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肉麻民间小调(通渭小曲戏)(1)

通渭小曲是流行于通渭境内的一种民间传统小戏。遍布通渭县全境,群众基础相当雄厚。因为它便于出行携带方便、演出随意。既便于创作,又便于演唱,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尤其在平襄、马营、李店、陇阳、襄南等乡镇分布最为广泛。它是明、清之际,在陕、甘、宁、青民歌的基础上发展和变异的产物。它揉和了陕西眉户、陇东道情、碗碗腔,北路乱弹和山歌的各种韵味,赋予了响亮幽雅、节奏严谨、委婉动听的独特风格。因其短小通俗,在民间俗称“小曲”或“小唱”。

苏北肉麻民间小调(通渭小曲戏)(2)

通渭小曲的表演形式分为清唱伴奏和舞台表演伴奏两种形式。在清中叶以前,秦腔尚未流传到通渭之前,以及秦腔传入通渭的小曲多以舞台表演伴奏的形式出现在庙会舞台上,此时是通渭小曲发展的兴盛时期。随后由于秦腔的传入,占据了庙会舞台,因它是民间文化,无论从形式到内容的单一性,“小曲便又回到了清唱伴奏形式。现在常以“地摊“和“农家庭院”的方式活动在民间。

苏北肉麻民间小调(通渭小曲戏)(3)

“通渭小曲”的主要内容分为曲牌、曲调和脚本三大部分。曲调主要以“越调”“背官”“东调”岗调”“紧述”“望家乡”“雁落平川”“凄凉”等曲调为代表,现已搜集,整理出来的曲调有296个。已搜集、整理的用来连接各种曲调的过渡性音乐片段,也用来作为开场白、引子的曲牌音乐有40个。主要以“柳青”“大红袍”“满天星”等为代表。演唱脚本内容极为丰富,有的是移植过来的其他剧目中的唱本;有的是民间艺人根据当地民间传说故事而改编成的;有的是根据各个历史时期在当地很有贡献的真实人物事迹编成的唱段;有的也借用神话传说,用浪漫的手法来寄托劳动人民的向往和志向。这些唱本的内容思想健康向上突出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忠厚老实的品质和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

苏北肉麻民间小调(通渭小曲戏)(4)

现以整理成册传唱的经典作品主要有《杏元和番》《兄妹观灯》《牧牛》《五更鸟》《全家富贵》《卖水》《刺目劝学》《王祥卧冰》等99个剧本。据不完全考证,有100多出演唱剧目流传在民间,其内容广泛、趣味性极强。它那感人的艺术形象生动泼辣的语言、浓郁的泥士香味、深受群众的欢迎,每本无名作者小戏,同其它民间文学一样,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结品,灌注着劳动人民的心血。

苏北肉麻民间小调(通渭小曲戏)(5)

通谓小曲来源于民间,创作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它是通渭老百姓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地地道道的通渭民间传统文化,最适合于表现通渭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思想。在促进社会文明和农村文化建设,和谐通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传媒作用。之所以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几百年在民间久唱不衰,独树一帜,这与其独有的风格不无关系。首先,曲调繁多,娓娓动听。表演风格缠绵悱恻、百听不厌、感染力强,使人喜怒哀乐随兴而发。其次,它具有套曲特征:根据故事情节配上不同情感的曲调,以“越调”人韵,用“落背官”进人尾声,再以“越尾”收曲,一个完整的故事必然是多个“单曲”的组合,并用“曲牌”音乐恰当地将多个单曲串联在一起形成“套曲”。 第三,“帮腔”在通渭小曲音乐中更为独特,它有力地烘托了欢快、热烈的演唱氛围。委婉动听,抒情感人。

苏北肉麻民间小调(通渭小曲戏)(6)

长期以来,每当传统佳节,在通渭农村耍社火是文化活动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而听“小曲”唱“小曲”更是社火中最主要的内容。今天已发展到无论是茶余饭后的街头里巷,还是刮风下雨的田间地头,喜好小曲的人们总要邀请几个“唱把式”和“弹拉家’美美地乐上一番。甚至有时几个人拥炉而坐,伴随着罐罐茶的清香,边喝边唱;有时几个人围坐在暖烘烘的热炕上,吃着小菜,饮着烈酒、曲尽人醉仰卧天明。人们用这种方式来展示他们的技艺,来表达他们的快乐、幸福、美满生活。

苏北肉麻民间小调(通渭小曲戏)(7)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网络。

2、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3、我们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原作者或编辑认为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告之,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