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才能听懂的方言(漫谈豫北方言土语兼谈其它)(1)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文化深厚多样,各地方言土语异彩纷呈,共同组成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语言。

本人不才,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方言土语的形成与当地环境、人文,尤其地貌特征有很大关系。

比如,豫北地区濮阳市,与河北省搭界,属于华北平原,放眼望去,一片大平原,连个土疙瘩都没有。

濮阳人说话有意思,不管什么汉字,不管是陈述句还是问句,从嘴里说出来,一律都是平声调儿,基本上找不出二三四声。

这就是濮阳地形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的语言。

河南才能听懂的方言(漫谈豫北方言土语兼谈其它)(2)

濮阳人说话舌头不会打卷,缺乏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音韵上不够优美。作为本地人都习惯了,说话又不是唱歌,要音韵干什么?本地人讽刺别人“会说话”,说他“说的跟唱的一样好听”。

说话平直,就好像一辆赛车贴地奔驰,似乎显得最接地气。不过,也带尘土,土里土气。濮阳人出门在外都不好意思说方言,很不自信。

濮阳地区所属南乐县,位于濮阳最北部,也是河南省最北边。放在整个濮阳地区,南乐人说话算是稍有出入,它基本上除了平声调,又增加了一个上翘的尾音,很接近二声调。好像是盘子上翘的边沿,或者各种容器的卷边。我想,这是要防止河南的肥汤流到河北省去吗?

河南才能听懂的方言(漫谈豫北方言土语兼谈其它)(3)

再比如,同样是豫北的安阳地区,与濮阳地区方言出入很大。

安阳地区处于太行山脉脚下,山地与平原兼有,方言不仅有石头的质地,说出话来就像石头上槌布,“乒乓乒乓”。而且,它有二声。

想想也对,如果人总是对着山对着石头说话,那话音自然就顺势而为,爬坡上坎了。

安阳石头多,水少得可怜。安阳地区所属林县人不服气,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发挥愚公移山精神,修筑了响名中外的红旗渠,从漳河引来了一点水。

水还是不够用,劳动人民常常为争水打架。水灌溉了农田,人嗓子就比较干,说出话来也就干巴巴的。缺少水的滋润,自然方言就缺乏鲜嫩多汁。

河南才能听懂的方言(漫谈豫北方言土语兼谈其它)(4)

说完了豫北,捎带说一下豫北以外。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像比较多水的江南,比如苏州一带,那软语就挺受用,绝不是林县方言那么干巴巴的,而是像浸泡在温暖的太湖里,湿雾蒸腾中,加上一曲评弹,能叫人软到骨头里。

只是这江南软语太多软绵,故有些消磨人的斗志。加上曲调回环往复,就像逛苏州园林,路都是弯的,景都是错叠的,叫直性子的北方人不仅迷惑,而且没了耐心。

哪里像濮阳人说话,一马平川,直线运动。要的是干净利索。

河南才能听懂的方言(漫谈豫北方言土语兼谈其它)(5)

不爱听西北人说话,像甘肃、陕西方言。因加入了四声,说话像砍刀子,由高处劈头盖脸、不分青红皂白地落下来,听得人一惊一乍,一脸懵。

可能是西北风貌的缘故,地处高坡,沟壑纵横,路阻且远,“看得见人,拉话话难”,加入四声可以提高语音响砌度。

就这样还不行,两个西北人说话的时候,还要加上手势的辅助,要手搭凉棚,先瞄准对方在哪个高坡上,然后两手卷成喇叭在嘴边。

大概西北人都练就了大嗓门,肺活量也好。

河南才能听懂的方言(漫谈豫北方言土语兼谈其它)(6)

东北人讲老乡,讲亲情,说话语重心长的,很适合盘在火炕上磕着瓜子拉家常。

以广东为代表的南方方言,实在难懂,在我,只当是又一门外语。从印象感受上,广东方言就像一个人面对着大海,一张大嘴巴很大地张开着,先吞下惊涛嗨浪和裹挟着金钱的南风,然后在嘴里胡乱地嚼一嚼,再乌拉乌拉吐出来。让人分不清哪是水哪是风。最后可能只剩下金钱还算认识。

北京方言就接近普通话了,只是儿腔太重。可能源于北京人处于皇城根下,个个都是“官爷”,说出话来就带着轻描淡写,仿佛世间事都是两个核桃,都掌握在他的手里。

河南才能听懂的方言(漫谈豫北方言土语兼谈其它)(7)

说来说去,我还是喜欢听四川人说话。四川方言里有三声,这个很不简单。就像四川地貌,有高山,有低水,就有了景致。高低起伏之间,有了婉转悠扬的韵味儿,说话真的就像唱歌。

贵州方言大概与四川方言同宗同源,也有三声,也好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水土的方言。个人觉得,濮阳方言还算不错吧。听不出美感不要紧,要紧的是听着亲切。

河南才能听懂的方言(漫谈豫北方言土语兼谈其它)(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