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女散花绝技(创造天女散花世界纪录)(1)

今天,印度搞了个“创纪录的惊人壮举”,听着就很牛掰的样子。↓

《印度斯坦时报》是这么报道的:印度当地时间15日9时28分(北京时间2月15日11时58分),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在该国南部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成功发射一箭104星。

天女散花绝技(创造天女散花世界纪录)(2)

天女散花绝技(创造天女散花世界纪录)(3)

这是迄今人类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一次。

此前的纪录保持者是俄罗斯,2014年6月“一箭37星”。中国和印度在2015年与2016年分别都发过“一箭20星”。

天女散花绝技(创造天女散花世界纪录)(4)

哪儿来的这一窝卫星?

据报道,这些卫星中有3颗来自印度,其余的来自美国等6个国家。

在101颗外国卫星中,哈萨克斯坦、以色列、荷兰、瑞士、阿联酋各有一颗,其余的96颗都是美国人委托的,其中又有88颗卫星由加州地球图像公司“Planet”一家承包。

天女散花绝技(创造天女散花世界纪录)(5)

↑101颗微小卫星被装配在这25个“箱子”里

天女散花绝技(创造天女散花世界纪录)(6)

↑来自美国同一家公司的88颗微小卫星

这88颗昵称为“鸽子”的小卫星属微小卫星中的“立方星”,每颗仅重5公斤。它们将被送往500公里高的太阳同步轨道。Planet公司计划发射100颗这样的卫星组成地球遥感卫星星座。CNN说,近年来美国的私人公司发现,委托印度发射卫星原来如此便宜。——《印度斯坦时报》

“我们希望依靠一箭多星来填补一半以上的发射费用。计划发射的3颗印度卫星中有一颗重730公斤,另两颗重19公斤,还留有近600公斤发射载荷,所以我们决定加载101颗小卫星。”——印度“第一视点”网站援引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主席库马尔的话

一箭多星有什么技术难点?印度航天赶超中国了吗?

天女散花绝技(创造天女散花世界纪录)(7)

我们梳理一下近年来一箭多星的发射记录。

首先是美俄。

2013年11月19日,美国宇航局发射过一箭29星。

2013年11月21日,美国一箭29星仅仅两天后,俄罗斯实现一箭32星(其中的一颗意大利卫星采用子母模式,在入轨一个月后,将释放出其携带的多颗子卫星,从而使发射载荷总数达到32个)。

2014年6月20日,俄罗斯创造一箭37星的记录。33颗卫星以精确的30秒时间间隔在轨相继部署,避免了碰撞,另有1个装载了4颗卫星的母体航天器也被部署,并在随后不久释放了4颗卫星。

然后是亚洲的中印。

2007年,印度完成一箭4星,创亚洲记录。

2008年4月,印度一箭10星,再创亚洲纪录。

2009年9月,印度一箭7星。

2013年2月25日,印度航天部门利用一枚PSLV-C20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再次一箭7星。

2013年4月26日,中国长征二号丁火箭将“高分一号”对地观测卫星和其他3颗卫星分别送入不同轨道,实现一箭4星。

2015年9月20日,中国用长征六号火箭实现一箭20星,创造了国内单次发射卫星数量之最,当时也夺得亚洲记录。

2016年6月22日,印度利用PSLV-C34极地卫星运载火箭火箭将20颗卫星送入太空,追平不到一年前中国创造的亚洲记录。

一箭多星技术难在哪?

