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两篇文章罗列了明朝和清朝汤阴县和现在鹤壁市西部有记载的村庄的全部地名,历经几百年风雨,很多地名发生了变化,那么把古地名和今天的地名能联系在一起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就试着把自己知道的部分罗列出来,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上篇文件见我个人的头条号,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弄错的地方还望大家不吝赐教,在评论中告诉我,让我及时修正,以使资料更加完善。


汤阴县城玉堂街的来历(明清时代汤阴和鹤壁地区的古地名考证3)(1)

清乾隆汤阴县地图

在崔铣编纂的大明朝嘉靖版《彰德府志》记载的关于鹤壁的地名,继承了北宋《相台志》、元朝《相台续志》的记载。以下文中所称“明嘉靖志”含义为:明嘉靖年及以前,包括宋朝、元朝至明嘉靖年之间的时间范围。

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的名称(继承自宋元相台志)(以下简称明嘉靖志)

为了行文方便,明崇祯十年《汤阴县志》,简称明崇祯志;清乾隆三年《汤阴县志》,简称清乾隆志。

考略如下:

祈巫

明朝嘉靖志称:祈巫,明崇祯志称:其洪村,清乾隆志至今称:淇洪村

据村民自己说法,该村住户由林州市临淇镇迁入,而之前他们又是由山西洪洞县迁入临淇镇的,为了不忘祖籍地,故名。方言发音“奇沃”。(记不得你们小时候放过的某种烟火)

南故县、中故县、北故县:

明代以来称南故县、北故县 、中故县,崇祯时期以后至清代合称故县 ,为隋朝时荡源县县城所在地,故名。现代分为故县小故县,小故县村以贡姓为主。

伯落

明嘉靖志称:伯落,明崇祯志、清乾隆志、现代均称柏落

现今村民认为村名来历,据传,因村中有几棵大柏树,后来树枝干枯,枝叶脱落,故名。

冷泉

明嘉靖志、明崇祯志、清乾隆志、现代均称冷泉村

明崇祯《汤阴县志》记载,宜师沟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水殊寒,土人名曰“冷泉”。

宜沟镇北有永通河,即古所称之长沙沟。三国后名为宜师沟,它自西向东流去,长年不断,两岸杨柳挺拔,景色宜人,沟中之水特别寒凉,当地老百姓又称之为冷泉。村在此河边,故名。

胡讽

明嘉靖志称:胡讽,明崇祯志无记载,清乾隆志无记载,现代称胡峰,曾叫胡丰。村民说法:该村原名“湖峰”,据传从前该村东、南、西方向均有山,北有河沟水面宽阔,故名湖峰,后演化为今名。方言发音“胡崩”。

文学、寺湾、北岗

大明崇祯版《汤阴县志记载》,文学寺在县西南寺湾村,元时建。

元朝时,寺湾村为古“文学镇”,所在地,因村南有泗河,文学寺在河北岸弯曲处,故名。解放初期,村民装粮食的麻袋上标注有“文学镇”字样。

北岗为现在的山城区小庄村,因原村在古文学镇(今寺湾村)北岗上,故名。后因人少村小,易今名。由于鹤煤六矿采煤,原村址塌陷,搬迁至现今位置,现村附近有北岗路,以示纪念老村名。

鹿楼、西鹿楼

明嘉靖志称鹿楼,明崇祯志称鹿楼西六娄,清乾隆志称:鹿楼,西鹿楼,今相同。

盘石头水库附近,元时建双塔寺施舍捐款建造题记、姓氏和地址,有如下描述:“汤阴县六娄社窑头村”......

