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经常和别人这么介绍自己:我是研究生,读了二十年书。 在父母眼里,我是老李家目前学历最高的人,是一家人的骄傲,我被亲戚们界定为知识分子;在外人眼里,我会写诗,写散文,写文言文,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读书人。那么我到底是知识分子还是读书人呢,经过一番考究,我得到的结论是:我是广义上的知识分子,我不是读书人。

经常读书的人什么气质(我不是读书人)(1)

我不是读书人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首先去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对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定义。

第一,现代汉语词典对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界定不是很准确

经常读书的人什么气质(我不是读书人)(2)

现代汉语词典

从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读书人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就是读书人。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又不能把这两个定义等同起来。所以说,现代汉语字典对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界定不是很准确。

第二,易中天老师关于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界定可以作为现代汉语字典中这两个词语的最新解释。

易中天老师在书中曾经写到:读书人不等于知识分子,因为这两个概念的界定标准是不样的。广义知识分子的界定标准是谋生手段,即只要是以知识和智力谋生,就算广义知识分子。读书人的界定标准却是生存状态,即只有以读书为生存方式的才是读书人。也就是说,是否以知识和智力为谋生手段并不要紧,要紧的是读不读书,当然这里的书指的是有意义的书,不是乱七八糟的书。

经常读书的人什么气质(我不是读书人)(3)

易中天老师

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理性的对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界定。现代汉语字典对知识分子的界定是广义上的知识分子,比如我,而狭义上的知识分子正如易中天老师所说特指代表社会良知与良心的人,在这个狭义层面上,知识分子和学历的高低就没有必然关系了,即学历再高但是不代表社会良知与良心的人也不能称之为狭义上的知识分子。

这样看来,广义上的知识分子比读书人概念和范围要大,读书人只是广义上的知识分子的一部分。在我看来,易中天老师关于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界定可以作为现代汉语字典中这两个词语的最新解释,这样才符合现实生活。

这个概念弄明白了,自然就得出了开头的那个结论,我是广义上的知识分子,而不是读书人。所以读书人三个字用在我身上不合适,或者说我不是读书人

最近两天,头条上的一位退休数学老师让我帮他推荐两本好看的书来打发时间,我没好意思拒绝,大概是虚荣心在作祟,其实好几年没读过书了,只是最近在翻一些诗集。最后推荐了一本许渊冲先生翻译的苏轼诗词和一本郑振铎先生翻译的《飞鸟集》,虽然勉勉强强完成了老师交代的任务,还是觉得挺不好意思的。这件事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我是个读书人是个虚假命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来进一步探讨另外一个问题:不是读书人能不能写出好文章?

由于最近天天写作练笔,在头条有幸认识了很好的朋友,那个叫西风的姐姐天天叨叨:你写的东西太肤浅,没有深度,多读读书有好处。话虽然不中听,但是忠言逆耳,我还是听进去了。这一句话里面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读书多少和写作能力高低有没有必然联系?

上班十年了,由于天天和电脑打交道,养成了不读书的习惯,但是以前我并不觉得文章写的好不好和读书多少有直接关系,至少我是那种不读书也可以写出好文章的人。

第二,对于肤浅两个字的理解。

在写作方面我一直自我感觉良好,文章写的不赖,也有人看。在我看来,我从来都不觉得我的文字肤浅,这两个字用在我身上是用错了地方。但是昨天发生的一件事情彻底推翻了我之前自以为很正确的两个命题。

前两天为了研究英文翻译,买了许渊冲老师的一本书:苏轼诗词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并且为了完成泛文化写作营一篇2000字的图文,还写了篇文章专门讨论杜牧《清明》不同翻译版本的可取之处,其中就有涉及许渊冲老师的英译版本。文章是写完了,字数也够了,但是总觉得少点什么。

今天偶然间翻开刚买的那本许老翻译的苏轼诗词,前面有篇序言叫许译中国古典诗词集序,是许渊冲老师2012年8月于北京大学所作。百无聊赖之际,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看,我还是比较喜欢看一本书的开篇之作,就像在讲一个故事。看着看着,惊喜的事情发生了:这么多年一直以为和书无缘的我竟然把好几页的序言看完了,并且还有了新的收获。

经常读书的人什么气质(我不是读书人)(4)

苏轼诗词——许渊冲译

一方面,我第一次深入了解了许老对翻译工作的理解和他所坚持的翻译原则;另一方面,我看到了许老对自己翻译的杜牧所作《清明》的详细解读,有前因有后果,让我对之前写的那篇文章也有了新的想法。我突然明白了之前那篇洋洋洒洒2000字的文章问题出在了哪里了:我只是用文字写出了我自己的理解层面,没有做前期调研,也没有后续探究,所以解读的内容虽然总体看来偏差不大,但是称不上准确。

至此,我恍然大悟:

第一,说我读书读了二十年的意思是我上学上了二十年。字典上对读书两个字的解释有三种,看着书本出声或者不出声的读/学习功课/上学。而我明显的是上学上了二十年,而不是读书读了二十年。所以,从字眼上去抠,我不是读书人对我个人的定义更准确。

第二,之前那么多年我一直认为自己不可能完完整整的看完一本书,例如从小到大我对四大名著的了解都是在电视机里补的课,所以前两天头条问答遍地的关于红楼三国水浒西游的问题我都躲了,因为从本质上我知道自己没读过多少书,问题自然也回答不明白。但是最近我看进去了,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是之前没有找对兴趣点,没有找到读书的突破口,没有带着问题去读,读书的方式方法没有找对。所以,从读书的量上来衡量也进一步印证了我不是读书人这个真命题

第三,我眼中的读书人不仅能丰富自己还能丰富别人,但是我连最起码的丰富自己都做不好,所以从读书的作用和用途上来分析我也不是读书人。


根据以上三点,得出结论我不是读书人,这是对自我的一个准确认知,也是对真正读书人的一种尊敬。


至此,我终于明白了西风姐姐为什么让我多读书了,她想让我做一个真真正正的读书人,和古人一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除此之外,对于她的第二个论断,我写的文章肤浅我这个命题我也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我不接受,是因为我认为肤浅是个贬义词。这次我接受了,因为姐姐嘴里的肤浅是从两个方面来衡量,第一书读的少,第二书读的不精。就像刚写的那篇许老的诗词解读虽然表面上字数够了,但是缺少考究。我写的只是我眼中的许渊冲,而真真正正的许渊冲是个什么样子只能去书中探求,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从这个层面上讲,我接受了她对我肤浅的一个定义。

肤浅,字典上的意思是理解不深,是一个中性词而不是一个贬义词。

所以姐姐说写文章肤浅意思是说首先我读书肤浅,对书的内容理解不够深刻造成了下笔也肤浅,不是说我没有读过书,也没说我读书读的少,而是从理解层面的一个度的衡量。所以,读书肤浅或者写东西肤浅用在我身上这个句子是一个真命题。

那么,既然我不是读书人,什么是真正的读书人呢?

1942年,著名学者杨玉清曾在书中写到:能辅世长民,能经天纬地,那才是中国之所谓的读书人。

辅世长民,意思是辅佐当世的国君统治人民,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经天纬地,意思是形容有治理天下的经世之才,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杨先生这句话对读书人的要求有点高,但是本质上透露出的信息是有两个,一是读书人必须是有才能的人,二是读书人要在能力范围内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我看来,读书人必须有正确的动机和导向,用读书谋私利的人本质上不算是真正的读书人。

所以,从今天起,如果你想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就要多读书,读好书,在必要时候为这个国家为这个国家的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的你才能当之无愧的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读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