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将来和大家聊一聊这本书和那堂课背后的一些故事,一起来揭秘一下,它们分别是如何完成的,以及我又经历了什么。enjoy~

技术书籍入门知识技巧有哪些(一本书一堂课背后的故事)(1)

2016年12月份,我人生中第一本书出版发行,一年后,内容升级后的第二版再度发行。

新书上市后,收到了很多产品同学的反馈,出版社多次加印。截止到目前(2018年6月),销售量终于也可以用“万”为单位来计算了,对于第一次写书的我来说,市场反应,远远超出事先预期。

结合新书内容,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及起点学院合作,推出了对应的视频课程,以浓缩版内容加上语音视频的形式,为产品同学们提供快速系统化学习的体验。

课程上市后,内容整体升级一次,截止到目前(2018年6月)累计已完成8期,总计服务了近3000位同学,对于第一次上课的我来说,市场反应,远远超出事先预期。

回忆那些只能在工作后半夜凌晨写书备课的日子,还是心潮澎湃的。

以上,就是我想介绍的“一本书,一堂课”。

说(chui)了(niu)这么多,回到今天的主题,应很多同学的好奇和后台留言,我来和你们聊一聊这本书和那堂课背后的一些故事,一起来揭秘一下,它们分别是如何完成的,以及我又经历了什么。

搬好小板凳,请前排就坐!

一、对技术的好奇

时间回到2008年,十年前,当我还在大学时,对计算机就抱有浓厚的兴趣。对一切计算机课程那是相当的积极,到机房上课的环节更是热爱中的热爱。

一学期的课,我通常半个月就自己学完了,再去上课就会觉得进度太慢,再去上机就觉得过于简单。到机房上过课的同学都知道,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那就是一堂游戏课和电影课。

于是,我开始寻找新的途径,买更多的技术书籍看,自己鼓捣小项目来开发,久而久之,发现知识系统性不够。于是便参加了一个当时还叫IT技能的培训班,和比自己大几届甚至是已经工作的人一起学习Java企业级开发技术。

10个月的时间,全面系统性的把基于Java的企业级开发框架完整的学习了一遍,并且完成了3个项目。还记得,一个是手机进销存管理系统,一个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一个是我们小组自己设计并开发的一个视频网站。

就这样,大二还没结束,我基本把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全部学完,并且具备了开发企业级系统的能力。之后的两年里,除了上课签个到之外,我基本都是在研究其他技术或者做项目。

二、当新事物来临,并成为趋势

2010年底,当时班里一个同学新买了一台HTC的手机,第一次知道了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那位同学知道我在鼓捣各种项目,告诉我说现在我用的技术也可以用来开发Android手机上的软件。

好奇心驱使到当时的Android官网下了一个开发包并集成到了Eclipse上,写了一个小程序运行在当时启动一下要几分钟的模拟器上。这一下,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新时代要来了。

于是,我放下了所有Web开发技术的研究和项目,全力转向移动端开发,开始自学Android,没有真机就用电脑模拟器,虽然运行一次的时间可以够起身做做拉伸,但也是乐此不疲。

半年时间,Android开发的基础控件使用和系统规则已经了解差不多了,然后自己写了一个小软件,能快速读取系统通讯录的联系人信息,并且能支持按拼音首字母查找,而且能给联系人添加备注信息。

这些功能在现在看起来似乎都是家常便饭的标配,可在当时,连APP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是啥而且应用市场还不健全的蛮荒时代,这些功能就属于非常高级了。

以此开始,开始没日没夜的研究Android的系统框架和开源代码,也陆续做了一些小软件,可以说,当时我成了国内第一批Android开发者。

之后花了几个月时间准备考研,稍微停顿了一段时间,读研后,所选专业也是软件工程,并且进入了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移动云计算实验室学习。主攻移动平台开发。

进入实验室后我最开心的是有各种真机可以玩了,要知道,把自己开发的软件运行在真机上的那种体验,真是非常奇妙的。对于现在的程序员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了。

三、乘势而上,完成沉淀

从2011年年底开始,我又开始自学iOS开发,实验室好不容易引进了一台iPhone 4真机,我也是捧着连续在电脑前摆弄了两三天,开始把做的各种小程序运行到真机上。

2012年,移动互联网开始在国内开始普及,称得上元年。移动开发也就此开始火爆,各大公司开始做移动互联网转型。阿里在后几年更是喊出了“All in 无线”的口号,微信在那一年也正式开始实现增长,小米刚成立一年,启动了全民智能手机换机潮。

也是在2012年,我开始写博客,把过去两年自己的一些技术学习笔记和思考记录成文,在CSDN上发布。前后发布原创技术文章一百多篇,累计访问量两百多万。

写博客的驱使因素就是觉得该把自己学到的和经历的都记下来,当时是把博客当日记本用,目的是为了沉淀,沉淀知识、沉淀价值。没想到发布几篇后,就有大量的人阅读,而且还会有反馈和互动。

不久后,微信公众号发布,我也开了自己的公众号,叫做“Android及iOS开发汇总”,现已改名“唐韧”,可以在我的公众号看到改名记录。

就这样,一写到现在就没有停过,虽然内容从技术转变到了产品,但写作这件事,也是从那时候埋下了种子。

在专注Android和iOS开发几年后,也兼职给不少公司做过项目,积累了一些经验,并且把这些实战而来的经验全部转化为文字发布在了互联网。

四、转型、新判断和新选择

时间到了2014年,我参与到一个创业项目中,从0开始做公司、组团队、搭架构、独立设计、自己开发、自己测试,一个全新的旅程。也是在这一年,我放下了熟悉的技术,成为了一名产品经理。

