竟被卷入复杂机器中,再各种机器中颠倒滚动,”中好莱坞科幻片中也是屡见不鲜。

太空旅客细思极恐的细节 原来星际旅客里的机器人侍者(12)

《六十年后上海滩》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由此看来,中国的科幻电影从诞生开始就不是依靠硬科幻和黑科技,在科幻两个字中侧重于“幻想”,里面也有很多场景设想或许不符合科学依据。

根据档案描述,这部影片也明显借鉴了卓别林了《摩登时代》——这其实并不是科幻片

从故事描述来看,还是基于家庭伦理情节的模式展开的叙事,就算是科幻电影,也是基于中国人的情感和伦理。

而就当中的“幻想”内容,就今日来看,想象力也是较为丰富,而且都充满着实用主义。

这些或许和杨小仲导演在战争时期留守在上海孤岛的创作心态不无关系。影片中的“幻想”或许是导演希望未来中国将是一个科学化的国家,而不是像当时上海那样笼罩着战争的雾霾,饱受着战争的摧残。

欢迎关注

“文慧园路三号”特色栏目《秘档》

读历史,涨姿势

每周三、六与你不见不散!

推荐 | “文慧园路三号”公号有偿向各位电影达人约稿。详情见:求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