汤阴县城玉堂街的来历(明清时代汤阴和鹤壁地区的古地名考证3)(2)

双塔寺碑文,图片来自网络

据传,商朝末代帝王帝辛(周朝称纣王)时期,村中有一楼房,可以看到西南的养鹿场,故名。明代至解放前一直是汤阴西部地区仅有的两个集镇之一。西鹿楼的说法类似,村中有一座楼房与鹿楼村的楼房相对称,故名。此说法推测为先名后意。

释林

唐代为释林村,明嘉靖志称释林,明崇祯志、清乾隆志至现代均称石林。大宋朝《相台志》记载,“释林寺在汤阴县西北三十里,隋开皇四年置。”大明崇祯版《汤阴县志》记载,“法隆寺在县西,唐贞元二十年建。”现存法隆寺石碑上刻有“释林”二字,可以佐证文献记载。现今分东、中、西三个石林村,村以寺加方位为名。

《 唐故张君墓志铭并序》有云: “ 以总章二年十月十六日,合葬于释林村北一里之原礼也 。” 时为669 年, 属汤阴县 。

《大周故处士张君墓志铭》有云:" 君讳寿,字挺,相州汤阴人也 … … 即以大足元年六月一日合葬于释林村北一里旧茔礼也 。 ”时为武则天周朝701年 。

堂宋

明嘉靖志称堂宋,明崇祯志称唐宋,清乾隆志称堂宋,现代称北唐宋南唐宋

据传,唐朝时称唐冢村,分南、北、西三个唐冢。宋朝时西唐冢因某人有罪,被株连九族灭村,村随之被毁,剩下南北二村,改名为唐宋。

东胡累、西胡累

明嘉靖志称东胡累西胡累,明崇祯志、清乾隆年称胡壘,现为大胡村小胡村

大明崇祯版《汤阴县志》记载,“兴国寺在县西胡壘村,元时建”。

村民自称:古代孔子周游列国,路过此地,遇两小儿用泥和水和泥(一说瓦片),在路中间垒城做戏,孔子弟子让小儿让道,小儿曰:“为车当避于城,哪有城避车,我辈年幼何以避之”,众弟子无言以对,怒曰:“胡壘”,孔子不忍扫了孩子们的兴致,绕道而过。为了表达对孔子的尊敬,村民就把自己的村庄叫做胡壘村,后演变为今名。明嘉靖版《彰德府志》记载的东胡累为今小胡村,西胡累,为大胡村。今小胡村原址在大胡村北约1公里处,由于鹤煤集团六矿采煤塌陷,搬迁至大胡村边,现已与大胡村连成一体。

罗村

宋、元、明、清均称罗村,现代分前、中、后三个罗村,从南到北依次排列。

据传为罗氏人家所建村庄,现已无罗姓。

贤泉

明嘉靖志称贤泉,明崇祯志称玄泉,乾隆年称贤泉,现称元泉

村名因村南有一泉眼,为汤河水源之一,另村中有玄帝庙,记载崇祯年以后村名为玄泉,在清朝康熙初年,因避康熙帝玄烨的名讳,又改称贤泉。另一说村民在该村落户以后,认为村中的泉眼为水之源头,称“源泉”,后演化为今名元泉。方言中,老百姓称“玄远”。

杨邑

隋唐为阳邑村,明嘉靖、崇祯、清乾隆志书均称杨邑,现代称东杨邑(卢家杨邑)、北杨邑(张家杨邑),西杨邑中杨邑(许家杨邑)、南杨邑五个村。

孙春

明嘉靖年以前称孙春,明崇祯年至今称孙圣沟

村西有五岩山,大明崇祯版《汤阴县志》记载,“五岩山,在县西四十里,山有五谷,东南一窟,孙真人室也即五岩洞。”

孙真人是唐代名医孙思邈,传说孙思邈曾在五岩山居住炼丹,为附近百姓医治看病,孙思邈被当地群众称之为医圣,为了纪念孙思邈,在村中建有孙圣帝庙,另村庄坐落在两道沟中,故名孙圣沟。

崔村

明嘉靖年以前称崔村,明崇祯志至今称崔村沟

大明崇祯版《汤阴县志》记载,“崔村沟集,在县西四十五里,出粗磁器,山僻(偏僻),颇集外省人。”

宋朝时崔氏先人从山西迁此定居,取名崔村。因村附近有耐火土、陶土、煤炭等资源,宋朝时该村陶瓷业兴旺发达,成为老百姓生活用粗瓷器的贸易中心,发展为集镇,又因村庄坐落在河沟两岸,故名。