目前,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和组织并不多,仅有美俄欧中印,还有一个日本,据说也掌握。印度此次发射如果完全成功,标志着印度继成功完成火星轨道探测器发射任务后进一步增强了太空技能。

此次一箭104星(最大的730公斤,最小的5公斤)的挑战在于,不到600秒内,101颗外国卫星将以每小时2.7万公里的迅猛速度被送入天空——相当于客机平均速度的40倍,按顺序依次发射,使它们不相互干扰并进入各自单独的轨道,正如印度专家所言,在近乎零重力的情况下,这么多卫星避免互相争抢和推推搡搡,并不容易。

“一箭多星”可以充分利用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余量,经济便捷地将卫星送入地球轨道,为卫星发射服务提供多种选择模式,对微小卫星的发展而言尤其重要。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多颗卫星,按入轨模式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把一批卫星送入基本相同的轨道,当火箭抵达预定轨道后,所有的卫星就像天女散花一样被释放出去,我们可形象地称之为“天女散花”;

另一类则是把多颗卫星分别送入不同参数的轨道,通常需要专门的分配器,印度此次一箭104星应该就采用这种模式。

《印度斯坦时报》报道,装有101颗小卫星、总共重达664公斤的装置舱,以类似于标准校车的方式在太空中被释放——按照每个孩子(每颗卫星)各自的车站(轨道),依次将他(它)们放下车(火箭)。“不过在近乎零重力的情况下避免互相争抢和推推搡搡,并不容易。”

两种入轨模式都需要火箭多星发射装置的规格化、集成化,便于星与箭的便捷结合。

以2015年9月20日中国长征六号一箭20星为例,采用的就是“天女散花”方式。该火箭副总设计师周遇仁透露,光是要在有限的整流罩空间内安置下20颗小卫星就相当不容易,这些卫星被分成3层,像金字塔般分别排列,最底层安放5颗主星,其中2颗主星各自抱着2颗子星;中间层有4颗主星,其中1颗主星的怀中抱着5颗子星,最上面一层则是1颗主星抱着1颗子星。

天女散花绝技(创造天女散花世界纪录)(8)

长征六号火箭升空瞬间

对于“天女散花”这种释放方式,还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是防止大量卫星释放时的碰撞问题。中国长征六号一箭20星采用的新火箭,创造性地采用支承舱 多星分配器的布局方式,确保卫星分离速度、方向各不相同,保证分离的安全性。10颗主星按照一、二、三层依次释放,第三层的5颗主星分2次释放,另外10颗子星择机释放。此外,火箭末级还可以高精度调姿和实现正推轨道控制。

一箭104星,印度从此比中国牛?

随着小卫星技术以及“一箭多星”发射的不断提高,人类进入太空的门槛越来越低,一些小国、企业,甚至学校都可以发射小卫星。印度此次火箭搭载的大多是很小的卫星,功能不强、寿命不长,主要用于对地观测和科技试验等,所以,说印度此次发射是对“制造太空垃圾做出重大贡献”,也不为过。

因此,印度此次一箭104星,确实创造了世界纪录,但这只是一箭多星技术的量变过程,并不是实现人类卫星发射技术的质变突破,并不值得过分拔高。

中国航天从发展伊始就稳扎稳打,并不过于追求所谓“世界第一、人类记录”等华丽的展示,近些年,中国航天发射亮点频出,尤其是大推力运载火箭的进程有目共睹,我们对中国航天信心十足。而印度专家自己也承认,“对于重型运载火箭,我们仍缺乏像样的设备。”

印度航天的价格成本优势有多大?

近年来各国纷纷加入“一箭多星”竞争中,目的并非完全是为炫耀火箭技术,更多是争夺市场这块“大蛋糕”

目前,卫星研制小型化、模块化、集成化是国际卫星研制的基本趋势之一。有航天专家表示,鉴于卫星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私人公司、大学等机构也有意参与卫星研制,其中技术门槛低的微小卫星备受青睐。与大卫星相比,单颗小卫星的功能相对较低,但用多颗小卫星组合起来合作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性价比可能更高。

航天发射除了能够提升民族精神层面的信心和雄心,提升国家战略地位之外,还可以转化为“切实的经济利益”,争抢丰厚商业利润。

数据表明,迄今印度已为21个国家发射了79颗卫星,包括来自大公司谷歌和空客的卫星,这为印度带来至少1.57亿美元的收入。美国CNN提及,近年来美国的私人公司发现,委托印度发射航天器确实便宜。比如,印度首颗火星探测器发射耗资7400万美元,比好莱坞太空科幻大片《地心引力》的制作费还要低1亿美元。

