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1)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陈晓旭是柔弱娇小的,她的美在温馨幽静的气韵中。

说来也奇怪,北方的粗风硬水,也能调理出这般清秀的女孩。

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她短暂的生命曾经划过天空……

01

妈妈为什么给她取名叫陈竾(chi)芬、陈晓旭?

1965年,陈晓旭出生于辽宁鞍山。

初次见她的人都说她长得像苏杭姑娘,也许先天里她具有江南女子温婉的气质。

在谈到自己的名字时,陈晓旭曾讲过一个“小秘密”:妈妈生她之前做过一个梦,梦见一位陌生的白胡子老头对她说,若生个女孩,就取名叫竾芬。醒来后,妈妈不解其意,后来查阅《辞海》,才知道这个“竾”字念chi,代表生长在南方的一种香草。后来有人问她,为什么没有叫“竾芬”,而是取名叫“陈晓旭”?陈晓旭笑着说:妈妈说我呱呱落地之时,正是拂晓4点钟,便叫了我“晓旭”,这名字不是很灿烂吗?少年时的陈晓旭很喜欢读书,她尤其喜欢易理、老子、庄子一类的书,后来她查阅这方面的书籍,“晓旭”2字的比划含义是:“万朵红云连旧府,一轮明月照前川。”对于气质单纯的陈晓旭来说,她对妈妈取得名字很满意。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2)

02

人生充满偶然性,当机遇来临时,你要紧紧抓住它

那时候,喜欢“易理”的陈晓旭相信命定的偶然性。尤其是她出演了电视剧《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后,就更坚定了这种想法:“我不认为全国只有我一个人能演,也不认为林黛玉只有我才能演好。这不过是命定的偶然,是机遇。”因此,当机遇来临时,一定要抓住它,不可放过。人生难得有几次机遇!但陈晓旭又认为:机遇没法刻意强求,当机遇没有到来时,你只能等待。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3)

陈晓旭很机敏地抓住了这次机遇。

1983年,央视决定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消息在媒体发布后,很快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那时候陈晓旭还是鞍山话剧团的一位演员,默默无闻。

一个初夏的傍晚,陈晓旭正捧着一本小说在看,他男朋友毕彦君从外面走进来,高兴地对她说:“我给你带来了好消息。”

“与我无关的不听。”

毕彦君把一本《大众电影》放在陈晓旭眼前,说:“看看吧,这与你有关。”

就见杂志上写着: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筹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戴敦邦谈怎样挑选宝、黛、钗、凤。

看完这则启事后,陈晓旭放下杂志,两眼呆呆地看着夕阳陷入沉思。

“别发呆了,写自荐信吧!”

“写信?写给谁?”

“写给导演王扶林,告诉他你就是林黛玉的最佳候选人。”

“我才不干那种傻事呢,中国人这样多,没有人会对鞍山话剧团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丫头感兴趣。写这种信,纯属自作多情。”

毕彦君火了:“你干嘛这样胆怯?你的外形、气质,都接近角色的要求,你喜爱《红楼梦》,理解林黛玉,凭这些,你就不敢去拼一次?”

陈晓旭也火了:“你怎么知道我不敢?”

激将法成功了。

陈晓旭写好信,毕彦君又把她的剧照和照片装进去,装满了一个大信袋。

后来陈晓旭才知道,导演从几千封自荐信中选中了她和40多位姐妹。

陈晓旭是幸运的。

不久后她收到王扶林回信,让她到北京去面试。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4)

那是一个雨天,雨下得很大,陈晓旭打着一把绿色的伞,高高挽着裤腿。那时候她还扎着一条粗辫子,看起来像一个土丫头。但她还是非常高兴。

面试地点在华侨大厦。她找到王扶林所在的房间,鼓足勇气开始敲门。迎接她的正是王扶林。

陈晓旭第一次出现在王扶林面前可谓狼狈,她浑身湿淋淋的,收拢的雨伞还在不停地往下滴着雨水。

王扶林让她坐在一条长板凳上。

那一年陈晓旭18岁,体重只有83斤,她显得瘦小、苍白。

王扶林开始和她谈起林黛玉,还和她谈了妙玉和平儿。

对于《红楼梦》里的人物,陈晓旭早已烂熟在心。

最后王扶林说:“像你这个年龄,读过《红楼梦》原著的不多,你不但熟读,还能对人物谈出看法,不容易了,以后,试戏看看,能否在《红楼梦》剧组里演个角色。”

