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高中起就喜欢李商隐的诗,特别是那首《锦瑟》和众多《无题》诗,至今仍可背诵。只知道他的诗字里行间充满了忧郁和悲伤,不知道他的人生经历了什么。借探访之机,了解了诗人悲凄的一生,几度心酸,难以自持,逐渐领悟了诗人忧伤所在。

一岁一枯荣李商隐(虚负凌云万丈才)(1)

郑州荥阳 李商隐公园

01 幼年丧父

公元813年,李商隐出生于郑州荥阳一个小官僚家庭,祖父李俌曾任邢州(今河北邢台)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今属河南新乡获嘉县)县令。

公元816年,父亲李嗣因得罪上司,辞去获嘉县令,跟好友孟简赴浙江(任浙东观察使)当幕僚。三岁的李商隐随父母奔赴浙江,开始了一生中最为幸福的一段时光。在父亲的教导下,天资聪颖的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学业进步很快。可是好景不长,在他十岁那年,父亲不幸在浙江任上病故。父亲的去世打乱了家庭的生活,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李商隐在母亲带领下扶着父亲灵柩返回荥阳老家。回乡以后,作为家中长子的李商隐和母亲一起担负起家庭的责任,他开始为人抄书舂米,贴补家用,一家人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

在此期间,失去父亲的李商隐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位贵人,一位精通儒学的堂叔担负起教他读书习文的责任。在叔父的指导下,他十六岁的时候便因擅长古文而小有名气,此外,还写得一手秀丽的工楷。

02 幸遇恩师

公元829年,李商隐举家迁往洛阳,在此期间结识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当时令狐楚刚由户部尚书调任洛阳,改任检校兵部尚书、东都留守,是朝中有名望的高官重臣。令狐楚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对他十分器重,有意栽培他。表面看是令狐楚爱才惜才,其实与当时官场生态有关,当时官场都希望培养自己的势力,增强自己的派系力量。而朝中无人的寒门子弟也需要有人提携推荐。当年白居易赴长安应试时也是先去拜访顾况,希望得到顾况的认可和推荐。这已是当时官场的现实生态,朝中无人的寒门子弟想考中进士,考中之后想要有官做,都需要有人提携推荐。对于家庭没落的李商隐来说,令狐楚的赏识正是他缺少的,况且除此之外,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令狐楚让李商隐做自己的幕僚,同时教李商隐习文。李商隐在祖叔教导下“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但唐朝科举考试要考诗歌和骈文,而骈文特别讲究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声律谐美。当时文坛上令狐楚的骈文,杜甫的诗歌,韩愈的古文并称三绝,有这样一位优秀导师指点,加上李商隐的聪慧好学,他的诗歌和骈文进步很快。

此后,随着令狐楚的职位调整,李商隐作为幕僚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在此期间,令狐楚还对他资助钱财,帮他结交人脉,介绍他认识自己的儿子令狐綯,像一位父亲对待自己儿子一样悉心照顾。在令狐父子帮助下李商隐确实扩展了自己的朋友圈,也为后来的职业生涯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帮助。尽管令狐楚像父亲一样对待他,但赏识、资助、提携都代替不了父爱,这一点李商隐是清醒的,他清楚的知道这种关系不是父子关系,他不可能像面对自己父亲一样有丝毫的撒娇和任性,他必须保持恰当的距离感,像进入贾府的林黛玉一样,处处留心,时时在意。

公元830年,令狐綯考中进士,可是李商隐的应举之路却一再失败,他开始烦躁和抱怨,“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是他当时情绪的真实流露。不过从他当时的年龄来看,远不到该急躁的年龄。白居易考中进士时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诗中毫不含蓄的表达了按捺不住得意之情,当年白居易29岁考中进士已经是17人中最年轻的一位,孟郊46岁考中进士写下“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来表达难掩的兴奋句。所以一方面是因为就能力而言,李商隐要胜过令狐綯,令狐楚去逝前让李商隐代写谢表和碑文,而不是让自己的儿子令狐綯来写,由此就说明从能力上他更认可李商隐;另一方面要归因于李商隐的人生经历和性格,幼年丧父的经历使他对人生充满了焦虑和不安,他迫切需要摆脱贫困的生活。

公元833年,令狐楚调任京职,李商隐也从太原返回洛阳。期间到王屋山学道两年,可能更多的还是复习备考吧,他能去哪里呢?公元837年,又经过了四年学习,加之令狐綯与主考官高锴的交情,李商隐终于考中进士,时年24岁。按当时的选官制度,考中进士并不会立即授官,还要参加吏部组织的选拔考试,就像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一样,进士只是具备报考资格。

无论从授习经文、资助生活,还是积累人脉、考中进士方面,令狐家族对李商隐可谓恩重如山,这是不容置疑的,李商隐本人也是承认的。

同年12月,令狐楚在山南西道节度使任上逝世,享年七十二岁。李商隐在祭奠令狐楚的祭文中写道“圣有夫子,廉有伯夷。浮魂沈魄,公其与之。故山巍巍,玉谿在中。送公而归,一世蒿蓬”,以此表达对恩师的尊敬和感激。

03 是非姻缘

公元838年春,参与料理令狐楚丧事后不久,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邀请,李商隐去泾州(今甘肃泾川县)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并将女儿嫁给了他。李商隐一介书生,一无出身,二无正式工作,除了写诗做文之外没有其它任何资本,娶到节度使的女儿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吃住在老丈人家,从此不再漂泊。

