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幅流传六百多年的名画,乾隆帝曾对它爱不释手,却把它束之高阁;它让收藏者难以割舍,却又把它分割两半!三百年多年后,双卷终于合璧,轰动两岸三地,它究竟是怎样一幅画?

富春山居图的影响(让世人痴迷的富春山居图)(1)

2011年6月份的时候,一个画展轰动了全世界,就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富春山居图合璧展览,为什么叫合璧展览呢?因为富春山居图是距今600多年前元代的一位大画家黄公望画的,由于一些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中途被一分为二了,后来一半藏在中国浙江博物馆,一半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1年这幅画合璧展览,吸引了81万人次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去观看。而且台北故宫博物院还专门制作了一个3d版的《富春山居图》供大家观看,因为人太多一幅画不够看呀,这还不算完,在展览要结束的时候,海峡两岸的书画大师汇聚到一起,根据现在的富春江沿岸风景,绘制了《新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一个看似普通的国画展览会有这么大动静呢?不仅轰动世界,还让两岸三地的书画家都来参与呢?这是因为富春山居图的来历不一般。那是什么原因让一幅画分成两半?又经历了什么最终合璧呢?

富春山居图的影响(让世人痴迷的富春山居图)(2)

富春山居图画的是钱塘江上游富春江两岸山水的美景,富春江景区现在属于浙江杭州市富阳市和桐庐市这一带,是国家顶级的风景名胜区,不少朋友也知道,咱们中学课本里有一个著名的文言文叫《与朱元思书》,里面有一句叫“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可见,富春江自古就是一个漂亮的不得了的地方。《富春山居图》画的是富春江两岸的山水特色,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画中山体按照脉络刻画还有个专业的名词“长披麻皴[cūn]”,不仅让山水画爱好者为之痴迷,也让其他跟美相关行业的人,以仿它为荣,比如刺绣界。

富春山居图的影响(让世人痴迷的富春山居图)(3)

那这幅画究竟是谁画的呢?是元代的一名山水画家叫黄公望。

黄公望生于江苏常熟,自幼喜爱绘画。年过五十才开始潜心学习山水画,实属大器晚成。出名时已是年过七十的老人。他和王蒙、倪瓒、吴镇一道被后人称为“元四家”,黄公望为“元四家”之首。

黄公望一生很传奇,其实黄公望小的时候不姓黄,也不叫公望,叫陆坚。他是南宋末年生人。蒙古打过来,开始在北京建都为元大都,元朝代替了宋朝,成为中国大陆最主要的统治势力。也就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日子里,他的亲爹死了,他母亲就带着他改嫁了。后来嫁到在这家的主人姓黄,是个老头,没有儿子,于是就把陆坚过继来的,当亲生的养,就给取名叫黄公望,字子久,意思是“黄公望子久矣”。

富春山居图的影响(让世人痴迷的富春山居图)(4)

黄公望小的时候就展现了不同一般的才华,那个时候元代的科举,单列出一科叫“神童试”,就是考你是不是神童,类似于中国科技大学的天才少年班,黄公望小的时候,就通过了“神童试”,可能大家觉得会为他的飞黄腾达埋下伏笔: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不是那样,元朝的时候把人分为四等,头等是蒙古人,人家是正根儿;第二等是色目人,来自于西域各个地方,想阿拉伯人、回族人、契丹等等;第三等叫汉人,但不是所有的汉族人,而是黄河以北的汉族人叫汉人;黄河以南就是南宋原来统治的地面,这里是最底层的,叫南人,南方的南。

黄公望恰恰属于南人,他在社会的最底层,就是有才,过了“神童试”,也不可能当高官,他二十多岁出任了一个小官,征税收税,一干就是二十来年,后来,元朝一点点儿放松了对于汉人的管制,他四十多岁的时候等到了一个升迁的机会,可是赶上他倒霉,他的顶头上司因为征粮过程当中闹出了人命,他也跟着吃了瓜落儿,不仅没上去,还陪他上司蹲了五年的大牢。

富春山居图的影响(让世人痴迷的富春山居图)(5)

五年出来他都五十知天命了,基本已经看破红尘了,也觉得官场没意思,于是加入全真教。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就是《射雕英雄传》里王重阳马珏丘处机的教派,强调儒道佛三教合一。