对于陈晓旭能否入选,王扶林也没有当场拍板,而是给她留了一个希望。因此临分手时,王扶林送她到电梯上,说道:“你先把车票保存好,以后说不定能够报销。”

这对初出茅庐的陈晓旭来说不亚于开了一扇窗,因为只有选定的演员,剧组才会给报销车票,王扶林要她保存好车票,就意味着她有可能,有希望……

当陈晓旭重新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时,雨已经停了,天空是那么清澄,那么蓝。她高兴极了,想对着每一个人微笑,生活是多么美啊,她正面临一个难得的机遇!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5)

终于,她入选了!

1984年,年仅19岁的陈晓旭进入《红楼梦》剧组。

三个多月的紧张学习过后,开始自选角色片段。

这又是一道关口。

试演角色片段过后,陈晓旭和众多演员们都坐在会议室里,忐忑不安地听候结果。导演王扶林掏出老花镜,抖了抖令人揪心的稿纸,念道:“林黛玉由张蕾、张静林、陈晓旭、王晓洁试演。”

在众多林黛玉扮演者中,陈晓旭的名次虽然跃居第三名,但还是吉凶未卜。她激励自己:要有勇气争第一。于是她一头扎进林黛玉的角色中,没有人与她配戏,没关系,圆明园的花草树木和石头废墟,都成了她配戏的角色,她每天对着它们又说又笑,又哭又啼;向它们请安、跪拜,行各种各样的礼节,去体味封建社会贵族大家庭的繁文缛节,品尝其中的酸甜苦辣。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6)

有一天,导演王扶林经过废墟,看到陈晓旭说:“除了林黛玉,你还想演什么?”

“我只想演林黛玉。”

王扶林摇了摇头说:“这样一部伟大著作中的主要人物,没有一定的阅历和表演经历是很难胜任的。说实话,我对你不放心啊!”说完,王扶林走开了。

陈晓旭的心也悬了起来。

竞争还在继续。

试演不断进行。

当黛玉的片段“潇湘妃子雅谑补余香”一场戏试过后,陈晓旭再次和众姐妹们走进会议室,忐忑不安地静候最终结果。

四十多双眼睛注视着王扶林。

王扶林掏出花镜慢慢戴上:“我来宣布角色的名单,金陵十二钗第一名——林黛玉——陈晓旭扮演。”

当陈晓旭听到这个结果时,不由惊呆了。

在那一刻她想起马克·吐温的话:“人的思维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业绩来。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7)

但是,陈晓旭又有些高兴不起来。

在她看来:扮演林黛玉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角色,反倒给她造成很大压力。尤其是在《红楼梦》剧组进行学习后,她对林黛玉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位红学家说,林黛玉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立体化的“熟悉的陌生人”。她是一个由强大的艺术天才典型化了的性格,在她的性格中,有人物所从属的阶层印记,又反映着历史风貌,渗透着民族的心理气质。通过林黛玉这个人物,我们更应该懂得国家的过去、今天和未来,为什么林黛玉在那个历史时空最终成了一个悲剧人物?这是需要我们深刻思考的。在听了红学家的讲解后,陈晓旭认为要把林黛玉这个“熟悉的陌生人”演好,实在是比“鲤鱼跳龙门”还难。沉重的压力让她偷偷流眼泪。

陈晓旭认为自己有两方面的不足。

第一,她觉得自己思想水平低。那时候王扶林多次对她说:要深刻认识林黛玉,理解林黛玉,只读几遍原著,啃几回剧本是根本不行的。必须要掌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那时候陈晓旭对这方面的认识很差,她虽然读过哲学方面的书籍,但脑子里更多的是“易理”、老子、庄子一类的东西,甚至有时候,她还相信“命运”,喜欢撞“大运”,认为凡事不可强求。这种认识,是没法从历史和时代的角度去再现林黛玉形象的。

第二,那时候她的表演艺术水平几乎是零。最早时,陈晓旭在一个杂技团担任报幕员,后来到了鞍山话剧团,也没怎么上台表演过,偶尔演点戏也都是小角色,蹦蹦跳跳,嘻嘻哈哈的。

