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云南老年报 邓常羽 供图 戚俊才 杨彩仙 编辑 徐敏

嵩明是云南花灯的发源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长期中断活动,嵩明传统花灯曾一度衰落,上世纪80年代后又有所恢复。由于熟知花灯传统的民间老艺人陆续去世,嵩明花灯中的一些剧目、曲调和表演形式已逐渐失传,花灯活动规模也远不如前。为更好地传承花灯,嵩明县有几位花灯老艺人退而不休,他们坚持在花灯创作、教学的工作一线。

大型创意花灯白天(他们退而不休守护花灯艺术)(1)

戚俊才

戚俊才:创作百余部花灯剧本

在嵩明,有花灯的地方就有戚俊才,嵩明是他的故乡,也是他艺术创作的根。生在花灯之乡的戚俊才,6岁开始学习花灯伴奏,8岁学习表演,12岁学习月琴弹奏,15岁学会二胡、舞蹈和配曲,16岁时就能独立创作花灯剧本。1970年,他进入嵩明县花灯团工作后,已经熟练掌握27种中外乐器,吹拉弹唱,样样不落。

戚俊才十多年前从嵩明县文化馆馆长位置上退下来,但他没有放弃研究花灯,并刻苦研习莎士比亚、莫泊桑等著名作家的作品,创作出了100多部共计七十多万字的花灯剧本,获奖率高达百分之八十。

现如今,戚俊才已步入古稀之年,但他每次上山下乡都随身带着一个小本,把沿途听到的好句子、好故事记录下来,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用电脑把花灯戏剧的提纲整理出来。他还给自己加了一项任务,到各地为花灯剧作者们传授花灯剧创作经验。

2019年,戚俊才被授予“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花灯戏剧传承人”称号,戚俊才说:“这不仅是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大型创意花灯白天(他们退而不休守护花灯艺术)(2)

杨彩仙

杨彩仙:用“笨办法”传承花灯

在嵩明有这样一句话:“十个嵩明人,九个会花灯,还在娘肚里就会把脚伸。”杨彩仙自幼受到家庭的影响,酷爱花灯表演艺术,她从小自学成才,田间地头成为了她的第一个舞台。17岁时,杨彩仙进入宣传队表演花灯,从此她便经常到各地参加地方文艺汇演,一唱就是几十年。

退休后的杨彩仙,受到嵩明县委老干部局的邀请,在老年大学当起了花灯教师。在老年大学,很多学员都是零基础,杨彩仙结合学员的自身情况,认真备课,从挑选平稳的音乐开始,再到细节、技巧方面来认真教花灯,用自己的“笨办法”,上好每一节课。杨彩仙经常对学员说:“要学好花灯,必须要做到用眼睛看、脑子想、身体做三点。”

被授予“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花灯戏剧传承人”称号的杨彩仙,在老年大学既是老师,也是“学生”。她认真补充自己在花灯艺术方面的不足,也把花灯的传承当作自己的使命,花灯已然成为她内心深处最神圣的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