河涧

明嘉靖志称河涧,明崇祯志、清乾隆志称河涧庄,今称大河涧小河涧

村中有季节性涧水河穿村而过,村民居住在两岸,河底宽阔,故名。小河涧在大河涧村西,小河涧村北部原有一股涧水流经村内河沟,但水流次于大河涧村,故名,亦名西河涧。

马村

宋元明清皆称马村,今为西马村东马村前马村

据传此地原是富户马氏的坟地,看坟人在此居住成村,取名马村。后因人多村大,分为现今三村。

酒子

明嘉靖年以前称酒子,明崇祯年称酒寺村、清乾隆年称酒肆,今称东酒寺(属汤阴)、西酒寺(属鹤壁)。

据传该村原有一寺院,曲姓在寺西卖酒为生,与汤阴县东酒寺村相对,故名。

鹤壁

唐朝为鹤壁村,金朝时为鹤壁镇,元朝时为鹤山镇,明朝为鹤壁镇,今为鹤壁集镇。

大明崇祯版《汤阴县志》记载,“鹤壁镇集在县西北五十里,与安阳、潞安(长治)通会。

马驹河

宋元明清均为马驹河,今为西东马驹河三村。

据传,古时羑河水大,可行船打鱼,有一陈姓农民得知此地有一良驹,每夜必来羑河边饮水,并沿着一定线路奔跑,遂率其子三人迁移到良驹所经之地西、中、东三处居住建村,也就是今天的西马驹河、中马驹河、东马驹河村。另一说,石门岗本齐地,天下诸侯会盟于此,放马于西河,故名马驹河。

惠果寺

大明崇祯版《汤阴县志》记载,“惠国寺在县西。”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大唐故人处士王府君墓志铭》曰“殡于相州(今安阳)西南五十里鹤壁村西北二百步高原礼”,此地“左连惠果衹园之胜景镇在,西带牟山孙和之仙岩斯在”。

唐有 “ 惠果祗园 ” ,明清皆为惠果寺,今无考 。唐有佛教寺院惠果寺,村以寺为名。

依唐墓志铭,惠果寺在鹤壁村东。明清汤阴县治图标注的惠果寺,在鹤壁集以东、汤水(今汤河)以北、时丰以南。但惠果寺、村的确切地址仍然是迷。

据汤阴学者考证,唐朝惠果寺在今鹤壁山城区石林镇大磨屯虎头山,石林镇大磨屯、前后柳江村附近,甚至赖家河就是北宋时的惠果寺村。

汤阴县城玉堂街的来历(明清时代汤阴和鹤壁地区的古地名考证3)(3)

鹤壁集出土的唐代墓志铭

士望台

宋元明嘉靖年称士望台,明崇祯年称市王台,乾隆年为士望台,民国为寺望台(西)和小寺望台(东),今为东、西二寺望台

一说,唐代此地有一庙台,该村在庙西,为西寺望台,庙东为东寺望台。

另一说,明初此地有金鸡寺,寺旁有块宽大的高地,登之可望寺庙全貌,后在高地建村,取名寺望台。后因村大人多,分建两村。

塔头

宋元明嘉靖年称塔头,明崇祯至今称黑塔村

据传,村西原有一黑色古塔,明朝时山西移民李姓到此居住、后有马姓、毕姓迁入,形成村庄,村以塔名。

另外民国时黑塔村附近还有翟白塔(汤阴县)、杨白塔(安阳县)、崔白塔(安阳县)、李白塔(安阳县)、高白塔(安阳县)。

济村

今无考证。


以下村庄为明崇十年(公元1637年)成书的《汤阴县志》所记载的村庄名称

罗家庄

明清均称罗家庄,今为罗庄,属石林镇。

原为罗姓在此居住建村居住,故名。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曾在此设过军部。

窑头村

明清,名称窑头,民国至今分为西、中、东三个窑头。

据传:因该村先民以窑洞起居,故名。其中中窑头,又称索家窑头。

元时建双塔寺施舍捐款建造题记、姓氏和地址,有如下描述:“汤阴县六娄社窑头村”......

