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说明文解题技巧)(1)

记叙文答题套路

一、基础知识部分

(一)修饰手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记不可生搬硬套)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 拟人:生动地写现了……

(3) 排比:增强了……的语气语势,表现了……

(4) 反问:增强了……的语气,强调了……

(5) 夸张: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6) 设问:设问:强调了……,引起思考。

(二)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

1.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是展示他性格特征的镜子,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的语言“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所以,写人一定要重视语言描写,选择他有代表性的语句,来刻画他的内心世界,表现他的个性和思想。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作文中的人物的真实语言尤为重要,千万不可凭想象“张言李腔”。

2、 动作描写:

除语言外,人的行为也是受人的思想感情支配的。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描写人物的行为,就必须细心观察人物的动作,精心选择最准确、最恰当的词。一个行为动作的描写,就可能使人物有个性。《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当“我”赖床不起时,爸爸站到床前,瞪着“我”,一个“瞪”字,就写尽了爸爸的严厉,接下来故事可想而知。

3、心理描写

用真情真言写人,首要的就是“真”。要把人写真,就要对所写的人物进行观察分析。如何观察分析?除了对描写对象进行语言、行为和外貌的判断外,有时还要对他的内心活动进行一番推敲。这样,就可以表里如一地刻画出人物的品格。

我们读过的文章中,经常见到这样一类话:“我想……”“他在心里盘算着……”“老师的话又在我耳边想起”“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这些都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有了心理描写,人物就鲜活起来,文章就生动起来。

4、肖像描写

外貌描写又叫肖像描写,指对人物体态、容貌、衣着、神情的描写。只有抓住人物特点,写好外貌,才能把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一般应抓住: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着重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抓住特点进行描写,能从动态中表现人物特点;注意描写顺序。

环境描写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为下文……做铺垫

(三)记叙文顺序

顺叙: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作用: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就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另一件事,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四)关联词语

关联词语连接着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由于分句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所以要恰当选用各种不同关系的关联词语去连接。由关联词语连接的句子叫做关联句或复句。根据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关联句分为八种类型:

1、并列句。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如:“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又……又……既……又……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不是……而是……等。

2、承接句。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如:“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做。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接着…………就…………于是…………又…………便……等。

3、递进句。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如:“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但(不仅)……而且……不但……还…………更(还)…………甚至……等。

4、选择句。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表示从中选出一种,如:“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宁可(宁愿)……也不……与其……不如……等。

5、转折句。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如:“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却……等。

6、因果句。分句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如:“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由于)……所以…………因而(因此)……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等。

7、假设句。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如:“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就……即使……也……等。

8、条件句。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如:“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也(都)……只有……才……凡是……都……除非……才……等。

(五)句式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语言使用单位。句子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口头表达上有一个较长的停顿,在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来表示。句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按照句子的语气,可以分为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

1 陈述句 述说一件事情,末尾的语调是平的,句末用句号,在意义上是告诉别人一件事情。

1)肯定陈述:我有三本书。/ 他是共青团员。

2)强调陈述:你这样回答是很好的。

3)否定陈述:你的说法不对。/ 他不是新井中学的学生。/ 他终于没来。

2 疑问句 提出一个问题,末尾的语气是上扬的,句末加问号,在意义上是询问别人一件事情。

1)特指问:用“谁、什么、怎么、哪”等代词表示疑问,要求针对这些疑问代词来回答,句尾可以用“呢”。

如:你上体育课了吗?/你是几点到学校的呢?

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一种疑问句不是有疑而问,而是用提问的方式来加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这种疑问句称为反问句。反问句一般都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如:难道你不觉得语文课很有趣吗?

3 祈使句 表示要求或禁止的语气,句末的语调是下降的,可以带表示祈使的语气词,句末用句号或感叹号,在意义上表示要求别人一件事。如:请把书递给我。/ 快走吧。/ 禁止吸烟!