此时,不谙政治的李商隐已经不知不觉将自己的人生带入无比凶险的政治漩涡之中。

当时是官场上“牛李党争”最为激烈的时期,令狐楚父子是公认以牛增儒为首的“牛党”成员,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成员。

李商隐做了王茂元女婿,被视为对令狐家族的背叛,他很快为此付出了代价。令狐綯痛骂李商隐忘恩负义、人品低劣。以令狐綯在官场的影响力和声量,将李商隐名声搞臭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新唐书》、《旧唐书》对于李商隐的评价都是“无行”,由此可见,令狐綯对他的憎恶有多深。

当年春天,李商隐参加授官考试,在复审中因品行问题被除名。

04 官场失意

公元839年,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才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职位,不久,又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此时人生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在弘农任上由于为死囚减刑受到责难,给他带来了难以忍受的屈辱,一年后他辞官回家。

公元842年,他通过考试再次进入秘书省,此时正是李德裕集团得势之时,正当他准备大干一番之际,母亲溘然长逝,他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三年。

三年梦一场,醒来已换了人间,公元845年10月,李商隐守孝期满返回秘书省。此时王茂元已经于前一年去逝,虽然他在世时并未给李商隐带来多少政治资本,但他的去逝注定将使李商隐的职场生涯更加艰难。然而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更悲催的是五个月之后,武宗驾崩,宣宗继位,李德裕集团骤然失势。

公元846年,宣宗继位以后,李德裕集团被排挤出政治中心,以白敏中为首的牛党新势力占据权力中心。背负李党标签以及令狐綯等人的厌恶,李商隐不可能分享牛党的胜利果实。由于他职位太低,低到被人忽略,并未引起牛党重视。

05 幕府游历

公元847年,作为牛党政治清洗计划的一部分,李党给事中郑亚被外放为桂管防御观察使(即广西桂林),李商隐受郑亚邀请作为幕僚同赴桂林任职。此时李商隐放弃体制内正式岗位,随从郑亚担任幕僚,说明他对仕途已经不抱有希望。命运并没有因此而眷顾他,郑亚赴任不到一年,再次被贬为循州刺史,他又失去了这份临时工作。

公元848年,李商隐回到都城长安,写信求助已进入权力中心的令狐綯遭到拒绝,35岁的李商隐只好通过考试谋得一个县尉职位,谋取这样一个职位恐怕只是生计所迫,因为十年前他就是从弘农县尉职位上辞职的。

公元849年9月,李商隐受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正邀请,前往徐州任职,如果仕途顺利,李商隐或许还有机会,然而一年多之后,卢弘正突然病故,李商隐不得不再一次另谋生路。

06 中年丧妻

李商隐的妻子王晏媄出身富贵之家,结婚十二年,她没有因为丈夫事业挫败而抱怨,没有因为丈夫官场失意而嫌弃。而李商隐也没有因为妻子家族的李党身份牵连自己而嫌弃妻子,反而为自己常年游历在外,夫妻聚少离多而愧疚和自责。

公元851年春夏之际,王晏媄病逝,妻子的离世击碎了李商隐生活的信心,中年丧妻的李商隐从此更加郁郁寡欢。

公元851年秋,李商隐怀着丧妻之痛,接受西川节度使柳仲郢邀请,赴四川任职。赴四川途中忽逢大雪,触景生情,他写下《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诗中诗人想起亡妻,感慨“从此再也没有人送来寒衣,而我还回想当年你坐在织机旁的情景”,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这是一种真挚的爱,是一种深沉的爱,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在蜀地四年,他万念俱灰,写下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篇,诗句如同和妻子对话一般,而此时早已天人永隔,后会无期。

客居异乡落寞之际,他一度向往起晨钟暮鼓、青灯黄卷的佛门生活,与僧人们交往,向寺庙捐钱刊印佛经等。在此期间,他写下很多悼亡追忆之作,无家而作有家之想,字字血,声声泪,令人不忍卒读。

07 郁郁而终

公元855年,柳仲郢被调回京城,出于照顾,可能还有一份同情,他给李商隐安排了一个盐铁推官职位,虽然品阶不高,待遇倒还丰厚。

再次回到长安,这是他和妻子共同生活过的地方,然而人去室空,物是人非,他写下了《正月崇让宅》诗,诗人独自徘徊在曾经给他带来欢乐的庭院,如今已经长满青苔,恍惚中亡妻遗香犹在,背着灯光独坐,似与亡妻共语,读来使人心碎。

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他已经遭受了太多的打击,此时的他再也无心无力追求仕途的成功,这些对他来说曾经很重要的东西,现在都已经不重要了。

空有满腹经纶而无用武之地,自己深爱的人又一个个相继离去,他不知道为什么,他感叹命运的不公,不知道命运为何如此对待他。他写下了很多首《无题》诗,或许只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对是错难以评说,他也找不到合适的题目,因为他的人生就是无解的,没有人知道答案。

李商隐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两三年,罢职后回到家乡荥阳闲居,闲居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

公元858年,45岁的李商隐吐完了人生最后一口丝,流尽了人生最后一滴泪,留下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凄美诗篇,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他曾经充满梦想却又无可奈何的世界。

李商隐生前好友崔珏作诗哀悼: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或许就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吧!

然而历史并没有辜负他,命运的折磨都化作凄美的诗篇千古流传,他的每一首诗,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忧郁和悲伤,感情真挚、深沉、令人心碎。

或许正是由于此,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岁一枯荣李商隐(虚负凌云万丈才)(2)

郑州荥阳 李商隐墓

附: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THE END---

来源: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HR咖啡厅”,作者大漠黄沙&HR樵夫,转载请申请授权;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与作者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