明崇祯十年《汤阴县志》又记载:天保寨在县西五十里西窑头。此时已经出现西窑头村名。

凉水井

明清至今,名称无变化。

据传:此地过去严重缺水,人们寻挖了一眼水井,井水甘甜可口,故名。

水泉村

明清至今,名称无变化。

该村位于寺山岭北山脚下,倚河沟而居,据传,该村河沟里有一眼泉水,旺而不断,周围的人都来挑水饮用,后来人们为了吃水方便,就近住下,取名水泉。


和杨家将故事有关的地名

后营村、小营、杨邑、教场、潘家荒、

后营:明崇祯年至今,名称无变化。村民传,北宋时,杨家将在次安营扎寨,此为后营,故名。

小营:村民传,北宋时杨家将再次安营扎寨,此地为前营,后易今名。

杨邑:一说,杨家将曾驻军在此,故名杨邑。

教场:村民传,此地是北宋练兵选将的校场,故名。

潘家荒:明清志书均无记载,村南部原有一小楼,据说是北宋将军潘美因罪被贬,曾在此居住,得名潘家楼,后易今名。

和宋朝战争有关的地名

黄牛坡、小寨沟

黄牛坡,原名乏牛坡,相传,宋与金曾大战于此,以牛布阵大败金兵,后金兵将毒药置于草人内,毒死牛群而名乏牛坡,后村出监生,认为村名不祥,故易今名。

小寨沟,一说:相传,辽国肖银宗的兵马曾在此扎过一些小寨,后村民又在此地河沟两旁居住,故名。另一说:宋兴,张广远伐契丹,军此东小寨沟以破契丹。小寨者假寨也,后人不知,故名小寨。假寨者诱契丹也,为此,契丹不害三塚界(三家村)。”

