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缠万贯的讨米人刘启耀的故事(腰缠万贯的讨米人)(1)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记者焦俊杰、邬强报道:有一种精神,总是让人热血沸腾。6月22日, “在这里读懂初心使命——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江西站)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赣州兴国县龙口镇睦埠村,参观了刘启耀纪念馆。

刘启耀,兴国县龙口乡睦埠村人,本是长工出身,撑竹排的工人,革命的浪潮,把他推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领导岗位。

在刘启耀纪念馆门前,两个雕塑吸引了采访团的目光。一个男子略显困顿疲惫,他背着布袋,向一对母子伸出左手,仿佛在乞讨。

实际上,这就是被称为背着金条乞讨的刘启耀。循着讲解员的脚步,采访团一行走进纪念馆,深入了解了刘启耀清正廉洁的一生。

腰缠万贯的讨米人刘启耀的故事(腰缠万贯的讨米人)(2)

1935年1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从宁都北部山区突围时,随身携带坚持游击斗争的经费——十三根金条。他在战斗中因负伤与部队失散后,一度乞讨度日,却完整保存着这笔经费。

当时,他和游击队失去了任何联系,陷入了孤雁离群的困境。他深知,兴国有家归不得,地主恶霸要杀他。他在山民的帮助下,穿着烂棉袄,戴顶破雨笠,肩背讨饭袋,手拿打狗棍,一心往湖南方向去追赶西移的主力红军。可是,湘赣边境敌人岗哨林立,盘查甚严,他只好隐姓埋名,在遂川、万安、泰和一带山区漂泊流浪。渴了,就在路边小溪喝口山泉水;饿了,就向附近人家讨点饭吃;入夜了,就躺在茶亭庙角里。尽管再艰难,他也没有动用这笔公款。

1937年在泰和马家洲重建中共江西临时省委时,有的同志犯愁地说:“临时省委成立,要建立省委机关,要建立交通站,要去敌人监狱里抢救被俘战友,要派人去寻找上级党组织,哪一件事情都得花钱,现在临时省委哪里有钱来开展这些工作呢?”

腰缠万贯的讨米人刘启耀的故事(腰缠万贯的讨米人)(3)

刘启耀掀起自己的破布衫,掏出珍藏了两年多的十三根金条,咚地一声搁在桌子上。他郑重地宣布:“同志们!这是我突围前保管的革命经费,两年多来,我再困难也没有动用一文,今后都作为省委的办公费用。”

讲解员介绍,“战友们对他身藏巨金却讨米度日的行为非常钦佩,称他是‘腰缠万贯的讨米人’。”

实际上,“为官不贪、清政廉洁、克己奉公、顾全大局”,是他一生品格的真实写照。

工作中,刘启耀非常注意节省政府经费,他发布通令规定各级机关“反对铺张浪费,为革命履行节约”,而且“必须是十二分的节俭,否则就成为革命的罪人”。

他还要求所有的工作人员,不浪费一个铜板,不滥用一张信纸,不多点一盏油灯,不乱耗一支铅笔。他起草文件的毛边纸,先写铅笔,后写红笔,再写墨笔,正面写了背面写。由于他经常强调节俭,得到一个”节俭主席“的外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