她第一次出演的电视剧是《家风》,演一个叫“刘大妹”的角色。但观众对“刘大妹”几乎没有印象。对于一个经验不丰富的新人来说,担纲林黛玉这个多侧面、多层次、立体化的角色,该是有多么难。更为重要的是,陈晓旭学历不高,没有太多专业的知识储备。虽然她读过一些中外名著,还发表过几首小诗,但是同林妹妹的聪敏、诗情相比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8)

那时候陈晓旭天真烂漫。回到家里还是个孩子,会向爸爸妈妈撒娇,耍小性子。她自称:“我什么人情世故都不懂,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都很肤浅、简单。”可以想象,让一个生活阅历几乎在零点以下的“小不点儿”去演一个200多年前黑暗、复杂历史中的林妹妹,不是太难了吗?

陈晓旭虽然面临这么大压力,但她并不气馁。有一次剧作家曹禺到《红楼梦》剧组讲课,他认为把这部作品搬上荧屏能起到两个作用。第一,使全国人民受到反封建的教育和美学享受。第二,可以进一步把《红楼梦》介绍给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中国有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并驾齐驱的伟大作家和作品,这将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这是全国人民渴望的一件美事。陈晓旭说:作为80年代的青年,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9)

陈晓旭自称文化低,但她却有认识深刻的一面。她相信雪莱的“除了变,一切都不能长久”的诗句。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一种“变”是林黛玉变成别人,肯定有更理想的人选来代替她;另一种是自己加倍努力,战胜困难,变得能够胜任角色。“我要使劲争取这后一种变。

03

陈晓旭演活了林黛玉,“黛玉葬花”曾深深打动着她

与林黛玉一样,陈晓旭性格里既有热情的一面,也有娴静的一面。更多的时候她喜欢安静。

她从小性格孤僻,不喜欢玩闹,不喜欢凑热闹。每当大家伙打打闹闹时,陈晓旭常常躲在一边静静地看书。

有一个中秋夜晚,大家欢笑舞蹈,陈晓旭却默默走开了,她沿着西山八大处的山路,踏着融融月色漫步。后来她在路边的台阶上坐下来,望着星星月亮冥想。她想起了小时候,想起了东北家乡,想起了爸爸妈妈……陈晓旭说:“我的心是可以与星星月亮对话的。星星月亮可以理解我,不需要语言。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10)

陈晓旭从小喜欢读书,她尤其喜爱古典文学。十五岁时她便开始写诗,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她写得多是伤感诗,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陈晓旭却喜欢“自寻烦恼”,自我陶醉。她的第一首诗发表在《青年诗人》杂志上,后来又发表了第二首,第三首……当有人问她,是否也像林黛玉一样当一个女诗人时?陈晓旭笑着说:“演戏只是暂时的,当诗人才是我的梦想。”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11)

诗人气质让她敏感而细腻。别人对她好她会非常感动,别人对她有一点忽视她会非常伤心。

“黛玉葬花”曾经深深打动着她。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12)

那是1985年苏州的初春时节,梅雨连绵,半个多月没有放晴,香雪海的梅花迟迟没有开放。好不容易等来一个大晴天,人们兴奋地盼望着梅花开放,喜讯不断传来:“梅花已经开了三成……”“开了五成……”“开了七成……”“好,布景!”于是导演一声令下,美工组的能工巧匠们开始工作:搭石桥、垒石凳、堆花冢,葬花的布景完成了,于是导演说:“明天开拍!”

“葬花”是重场戏,陈晓旭反复吟诵着《葬花词》,仔细体会着林黛玉重视灵性的那种情感。她一夜没有睡好。凌晨的时候又开始下雨了,窗外传来呼呼的风声和淅淅沥沥的雨声。拂晓时雨停了。但是陈晓旭赶到片场时不仅木然:就见一夜之间梅花红红白白的落了一地,有些花瓣埋在泥土里。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13)

给人无限凄凉的感觉。

正式开拍时她却戴错了耳环,王扶林发脾气了:“怎么搞的?时间都叫你给耽误了!”