耿寺村

明清及现在均为耿寺村,相传:唐朝时此处曾有一寺庙,由耿姓人带工,故名。

龙王庙、桑园、纸方

明清均为龙王庙 ,今为白龙庙村。因村北头山岗上有一座白龙王庙而得名。

明清均为桑园,今为东桑园,西桑园。因过去养蚕、种桑树较多,故名。

明清均为纸方,今为纸坊。因古时有手工造纸作坊,故名。

盘石头

根据村中一清同治七年碑文记载,古曰郧(yún)阳镇,明清至今均称盘石头

宽河

明清均为宽河村;民国为北宽河、南宽河;今为大宽河、小宽河。因该村坐落在大宽河和淇河交汇处,故名。小宽河,因村靠近大宽河村,且河床狭窄,故名。

唐家庄、牛家庄

明清至今名称无变化,属将军墓村,因唐姓、牛姓在此安家,故名。

李家脑、大鱼脑

明清均为李家脑,今无。

明为大鱼脑,清志无记载,民国为大南脑,今无。

灰泉沟

明为灰泉沟,清为石泉沟,民国为灰泉沟,今为辉泉沟。原村位于扁担寨北,村南有泉水,常年流水不断,山林清泉辉映,故名。

水浴村

明为水浴村,清至今为水峪村。因村庄在山水经常流过的沟峪,故名。

野猪泉

明清至今名称无变化。据传,村附近山高林密,内有一股清泉,野猪经常在泉水附近出没饮水,村民以泉建村,故名。

河口村

明清至今名称无变化,因村在淇河鹤壁段上游北岸,两岸山崖陡峭,为七里沟口,故名。百姓约定俗称上河口,对应上峪乡的河口村为下河口。

弓家庄

明清至今均称弓家庄村

据传,该村最早居住为宫姓,故称宫家庄,后演化为今名。

杨家沟

明清均为杨家沟,今为杨寨沟

因最早是杨姓在此安家落户,附近山寨归杨家所有,故名。

挂沟村

明崇祯志、清乾隆志记载至今均为挂沟村

原名小姑沟,有家小姑娘武艺高强,无人敢惹,且地处山沟,故名,后演化为今名。

团浴村

明清均为团浴,今为谭峪。因村南有三座大水池,村坐落山谷中,故名。

马家庄

明清为马家庄,今为马庄

据传有林州市东姚镇白象井村一马姓人家迁此地居住建庄,故名。

龙窝村

明清至民国为龙窝村,今为龙卧村。

相传:村南边有个石窝,行似龙,人称龙窝,解放后改今名。

汤阴县城玉堂街的来历(明清时代汤阴和鹤壁地区的古地名考证3)(4)

清顺治12年 古碑文中关于龙窝村名的记载

南岗村

明清为南岗村,今为郭家岗村

因崔村沟村为古集镇,郭家岗位于集镇南岗上,而得名南岗村,后因郭姓村民居多而易今名。

枯卢河

明朝为枯卢河,清朝为枯芦河,今为古楼河。

康家村

明清至今名字一致,未改变。康姓在此建村居住,故名。

三塚村

明崇祯志、清乾隆志,均为三塚村,民国时为三家村,今为后三家村

张姓为村中主体姓氏,据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成书的《张氏家乘》记载,村中原有周朝三监管叔、霍叔、蔡叔埋葬于此的三座大墓,村民呼之大冢,故名三塚村。明朝洪武年间,张氏至山西洪洞县迁此后,忌讳“塚”字不详,后改三嫁村,后演变今名。

此大墓,明清地方志书无记载。

温家沟

明清至今,名称无变化。因温姓居住于河沟旁,故名。

赵家场

明清为赵家场,今为赵家厂。据传赵姓居民在此地开办过木匠手工作坊,故名。

张公院

明清至民国末年均为张公院,解放后为张公堰村

据传:张家杨邑村一名张姓大户买地在此地开垦,张姓大户后人居住于此,人多院大,故名。“张公堰”一名的文字使用记录最早见于1950年1月13日的汤阴县政府通令中。周围百姓方言依然称呼其村为张公院

东头村

明清至今,均为东头村

因崔村沟村为古集镇,该村位于集镇东部,故名。

大井村

明清均为大井村,今为大井沟。因村中有一眼大井,且村庄在沟中,故名。

砂锅窑

明清为砂锅窑,今为沙锅窑

明初期,此地以烧砂锅为生者居多,并建造有烧造砂锅的火窑,故名,后易为今名。

姬家山

明崇祯至今均为姬家山村

曾名郭家沟、赵家坡,因姬姓人多,村旁有鏊子山(青美山)后易今名。

高家窑

明崇祯至今均为高家窑。因村北土层厚,高姓先民再此箍窑居住,故名。80、90年代后与娄家沟村基本相连。

石门村

据传,村西沟里有一庙,庙门及门框均为石头制作,故名。

井坡村

明崇祯年至今均为井坡村。据传有姬家山村姬姓兄弟二人迁此,在家附近小坡上挖井吃水,成村后,故名。

贾家村

明为贾家村,清为贾家庄,今为贾家村

据传,本村原有张贾二姓居住,始称张贾村。后因张氏绝户,易今名,属鹤壁集乡。

蒋家顶

明清至今均为蒋家顶

村中有蒋、郑、武三姓,以蒋姓居多,以村庄位于山顶,故名。此地有山曰“盘龙山”,亦名“萧家寨”。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版《安阳县全境舆图》标注为“萧家寨”。

汤阴县城玉堂街的来历(明清时代汤阴和鹤壁地区的古地名考证3)(5)