4 感叹句 表示自己的某种强烈的感情,末尾的语调是下降的,可以带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句末用感叹号。

(六) 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一般来说,我们要能够熟练地运用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11种标点符号,其中,引号、破折号、省略号、冒号这四种标点符号的作用特别要注意。

引号

表示引用的部分

表示特定的称谓

表示特殊含义或重点强调

表示反语或否定,起到讽刺作用

破折号

表示解释说明

❷声音延长

标志说话的中断或停顿

省略号

1、表示引文中的省略

2、表示列举的省略

3、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4、表示余意未尽,用以引发思考

5、表示说话或声音断断续续

6、表示沉默不语或代替没有听见、不便明说的话

冒号

1、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引出下文

2、用于总括性话语之前,总结上文

3、用于需要解说的话语之后,表示下文是解释说明

(七)作用题

句段作用(内容+结构)这里只给出结构上的作用

结构上要根据句子(段落)所处的位置来答题

文首:开篇点题(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照应文章标题;渲染气氛;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总承上文,总起下文),过渡作用;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文末:总结全文;点题或点明中心;引人深思;深化主题,升华主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八)标题理解

标题含义

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标题的作用

(1)作为全文的线索; (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 (3)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4)反映作者情感; (5)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6)一语双关

(九)概括题

❶明确答题要求。明确题目要求是概括什么,比如要求概括人物心理变化,那么注意你填的词是否表示心理变化。

❷注意答题区间。比如题目中出现了“惭愧”,那么首先确定它是在文中的哪些段落出现的,根据题目中的空格,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概括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❸抓住关键词语。有些题目含有隐性的条件。比如 “文章以‘两角钱’为线索,请你梳理故事情节”,回答这种题目的时候要注意每一个故事情节中都要出现“两角钱”。

❹注意表格的隐含信息。注意结合表格已给的内容,分成横向和纵向考虑,看已知的内容是否有从文中直接可以提取的,如果有,那么这一列的信息基本都可以从原文找答案

❺照样子进行仿写。比如,一共三点,有一点题目中已有,只要考生答两点,考生可以揣摩、仿照题目中的一点的答法,去完成试题。

(十)理解题

1、了解词语的“词典意义”

词语的意义分为“词典意义”和“语境意义”两类。所谓“词典意义”就是词语固有的、基本的、一般情况下通常有的意义。这些词基本都收录在工具书中。要了解词语的词典意义,平时必须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查得多了,读得多了,自然会了解词语的词典含义。只有了解了词语的词典意义,才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具体意义。

2、把握词语的“语境意义”

所谓“语境意义”是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义项或特殊含义。词语理解的关键在于把握词语的语境意义(即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这需要结合全文的理解,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与分析。中考的重点在考查学生把握词语的语境意义的能力。

说明文答题套路

文体知识 (一)

说明对象:事物、事理。

事物惯用词语表示,事理惯用句子表示。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1.划分层次,概括段意

答题思路

先审题,判断提问所针对的内容是整篇文章还是段落。

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概括

答题思路

说明对象,看标题及开头段,弄清说明的是一个事物还是一个事理。

说明对象的特征:在中心句和下定义的句子中寻找。

文体知识(二)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划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段落所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格式

举例子:举了……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

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

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地说明了……

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划线句说明的内容:⑴前后就近原则,⑵段落中心句,⑶句子本身(常见于列数字和列图表,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段落说明的内容:一般为该段的中心句(有可能出现在上下段中)

文体知识(三)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生物生长、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制作、历史沿革等。

空间顺序是按照事物的结构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建筑物、风景名胜等。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物间或同一事物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的,多用于说明事物的因果、性质等。

逻辑顺序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1.说明顺序的判断及其作用

答题思路

文章的说明顺序既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则为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的作用:⑴概括说明内容,⑵指出具体的说明顺序,⑶条理清晰﹨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段落能否颠倒

答题思路

⑴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⑵与总领句或者总结句中词语的呼应关系

文体知识(四)

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性,在准确性的基础上又可分为平实和生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1.加点词的作用﹨能否删去、替换

答题模式

⑴不可以删/不可以换

⑵解释词语的意思

⑶说明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⑷删去后句子的意思,不符合原意或者与事实不符

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要求从文中选出词语说明语言特征

答题思路

⑴找出修饰性、限定性的词语。比如“左右”,“有可能”,“大多数”。

⑵分析该词语的意思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