当时维护了4个QQ群近两千人,全部都是移动开发者,很多同学都问我放下这么擅长而且有前景的技术不做,去做什么产品。

说实话当时也犹豫过,不过时间到今天,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

作为一个程序员,对技术好奇、有产品理想、有创新激情,是为修养。不知道我是不是,但我认为这是作为当时的我认为的“一个程序员的自我修养”。

转型,意味着面临新的判断和选择,选择前一定基于判断。而我的判断依据很是这样的:首先,兴趣使然,然后,智能时代一定会来临,只是时间问题,而且一定比预想的要快。智能手机会成为生活标配,而人们的生活有可能会被重新设计一遍,衣食住行的方式一定会被重新设计。

基于这个判断,我更想作为一个设计者,而不是一个实施者,而产品经理,扮演着设计者的角色,所以,我放下了技术,转型成为一名产品经理。

2014年,我加入移动医疗创业,目的也是承袭上面的判断,重新设计人们对医疗的体验。当然,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谁都懂。可惜没有成为理想中的设计者,创业,一定是是一段最美好的经历。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理解。

选择,就是一种判断。对技术的选择,我在2010年从Web技术迁移到移动技术。对于事业的选择,我在2014年放弃大公司Offer选择了创业公司。对于职业的选择,我在2014年由工程师转型为产品经理。接下来,我还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这上述的判断和选择逻辑中,始终有一条主线,就是技术驱动。

技术驱动了产品形态的变更,技术驱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技术发展给了创新创业机会,下一代技术,已经来临。

五、“价值增量”才是核心竞争力

放下熟悉而且有先发优势的技术,转型做产品。在当时看不是一个好选择,但我始终相信,最难的事情一定不是当下经历的,未来价值一定取决于当下的抉择及判断。

我一直坚信一个理念,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当下价值”,而要看未来的“价值增量”。

什么是当下价值,例如2014年的移动开发技术,对当时的我来说就是当下价值。随着技术的发展,当时作为新技术的移动开发也会面临逐渐更新换代,事实证明,从这两年来看,以H5技术和微信小程序为代表的新形态出现,移动开发已经开始遇到价值瓶颈。

什么是价值增量,简单说,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的“渔”。例如技术领域的架构师,他们可以不用写代码,但他们拥有体系化的技术思维和架构能力。建筑领域的设计师,他们不用搬砖,却可以不断设计出举世瞩目的建筑。又例如,写作能力,作为知识生产者,能产出思维和观点,引发思考和讨论。人类社会进步,大多时候都是基于“价值增量”的体现。

在一个公司待久了,熟悉公司的运转机制以及各部门的人,这只能叫当下价值。换一个公司,这部分价值就很难体现了。持续创造新的技术价值、用户价值、商业价值,才是价值增量。

经常看到有讨论,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有说发掘用户需求的能力,有说设计优秀用户体验的能力,也有说商业化的能力。在我看来,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是做出“价值增量”的能力。

有一句话被说烂了,产品经理的定位就是让正确的事情相继发生。如果我重新定义一下这句话,可能是这样:“产品经理的定位就是让事情持续产生价值增量”。

举几个例子,微信让人们的社交效率极大提高,不管是在速度、资费价格、功能体验,相较于传统的短信和电话解决方案。有了它独特的价值增量,这种价值增量往往具备“不可逆”的特点。

又如,滴滴让人们的出行效率极大提高,不管是在叫车时间和地点、成单速度、乘坐体验上,相较于传统路边打车解决方案,有了价值增量,且也是不可逆的。

再如,京东让人们的购物效率极大提高,不管是在商品多样性、购物场景、配送效率,相较于传统的百货商场解决方案,价值增量明显,且不可逆。

这些新的商业模式,以技术发展为第一驱动力,产品设计为决定因素,产品经理促使这个链条上正确的事情持续产生价值增量。

无论微信的连接人和服务,还是滴滴的无人驾驶,以及京东的智能无界零售,这些都是以技术为第一驱动力,以产品设计为决定因素,在很多优秀产品经理们的不懈努力下,让正确的事情在持续产生价值增量。

往小了说,一个产品逻辑的改造,成倍提高用户操作效率,产品交互和视觉体验的改进,这些都是价值增量。

六、未来已来

从技术,到产品。我的核心主逻辑没有变化,从Web技术转型到移动技术,实现了价值增量。从技术转型到产品,实现了价值增量。从写第一篇博客,到完成几十万字的第一本书,实现了价值增量,从不会讲话,到完成了第一个公开课录制。

以上,就是这本书和那堂课的背后底层逻辑。

我始终相信技术是第一驱动力,产品经理是决定因素,而这两者需要有机结合。

此时此刻,未来已来。

最后

这本书和那堂课适合谁?首先,一定不适合老司机们,老司机们求放过。对于产品小白和技术小白,推荐你们体验体验。后续,也会考虑在书中和课程中新增一些高阶技术内容,以飨读者。

现在,这门课程正在参加“起点学院6.6产品经理节”活动,报名课程有限时6.6折优惠。

另外,分享推荐课程给好友,每有一位好友成功报名,也会获得由起点学院提供的29.9元奖励金。分享越多,奖励越多。如果你觉得课程内容还不错的话,欢迎推荐小伙伴一起来学习。

#专栏作家#

唐韧(Ryan),《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作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唐韧,国内早期移动开发者,转型产品经理,目前在创业公司负责产品工作。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