安阳县古地图中 关于“萧家寨”的标注

竹林寺

明清均为竹林寺,今为小寺湾

据传:因此地有竹林寺,看管寺庙的人在此周围定居建村,因鹿楼乡有寺湾村,为了区分,故名小寺湾。

据崇祯十年《汤阴县志》记载:“竹林寺在县西鹤壁社,周庆顺元年建”。

现状:小寺湾村北高台上,有一塔,名曰:“始祖郜公院主灵塔”,落款为“大元国至元十二(公元1275)三月十四日嗣祖沙门小师 周众小师孙等建立”。相传古时此地是一片茂密的竹林,故名竹林寺。建有殿宇楼阁,塑有罗汉诸神等,为一处佛教活动场所,现仅存一座实心砖塔,其余皆毁。此塔基墓穴于2003年前后被盗,盗走文物不详。

汤阴县城玉堂街的来历(明清时代汤阴和鹤壁地区的古地名考证3)(6)

竹林寺郜公塔--图片来自网络

师家沟

明清均为师家沟,民国至今为施家沟

目前村名来历,据传:施姓人家见此地有石狮,与姓谐音,以为吉祥,随定居此地,且处山沟,故名。

娄家沟

明崇祯年至今均为娄家沟

据传,此地原名南坡村,原村在河沟南坡,后娄姓居住于此,迁到河沟北岸居住,南坡村北迁。因娄氏在此居住,故名。

李家庄、邓家庄、陈家庄、曹家庄、龙家庄

明崇祯年至今名称基本未变。邓家庄、曹家庄、龙家庄去掉了“庄”字。

以上五村庄来历均称明朝洪洞县移民迁来,各个姓氏先人率族人在此地居住种田,故名。

石配头

明崇祯为石配头,清乾隆称石牌头,清光绪地图标注为“石碑头(即石沛头)”,今为石碑头

据传,西汉皇帝刘秀途经此地,将一坐骑辔头失落于此地,后人将此传说整理加工,刻成碑文,故名。

村南、西各有一座奶奶庙,村北有孙悟空庙,碑文记载为清道光年建,每年三月初一日有古庙会。

师家谷道

明清为师家谷道,今为施古道村

现名解释:此地古有一条从鹿楼集通往彰德府的道路,后有施姓居此建村,故名。

按明清时的名称推测为古时运粮的道路附近建村,故名。

时丰村

明志称时丰村,清志无记载,清末地图标注为时丰村,清末、民国至今为均为时丰村。

一说:明代时,村南坡有一石岗,岗上有一明显石缝,史称石缝村,后因石缝与时丰音同,有四时丰收之吉祥意,故易今名。另一说,时丰村滨临羑河,土地平坦肥沃,采用五谷无时不丰收的吉祥嘉语,故名。

大磨村

明清志均称大磨村,清光绪至今为大磨屯

据传,王姓先民在此建村,村西河沟有一大型水磨作坊,故名。

赖家窑

明志清志均为赖家窑,清末光绪二十八年地图标注为赖家河,民国至今为赖家河

又,村里有墓志记载,明代以前为赖家湾,村庙碑记得知,此村又改称赖家窑,亦名赖家园。因赖氏在此建村,故名,后易今名。

汤阴县城玉堂街的来历(明清时代汤阴和鹤壁地区的古地名考证3)(7)

古地图中与本文有关的村名

柳将村

明志、清志均为柳将村,清末至今为后柳江前柳江

现在对柳江的释义为,村民传说,此地原有一条河,两岸柳树茂密成林,河水较大,故名柳江村。清末起分为两村,因“南前北后”,故在北边的为后柳江,南边的为前柳江。

张家窑

明清至今均为张家窑。

据传,因张姓先民由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在村北沟,箍窑居住,故名。


明志未载,而清乾隆三年《汤阴县志》有记载的村庄

大峪

原名西河村,附近还有东河村,后因两村人少村小,合并为一村,村旁有河沟,为季节性河流,山谷深,河滩宽阔,本地人称山谷为峪,故名大峪村

石鼓沟

明朝志书无记载,村中明崇祯三年(1630年)石碑一块,碑文记载村名“石古沟”,清顺治十二年静居寺碑文记载村名为“石古沟”,清乾隆3年至今为石鼓沟村

村南沟中有一大石形状似鼓,故名。家庙有联曰:“岭梯月星神造天功,石鼓铮铮催人奋进。”