陈晓旭有点害怕,心里又苦,春寒料峭的季节,天气又冷,她穿着单薄的衣衫,弱小的身子不由瑟瑟发抖。不知道谁给她披上了一件军大衣,这个无言的举动触动了她,她扛着花锄哭起来……不知道又是谁,轻轻拿掉她身上的大衣,摄像机已经开始工作,她泪痕满面,这场戏拍得情真意切。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14)

陈晓旭演活了林黛玉,她的表演征服了专家和观众。

那时候剧作家曹禺看过样片后说:从梅兰芳开始到现在,看了十几个林黛玉,这个演员是最好的。

04

从《红楼梦》到《家·春·秋》,陈晓旭不断超越自我,让她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陈晓旭成功了。

《红楼梦》开始在央视和香港播出。

亿万观众在荧屏前看到林黛玉从书中走来。

人们认识了林黛玉,也认识了她的扮演者陈晓旭。

与《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一样,她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恬静、文雅,一双美丽的眼睛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显现着一种内向的、古典的、病态的美。而她在剧中扮演的林黛玉,已经升华为一种特殊的精神领域。这种特殊的精神领域,既来自于曹雪芹的妙笔生花,也来自于陈晓旭本身的演绎。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15)

在谈到对塑造林黛玉的成功时,陈晓旭说:

我看过几十部古今中外名著,但最喜欢的人物还是林黛玉。人人心中都有一部《红楼梦》,也有一位如花似玉的林妹妹。有人把林黛玉当做美丽与圣洁的象征,隔着一道纱帐向人们放射出一种超乎尘世的光芒,可望而不可即。但在我心中,林黛玉是个非常真实的少女,她敏感多情,不谙世故,寄人篱下的自卑感让她对周围的人充满戒心,但她孤傲的个性,又让她非常有自尊,她拼尽全力维护着做人的尊严,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我喜爱林黛玉,爱她冰清玉洁的气质,爱她的真与痴、孤独与寂寞。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我自己。

可以说,陈晓旭对于林黛玉理解地很深刻。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16)

那是《红楼梦》开拍之前。

她和欧阳奋强做人物分析。

欧阳奋强忽然问陈晓旭道:“你喜欢林黛玉这个人物吗?”

“喜欢啊,古今中外所有艺术形象中,我最喜欢林黛玉。”

“可是,我来剧组之前,看《红楼梦》时,最不喜欢的就是林黛玉。”

“为什么?”

“因为她小心眼,宝玉真娶了她,神经也受不了。”

陈晓旭忽然火冒三丈:“看来,你只不过是个凡夫俗子罢了,你根本欣赏不了林黛玉那种美丽的气质,你以为贾宝玉就那样可爱吗?到处留情,是个须眉浊物,泛爱主义,好端端一个林妹妹,怎么会爱上那么一个混世魔王?”

欧阳奋强被陈晓旭说懵了,眨着大眼睛道:“好一个伶牙俐齿的林妹妹呀,你真是赢得输不得啊!”

她理解林黛玉,因此不允许别人亵渎林黛玉。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17)

陈晓旭认为,林黛玉呈现出来的柔弱之美,是女性固有的魅力。人间宇宙本来就是天地、乾坤、阴阳、刚柔的组合,女性应该是柔美的;女性应该给人间带来诗意;女性应该给人间带来浪漫。一个男性作家,能从他深爱的女性身上产生美的灵感,写出美好的作品,这就是女性的魅力。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18)

因为塑造“林黛玉”的成功,她开始不断迎来片约,也收到大量观众来信。幸运再次降临到陈晓旭身上,不久后她接受邀请,出演了巴金名著《家·春·秋》中与黛玉命运相似的梅表姐。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19)

一同参加演出的还有薛宝钗的扮演者张莉,她出演了鸣凤一角。与林黛玉相比,梅表姐也是个多愁善感的人,事实证明陈晓旭很好演绎了这个角色。那时候有人问陈晓旭,在林黛玉和梅表姐之间你最喜欢谁?陈晓旭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最喜欢林黛玉,因为她一生都在追求,都在抗争,她‘质本洁来还洁去’;而梅表姐则毫无反抗能力,她只有心灰意冷,历经劫难后凄凉地死去。”很显然,陈晓旭对林黛玉的深刻理解,让她更加钟情于这个角色。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20)