不过黄公望加入全真教可不是为了练就绝世武功,而是整天跟他的一个师弟无用道人游山玩水,到处给人算卦,在这儿多说一句,黄公望精通易经,累了就住在庙里头,或者住到山洞里面,就等于是看破红尘、云游四方。有点像李白诗里写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大多数文豪,像苏东坡、李白都是,一旦做官做不上了,就云游天下。

富春山居图的影响(让世人痴迷的富春山居图)(6)

黄公望云游四方的时候也很有意思,一般人看他就跟疯子似的,没准看着一棵树发呆,能看一天,一喝起酒来,五迷三道,胡说八道,不过一般这样的人会寄情与山水之间,

后来到74岁的时候,黄公望也溜达不动了,开始隐居在富春山,就是富春江边上的山里边。79岁那年开始琢磨,我要画幅大画。画什么呢?他正好住在富春江,就划着小船,背着口袋,口袋里装着笔墨纸砚,还有一幅大纸,走到哪儿,喝点儿酒,一看,此处山水甚佳,就拿出笔来画两笔,然后再换个地方,睡觉,再喝酒,再看,这处儿水也好,画两笔,就这么着,想起来就画,想不起来就撂下,他也没想创作什么旷世杰作。

富春山居图的影响(让世人痴迷的富春山居图)(7)

可是经过几年下来,这幅画成型了,就是后来的《富春山居图》,他从79动笔,到82岁完成,画了三年多,长达七米。这个时候他那个师弟无用道人正好来拜访他,一看,乐坏了。“哎呀,师哥,你这画的太好了,你可不能给别人,你得给我。”可空口无凭啊,你八十多了,老糊涂了怎么办?得在这画儿上写上,这是给我的。

就这么着,黄公望就给这幅画做了题跋,何谓题跋呢?搁到画儿前头写为题,画后头写叫跋。但现在统一叫了,搁哪儿都叫题跋。就这样,黄公望在到画后,写了那么几句话,大意是:这画我送给我师弟无用道人了,千百年之后不定传到谁手,你们看到了可得珍惜,这是我的心血,我用心血完成这画儿,您得好好收藏。就是写给未来的话儿!

富春山居图的影响(让世人痴迷的富春山居图)(8)

后来,黄公望过世了,画儿到了无用道人手里,但接着再往下传,就不定传到谁那儿去了,中间的脉络,咱们现在已经无从可考了,一晃100多年过去了,到了明朝,这画落到一个书画家,也是诗人,叫沈周的手上。《唐伯虎点秋香》里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沈周爱画如命,得了这幅画之后,宝贝的不知道什么似的,就怕画儿出现什么损坏,天天搁那儿自己看,有一天,他的一个好朋友,也是个书画家,也喜欢这个,说你能不能借我一观?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西游记》里头,那个金池长老,一看到唐僧的袈裟,眼镜都放光,非要借着看:

可哪想到他朋友把那个画借去了,没过两天,他朋友的儿子很贪心,把这画儿偷走,自个儿藏起来了,沈周知道后痛不欲生,不过他是个老好人,只能自己在家窝囊难受。过了一段时间,他那个朋友家道中落,他儿子把这画儿拿出来了,高价儿卖出去了,沈周没钱,眼睁睁看着,买不回来,难受坏了,整天哭。

富春山居图的影响(让世人痴迷的富春山居图)(9)

有一天,他突发奇想,画儿回不来了,不过这画儿我太熟了,我干脆背着把这幅画临下来,这为背临,我们知道照着画或者书法叫临,背临就是不看这幅画,不看这幅字,背着把它复原,这非得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不可,沈周水平够,再加上他对这幅七米的《富春山居图》太熟了,原来天天抱着看,印象当中完全能记得,这是山,这是水,这是树枝,这是扁舟一叶。

作为明代杰出的大画家,沈周背临的这幅画,日后也成了珍宝。199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以880万元的价格拍得了这幅画。至今仍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而被沈周卑丢失的《富春山居图》真迹,则犹如石沉大海,不见踪迹。若干年后它又出现在市面上,还被明代大画家董其昌收藏。晚年的董其昌把他卖给了一户姓吴的人家。而就在这户人家里,这幅稀世珍宝被一分为二。

富春山居图的影响(让世人痴迷的富春山居图)(10)

明末清初的时候,这幅画儿传一个吴姓人家手里,他这家也把这画儿当传家宝似的,传了三辈,第三辈这个人名字叫吴洪裕,专门为这幅画儿盖了一幢楼,叫富春轩,但是那个年份清军入关,兵荒马乱,吴洪裕举家逃跑的时候,万贯家财都不带,只把这幅画带在身边,逃亡了一些年,生活安顿下来了,吴洪裕岁数也大了,身体也不行了,死之前,他跟家里人说,这幅画我要把它烧了,他们家里的人都听傻了,这宝贝传家宝你怎么能给烧了呢?