汤阴县城玉堂街的来历(明清时代汤阴和鹤壁地区的古地名考证3)(8)

清顺治12年碑文中 关于石古沟村名的记载


明志、清志记载但未可考证村庄

塚上村、大鱼脑(大河涧乡境内盘石头附近)、道德洪村(姬家山乡石门村附近)、王祥沟(姬家山乡施家沟村附近)。寒泉涧(鹤壁集境内)、北荒沟(鹤壁集境内)


崇祯志记载,为防寇患而修建的军事性质的寨堡

神山寨在县西三十里鹿楼北;凤凰寨在县西四十里鹿楼西;

永宁寨在县西三十五里寺湾村;鸡冠寨在县西七十里盘石头;

杨家寨在县西六十里弓家庄;保安寨在县西四十里寺湾村;(推测为姬家山小寺湾村)

兴龙寨在县西五十里坐龙村;保民寨在县西三十里玄泉村;

乐仙寨在县西五十里崔村;太平寨在县西五十五里邓家庄;

天保寨在县西五十里西窑头朝阳寨在县西五十里大井沟;

以上各寨俱崇祯八年知县沙蕴金奉旨率民修筑以防寇患。

(崇祯年间已经出现了西窑头的名字)


山川、河流、桥梁、水井、洞穴

太行山,在县西五十里,绵亘数千里,峰谷岩洞景物万状,虽各因地立名,总皆太行也。

五岩山,在县西四十里,山有五谷,东南一窟,孙真人室也,即五岩洞。

牟山,在县西南四十里,按《山海经》曰,谷顶似牟,因以名焉,西山一带势多平拖,牟山突起,峰峦峭绝,下俯群山,罗列如侍,本县人物来脉发源于此。

鹤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世传有双鹤棲此,故名。

浅山,在县西南之尽虔侯赵川,与林县接境,盖太行之麓也,故名。

团山,在县西六十里。

飞凤山,在县西五里,以行似名,又俗云昔有凤止其上,故名。

神山,在县西三十里,参差岩峻,石磴曲折,上祀玄岳,攀栏西望,牟、鹤等山,苍翠在目,一方之胜概也。

中山,在县西玄泉(元泉)之北,平岗複岭,突然高起,峰势峭拔。

柏尖山,在县西五十里,孤峰特峙,群山回环,淇水绕石奔流汇为深潭,怒号之声,响振林谷。

黑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长沙沟水发源于此。按旧志:犊子牵黄犊,游息邑西黑山中,时间少时老,时好时丑,后与连眉女相合,俱去,人莫能追,左思《魏都赋》曰连眉配犊者是也。(清乾隆志记载,后人认为这就是白蛇传传说的起源)

荡水,在县北二里,《水经注》曰荡水出县西石尚山,东流经县城北,县因水名。唐贞观元年,以水微温,又改名汤。《魏都赋》所谓温泉毖湧,今出牟山下石尚或其别名,东流至高汉(现属汤阴县菜园镇前后高汉村)与宜师沟水合,《水经注》曰荡水东与长沙沟水合。长沙沟水即宜师沟水也。

羑水,在县北八里,源出西山,《水经注》曰羑水出荡西北韩大牛泉,四十里流羑城北,水积成渊,方十余步,深丈余,东至内黄与方水会,《地理志》曰羑水至内黄入荡(汤河)者也,今与荡水别流入卫。(清乾隆志记载)

宜师沟,在县西汉一十五里,即长沙沟水也,水殊寒,土人(当地人)名曰冷泉,《图经》曰魏文帝幸洛道,病,有巫师以水饮之,立愈,故名。

王老泉,在县西五十里,泉上有仙人桥,水入羑河。

青岩池,在师家沟西石岩下,周围二亩许,水深三四尺,久旱不涸,居民赖(依赖)之。

淇水,在县西七十里,东流三十余里入淇县界,《诗》(诗经)咏淇奧即此。

卫水,在县东南五十里,发源于辉县苏门山,历五陵、塌河、任固、故城百余里为小滩兑运,从此以达京师。(明志记载)清志又记载,“后因小滩兑运不变,康熙三十五年巡抚李,提请移兑五陵镇,但河堤善溃,顺治十三年知县康*叔,奉文修筑,以防水患,日久圮坏,卫水屡决,近河居民苦之。”