由于出演林黛玉和梅表姐的成功,这却给陈晓旭带来一个困扰:作为“名人”的她,以后的演艺事业该怎样走?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悲剧角色,梅表姐也是个多愁善感的悲剧角色,这在某种程度上让观众对她“定了型”,认为她最适合演这类的悲剧角色。她的外形又是个古典美人,注定以后的戏路不会宽阔。那时候她的朋友们都劝她不要多接戏,因为倘若不加选择的话,就会破坏观众心目中“林黛玉”的形象。还有更加重要的一点,就像她说的那样:“演林黛玉让我出了名,这个起点很高。”因为已经没有角色超过《红楼梦》里的角色。这不仅仅是陈晓旭面临的困境,也是欧阳奋强、张莉等人面临的困境,因为后来的事实已经证明,他(她)们除了在《红楼梦》里的角色让人记住外,后来的角色再也没有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05

商海搏击,陈晓旭有什么“秘诀”,能够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

“林妹妹”下海了。

“林黛玉”闯进广告公司当经理,这可真是新鲜事儿!

在90年代,陈晓旭经商下海可谓是“轰动一时”的话题。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21)

那是改革开放大潮汹涌澎拜的时候,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下海”成为报刊杂志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经常有这样的报道出现:某某人“下海”了,某某人“经商”了……比如刘晓庆经营房地产,黄宗英办了公司,李宁创办运动服装品牌……这样的名字可以罗列很长。那时候“下海”是个普遍现象,就像影视演员涉足广告一样,人们已经逐步接受这些新鲜事物。

但具体到陈晓旭“下海”经商,人们普遍觉得好奇。因为在观众心中,总喜欢把角色与演员画上等号,陈晓旭已经与“林黛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多愁善感的“林妹妹”成了“陈经理”,这个反差实在太大了。

但事实就是如此,陈晓旭当上了广告公司的副总经理!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22)

那是北京亚运村五洲大酒店汇宾楼七层的一个房间,陈晓旭最初进入广告公司的办公室就在这里。

在此之前,陈晓旭也有过一段迷茫时间。那时候与“经商”、“下海”一样,“出国”也成为一股热潮。尤其是在演艺界有点名气的人,总想着出国“镀镀金”。陈晓旭也一样,她去过新加坡、也去过德国,并且在德国住了两个月。但是在德国住了一段时间后,陈晓旭毅然决然地回来了,因为她已经感受到:在国外我们不是主人,是二等三等公民,外国的物质条件也不是我们创造的,总觉得味儿不对!“人还是要实际些为好,何必死要面子活受罪?”她说。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23)

演了林黛玉和梅表姐后,陈晓旭很长时间没有接到合适的剧本。这个时期也不能白白浪费时间,于是在几个朋友们的支持下,陈晓旭进了长城国际影视广告公司。照她的说法:“总得干点事情。”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24)

从名演员到下海经商,陈晓旭这个角色的转换有点大。刚到公司的时候她一切都不熟悉,所有的业务都要从头学习。在90年代,广告还是一种新兴产业,商品经济的大潮让各种产品、商品进入市场,消费者要认识商品,广告是个最佳途径。广告同时也是个有学问的事业,因为这需要你在短短几分钟或几秒钟内,把产品介绍给人们,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不能不深入思考的事情。那时候广告也是一门艺术,内容不同,形式多样,每一个好的广告都应该是艺术品。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25)

陈晓旭的广告公司业务很广泛,除了拍摄商品广告外,还拍摄MTV,与香港公司合作拍摄过歌星的专题片,有蔡国庆、毛阿敏、刘欢、韦唯等人。长城公司也拍摄影视剧,那时候他们有自己的创作人员。

在陈晓旭看来,下海经商与当演员并不矛盾。那时候“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已经是主流,而经商也可以真正深入地了解社会,接触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的人物,生活体验的丰富会很快让人成熟起来,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能激发和开拓人的思维能力,这同样对塑造一个角色有帮助。拍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听导演的,而经商做决定,就需要考验个人的投资眼光。

1992年,是陈晓旭创业的初级阶段。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陈晓旭在业务的开展方面还是比较顺利。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26)

当时湖北某厂生产了一种口服液,想打入北京市场,并走向全国,于是请长城公司做广告。当时这家厂名气不大,口服液也是一种新产品,如何打开销路是个难题。陈晓旭在深入思考之后,做出了一个“名人桥牌赛”的策划,她把一些知名人士请来,还在电视台和报刊上发起了一个颇具声势和规模的宣传,于是仅仅两个月时间,使这个厂家的口服液名声大振,厂里库存积压的产品销售一空,而且还兼并了另一家小工厂。那时候陈晓旭坦言压力很大,但初次尝试就取得成功,她觉得最主要的还是自己胆子比较大一点而已!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27)