印度航天发射的“低成本”部分原因固然在于拥有工程师等人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更有来自印度政府层面的大力支持,无论是预算资金支持,还是各项经济便利。

(文/综合 环球网军事 霹雳弓 鸣谢:环球战略与评估中心)

环环也就此事发表了社评,内容如下:

社评丨一箭104星,印度也在往前赶路

搭载104颗卫星的印度极轨卫星运载火箭15日发射升空,最初的消息说,发射过程正常平稳。此前一箭多星的最高纪录是俄罗斯创造的,它的一枚火箭2014年一次发射了37颗卫星,印度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这大概是印度在空间技术领域创造的第一项广受关注的世界纪录。尽管接下来还有对那些卫星的释放是否准确等考验,但印度人已经有理由为这个纪录而感到骄傲。

不过,一箭多星的卫星搭载数量不是空间技术竞争的主要方向,这一单项成就的意义应当说是有限的。关于这一点,印度科学家们会比被媒体报道搞得欢欣鼓舞的普通民众更加清楚。

印度能在较少投入的情况下取得目前的空间技术成就,殊为不易,它在这方面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印度不仅实现了绕月飞行,而且曾将探测器送入火星轨道,它的后一项成就走在了所有亚洲国家的前面。

然而毕竟投入的规模是决定一个国家空间技术面貌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发布的数据,各国2013年的航天预算为:美国393亿美元,中国61亿美元,俄罗斯53亿美元,日本36亿美元,印度12亿美元。印度GDP约为中国的1/5至1/4,它的投入额为中国的1/5,也就是说,印度对空间技术的实际投入力度与中国差不多。

还有一个数字,印度的国防预算大约为中国的1/3,说明它的国防占GDP比例高于中国。

新德里迄今为止的航天计划主要基于三种考虑,一是它有大国抱负,觉得就应该不光盯着眼前利益,还应着眼未来,所以航天总是要搞的。二是空间技术与军事联系紧密,这一块空不得。三是它有与中国竞争的压力,不能落后中国太远,给完全“比下去”。

所以印度的空间技术更偏重能够“展示国家形象”的成就,比如探测月球和火星,先去了再说。有报道说印度还计划探测金星,这些都是很适合媒体炒作的项目。由于后续研究不太跟得上,上述有点“超前”的单项成就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都将是“孤零零的”。

印度的空间技术总体上仍比较落后,不仅没法跟美国比,而且落后中国一大截。它们仍然支离破碎,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体系。比如它的火箭推力就还不够,支撑不了大规模的太空探索。它2016年的航天发射总次数为7次,中国同年是22次。

印度还没有宇航员进入太空,而且那个时刻看上去还很遥远。它的空间站计划也尚未启动。它把探测器送上月球和火星轨道都是对现有航天能力的极限使用,虽然也有印度人在谈“登月”,但印度火箭的推力不足和载人航天空白都支持不了那种谈论。

印度的最大软肋还是经济规模小,国家的基础薄弱。人们常说存在“两个印度”,一个是“精英印度”,一个是“贫民印度”。印度是等级社会,它既有全球一流的精英,又有这个世界上数量规模最大的穷人。贫富差距如此之大的国家能够做到“稳定”,大量穷人听天由命,也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外界能从对印度的观察中了解很多道理。一方面,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不可克服。另一方面,事在人为也是真实的。印度也在走一条属于它自己的道路,而且作为一个后发大国,应当说它做得不错。它有雄心和抱负,同时也挺现实的。它喜欢攀比,但更倾向于比出自己的进步和信心,而不是比得让自己垂头丧气。印度的政治和社会哲学都很值得玩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