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生态意义(生态文明关键词)(1)

【生态文明关键词】之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


生态文明的生态意义(生态文明关键词)(2)

工业革命的到来,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恶劣的破坏性影响,在此之后不到三百年的时间,地球环境受到的破坏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往五千年。实际上,人类对生态的关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如今对生态的关注达到了历史未曾有过的高度。生态文化是人们在不断健全对生态的认识的过程中,在人和生态的思考中结出的文化果实。

以下对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分别加以讨论:

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指的是在生态价值观念、生态理论方法的指导下形成的生态物质、精神以及行为三方面的文化。生态文化是人、自然、社会彼此和谐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文化,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体。

生态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最初的食物采集、狩猎,一直到后来的农业、工业等,都是生态文化的一部分。不过考虑到历史原因的存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和生态都是和谐共存的,生态文化因此被忽视,并未发展成独立的文化形态,更莫论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了(余谋昌,2001)。工业革命后,生态危机日益显现出来,生态学以及环境科学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起来,人们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各国战略的关键词,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文化迎来发展高潮,和其他文化一并构成了现代文化体系。在人类社会不断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文明逐渐朝着生态文明过渡,生态文化必将在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的当前社会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生态文化的重点在于价值观的转变。其出现之前,人们倡导的是征服、主宰自然的文化,而生态文化倡导的,则是对自然的尊重和和平利用,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文化的任务需要逐层分解:从制度文化方面来看,需要建立并推行保护环境的机制,避免环境进一步破坏,从社会关系以及体制方面进行革新,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从物质文化方面来看,应用新的技术,不断优化能源结构,达到社会物质生产以及社会生活生态化的目的;从精神文化方面来看,让哲学、科学、道德、宗教等朝着对生态保护有利的方向前行,从而在新的时代创造更为和谐的新文化乐园。

总而言之,生态文化的价值主要是为人们更好地处理自身和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方法。从这一层面而言,它是生产以及生活的文化,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文化。生态学的诞生,让人类文化迎来理性的时代,它不但包括人类对现有文化的反思,对文化行为的重新审视,也包括了对未来文化的期许。值得肯定的是,未来人类文化必然会在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角度呈现出新的模样。

文化生态。“文化生态”是从生态角度思考文化后提出的,它进一步健全了人们对“文化”的新认识。“文化生态”指的是文化的形成、延续以及存在的状况(樊浩,2001)。“生态”指的是“生命的存在状态”,它是事物有机联系构成的主体的生命力的外在表现,它彰显出主体内部及主体和环境要素彼此间的联系对主体生命的意义之所在。

文化生态的诞生,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朱·斯图尔德的研究中。他在研究中指出,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的环境造成的文化变迁,其研究内容有:文化和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文化群落以及环境的构成、分布和发育状况。在进行文化生态的研究时,经常都会提到文化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其含义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所有彼此影响的文化体和其所处的环境构成的整体。

简单而言,文化生态是通过生态学方法研究文化的概念,从而揭示出文化所具有的生命体一样的生态特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是生命体在不断同化、异化的过程中,和周围的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的互动关系。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命系统以及环境系统共同构成的体系。从生态学角度探究文化的法律规律可知,所有的生物都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下和其他生物以及环境彼此影响,文化也是如此,它也是在和其他文化以及环境的彼此影响下不断超前发展的。

首先,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二者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生态文化”的重点在于“文化”二字。若我们围绕“生态文化”这一中心创建“生态文化学”,它就应该属于“文化学”研究范畴,是“文化学”的分支。若围绕“生态文化”这一中心建构一种思维方式,那么从本质上来看,它应该是人类在碰到环境问题后选择的新文化。这意味着,人类希望利用“生态文化”以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和自然之间的冲突。

同理,“文化生态”的重点在于“生态”二字。它指的是通过生态学的思维方式,寻找人类文化问题方面的答案。它把生态系统科学当做世界观。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生存的各方面的环境所包含的因素彼此间的作用为切入点,探讨人类和文化的发展历程和规律。人类学家创造性地把该学说纳人到自身的研究领域中来,“文化生态”的概念由此应运而生。所以,支持“文化生态”学说的学者们将人类文化当做完整的生态系统,构成该系统的

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等,这些因素彼此间是和谐共存的,它们的内部关系对人类文化的诞生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生态文化”学者并没有将“生态”和“文化”当做一个整体,或者说只是认为二者之间存在被动的关系。生态文化揭示出人类以和自然和谐共存的愿望,从本质上来看,这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表达方式,并未超脱机械的主体客体二分的哲学思维模式的影响。但“文化生态”却把二者当做一个整体来看,认为文化即为生态系统,它的存在使人类的价值观朝着整体的生态世界观方向发展。

当然,二者也有一些共同点,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其一,二者均以生态学理论作为基础;其二,二者均将自然生态的问题延伸到社会、文化以及精神层面,认可人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质,从人类生态系统的角度审视“文化”所面临的问题;最后,二者都从哲学和人类学层面着手探讨生态观,将生态学当做考察人类文化的方法论。

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首要前提是建设生态文化以及文化生态。生态文化建设的任务有:①推进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不断发展企业生态文化。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主体,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行为会对生态造成直接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需要主动地去维护生态。所以,在建设生态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从企业生态文化方面着手,采取绿色认证的方法,从法律层面提出要求,约束企业的行为,使企业主加大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确保企业的行为不违背生态文化的精神。②利用各种教育和宣传手段,不断健全国民的生态文化知识。学校要开设相关的课程,不断提高一代又一代学子们的生态文化意识。③大力建设生态文化系统。在宣传生态知识的同时,不断研发新的生态技术和产品,健全生态制度体系。全方位地建设生态文化,让生态文化发展的红利能够被国民切身体会到,确保生态文化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④创建为实现生态文化创新这一目的的世界性合作机制。生态文化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化,它符合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利益诉求,各个民族都应该主动承担起生态文化创新的重任,各个地区文化要在进行生态文化创新时,以互帮互助为理念,求大同、存小异,改变狭隘民族主义的思想,将生态文化的创新当做一项长期性的重点工作来抓。各国要为生态文化建设方面进行良性的竞争作出应有的贡献。

文化生态建设的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给予生态文化应有的重视,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投人更多的精力和资源。随着生态危机的日渐恶化,生态文化作为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和其他形态的文化相比,生态文化的发展是相对落后的,生态文化建设的负担很重并且难以在短时间内减轻。②主动寻求和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不断消除不同文化关系中隐藏的冲突性因素。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应该以整个人类的发展诉求为切入点,如同面对世界性的生态危机那样,站在同一战线上,在解决文化生态危机问题方面努力达成一致,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和沟通,在平等原则下,彼此融合在一起,突破文化垄断的壁垒,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不能强制要求他国、他民族接受自身的文化价值观。(③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在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方面加大资源的投入。在强势的西方文化面前,一方面需要吸收其文化中的精髓,另一方面要从自我保护的立场出发,保护民族文化的生态,避免文化的多样性受损。④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抑制文化垃圾的散播,避免文化污染现象的发生。具体可行的措施有:其一,强化文化管理,及时地处理文化垃圾;其二,对相关的法律体系进行“查漏补缺”,为文化垃圾的处理提供全面、有力的法律保障。

信息来源: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生态文明关键词》(主编:黎祖交 本条作者:赵建军 编辑 吕子乔)


生态文明的生态意义(生态文明关键词)(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