第一次广告的成功给了陈晓旭很大信心,很快她又接了某品牌的酒类广告。做广告之前,这家厂子每个月的利税只有600万元,后来运用新技术在电视台做了广告,使这家厂子每个月的利税翻到1500万元。

商海搏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在那时候,也有很多“文化名人”下海经商,做着各种各样事业,但很多人都失败而归。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但陈晓旭生存了下来,而且不断发展壮大。进入公司后,她很快就晋升为这家公司的副总经理,成为广告公司决策人中唯一的女性,那时候她只有26岁,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温柔的女强人。”不久之后,陈晓旭又创立了一个贸易公司,注册资金为200万人民币,员工十几名。主要从事贸易销售,这与长城公司的广告业务不同。陈晓旭一个人管理两家公司,既是副总经理又是董事长。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28)

1993年的时候,陈晓旭管理的公司广告经营额已经达到1.2亿,占据当时中国广告业的第一位!

从林黛玉的扮演者到商海中的“弄潮儿”,角色的转换令人佩服,当有人问她成功的“秘诀”时,陈晓旭谦虚地说成功谈不上,只是开头比较顺利。从“林黛玉”身上,陈晓旭总给人一种柔弱的感觉,但她其实是一个性格刚强,很有主见的女孩,那时候她一个人从鞍山跑到北京参加《红楼梦》林黛玉的竞争就是一个证明。她坦言喜欢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不喜欢墨守成规。在广告和贸易销售领域,她不懂的地方很多,但她专门找了懂行的工程师、销售人员来做这件事,她不从事具体事物的操作,而是主要放在战略管理上。她认为当演员的成功,主要靠天赋、自然条件、气质和机遇;而商业上的成功主要靠智慧、勤奋和各方面的合作。“明星效应”能够帮助她成功,但陈晓旭认为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公司策划的实力。

结语

陈晓旭的生命很短暂,2007年去世时年仅42岁。她19岁出演林黛玉,26岁进入广告公司,在自己的努力下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当《红楼梦》剧组的演员们大多数陷入沉寂时,陈晓旭却实现了转型,迎来了人生中一个华丽转变,在她年轻的生命里,这是两个精彩的篇章。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29)

陈晓旭的成功有机遇和幸运的一面。80年代,电视剧还不多,人们的精神生活还不丰富,因此当《红楼梦》等电视剧一经推出,就受到观众好评。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让观众更容易记住他(她)们;进入9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南北,商品经济走入大众视野,当陈晓旭感觉自己的戏路已经局限在“古典”和“悲剧”这两个方面时,她很快又抓住另一个机遇实现由演员到“商人”的转型。在那时候,影视广告是个“朝阳产业”,陈晓旭走进一片蓝海中。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30)

陈晓旭是自我改变命运的典型。她只有中学文化程度,毕业后曾醉心于芭蕾,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走上舞蹈之路,先是在杂技团做报幕员,随后又到鞍山话剧团做了演员,对林黛玉的塑造让她成名,再到经商,她机敏地抓住机遇,不断学习,一步步实现人生的蜕变。每一次蜕变都是艰难的,曾经有一段时间她漂泊在北京,拖着行李搬家成了一种常态,以至于一谈到“房子”她就觉得有些恐惧。经历的丰富让她一步步成熟起来,因此对待人生的看法也越来越深入。

当有人问她人生的信条时,她说:

喜欢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去嫉妒,各尽所能。个人是非常渺小的,不要看得太重,人生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一瞬间,所以我只希望自己过得快乐,家人过得快乐,人人过得快乐。

我不喜欢平凡,虽然我说不上如何不平凡。宇宙浩瀚,人生太渺小。人的一生如过眼云烟,昙花一现。如果在这短暂的人生中,能留下点闪光的东西,不是比默默无闻更好吗?

英年早逝的陈晓旭,的确在她的人生中留下了闪光点。

她不断精进,勇于转变的奋斗历程非常励志。

陈晓旭人生最后几天有多痛苦:陈晓旭的奋斗史(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