龙泉,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来自卫县界,东北流一里合宜师沟。(清乾隆志记载)

龙井,在县西鹤壁社,相传,晋孙登曰此病龙雨也,安能苏禾嫁乎,嗅之,水果腥秽,龙时背生疽,乃化为井,其水湛然,人谓之龙爪井,此係孙思邈事,金称孙登疑〇。(清乾隆志记载)

万悦桥,在县西韩林涧,天启三年修。

(以下具为清乾隆志记载)

青岩洞,在西山半壁,鸟道以上,下临淇水,悬崖千仞。

潮音洞,在县西二十里,释林村南,崖半壁有观音阁。

仙人洞,在五岩山北,万历三十年,霖潦辟出箐林、鸟道、攀缘而上,洞内有石床、石凳及炼丹之具。

乐静洞,邑人苏汝砺别驾归隐读书出。

永安洞,在乐静洞西,下临淇水,由石凳而上,邑人安洪修筑。


庙宇、道观、祠堂、陵墓

柏尖山威惠龙王庙,在县西四十五里鹿楼社,永乐十四年主薄李元,创庙于龙潭之南,成化五年知县尚玑重修、立碑,岁抗旱邑人(县里的人)祷雨于此,往往灵应,每年四月初一祭。又,清乾隆志续载:雍正十二年夏,大旱,知县杨世达率士民齐戒步祷,甘霖立沛,乃捐俸倡修,命监生唐元龙、生员司国标、董其事以答神贶,规模胜前,有碑记,每年四月初一祭。

双塔寺,在县西南七十里,盘石头村有二塔,东西相去五里许,东即元天塔(清乾隆志记载)

四忠祠,在鹿楼社,祀殷微子、箕子、比干、膠鬲,今废。

法隆寺,在县西,唐贞元二十年建。

竹林寺,在县西鹤壁社,周庆顺元年建。

胜业寺,在县西故县,元至正年重建。

宝丰寺,在县西杨邑村,太和六年建。

龙泉寺,在县西南冷泉村,送元祐四年建。

隆兴寺,在县西南鹿楼镇,元皇庆二年建。

广福寺,在县西。惠果寺在县西;

青岩寺,在县西南青岩洞下。

辉泉寺,在县西宽河村南。

文学寺,在县西南寺湾村,元时建。

兴国寺,在县西胡壘村,元时建。

殊胜寺,在县西伯乐村(柏落村),大定三年建。

葆光观,在县西崔村,见真人传。

葆光观,在县西鹤壁社,泰定间相人李志方,慕孙公和之为,弃家修炼,于五岩山,号重玄子,尝设醮葆光观,群鹤翔绕,其地有万鹤台遗址。(清乾隆志记载)

棲碧观,在西山,有王秋鑑诗篇。

全真观,在县西鹤壁社。

(以下具为清乾隆志记载)

棲碧观,在西山,有王磐诗。

隆兴观,在县西鹿楼镇,元皇庆二年建。

红矾场,在鹤壁社山中,有此一区,四周二里,今废。

少保工部尚书李鐩墓,在县西耿寺,嘉靖三年勅修。


市集(清乾隆志记载)

鹤壁集,在县西北五十里。

鹿楼集,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崔村沟集,在县西四十五里,出粗磁器,今废。


附谒先贤端木夫子庙诗

停车古驿前,齐宿谒先贤。

出使光言语,多闻达性天。

三庭瞻异相,一贯识真传。

知与泉源近,为吟淇奧篇。

关于鹤壁地区的古地名就罗列至此,并非所有村庄在历史都会有记载,没有记载也不代表不存在或无人居住,只是因为我们现代人不知道的原因未列入志书。

抛砖引玉,不免错误,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斧正,不吝赐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