后人有人猜了,可能是吴洪裕考虑到这个画儿值钱,有可能让家里人你争我夺的,反倒成了祸害,这就像当初王重阳要把《九阴真经》埋起来,不让周伯通拿出来,那道理是一样的。还有人说是他太爱这幅画儿了,想要这幅画陪他殉葬,反正总而言之,吴洪裕咽气之前,他让家里人在他床前放了一个火盆,点上火,然后把这幅画扔里头,烧了……

富春山居图的影响(让世人痴迷的富春山居图)(11)

这画儿刚一着,从人群中挤出来一个人——吴洪裕的侄子,趁大伙哭老爷的时候,把刚烧着的画儿赶紧拿走,又扔进去另外一幅假画,大伙儿谁也没有注意,但是就这会儿工夫,画前面已经烧坏了,不过他是卷着的,所以中间烧了六个洞,他侄子拿回去一看,六个洞没法补,只能把画儿一切为二,然后请高人两头都裱好。虽然裱好了两幅作为单独的画看着都挺好,可是原画儿被分开了,合不到一块儿去了。前半节比较小,画面上只有一个小山包,一条沟一丘一壑,后人称为《剩山图》;后半截比较多,而且黄公望题跋在后面,说赠给我的无用师弟,所以后半截叫《无用师卷》。

黄公望用心血绘制的这幅富春山居图。经过三百多年的岁月洗礼,居然是因为人们太过喜爱而一分为二。从此再也无法恢复它原有的面貌。而被一分为二的两幅图,也就此分离。也开启了他们在尘世间孑然不同的旅程。

富春山居图的影响(让世人痴迷的富春山居图)(12)

一晃到了乾隆十年,乾隆帝酷爱书画,就重金追寻富春山居图的踪迹,于是有人就送来了一幅富春山居图后面的无用师卷,其实先送来的这个是假的,因为当年黄公望的提拔是在画的最后。而造假的这个人,为了让《无用师卷》看上去更像独立成章的一幅画,把提拔写在了前边,后边反而什么都没有。所以说造假的这个人画工不错,对历史了解的不够多。

当时乾隆皇帝得到假的也是如获至宝,后来没多长时间,有人把这个真的送了过来。乾隆还是觉得先得的是真的,还请纪晓岚、和珅都帮着看,他们也说前边的是真的,毕竟谁也不敢说皇上错了。虽然,后来送来的乾隆帝认为是假的,但是他没有把它给毁了,也收藏到了宫里边了。

富春山居图的影响(让世人痴迷的富春山居图)(13)

所以后来有人猜测乾隆知道真假,他后来六下江南带着赝品去的,还在富春江上拿着画和实景比对,看到画里有的风景,就要在画上题诗。似乎地球人都知道,乾隆爱写诗,他一生写了2万多首诗,而他在这幅画上一共写了56首诗。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四五米左右的画卷上写了56首诗,也就是把画上所有留白之处全都填满了,有的山上都被写上了诗。本来是山清水秀,他这一提乌云密布,山水都看不清楚了,等于把这个画给毁了,好在这是个赝品,真品在宫里躺着呢,依然清清爽爽。也是万幸,这幅画没有被乾隆祸祸喽,不过现在赝品也成了珍品了,称为子明卷留存至今。

富春山居图的影响(让世人痴迷的富春山居图)(14)

说点好玩的事儿,最前边咱们提到了,黄公望精通易经,对于世间万物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易经里边有八八六十四卦,《易经》第一卦乾卦的象辞叫什么呢?潜龙勿用,作为一个成语,隐喻事物在发展之初,虽然势头较好,但比较弱小,所以应该小心谨慎,不可轻动。而巧合的事儿,这和乾隆的名字谐音了,说白了,乾隆啊,你别用我这画啊,用了也是给我糟践了。当然,这只是个巧合小趣闻。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把大量的故宫文物弄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无用师卷也跟着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另外那副剩山图一直在民间流传。后来收藏到了浙江博物院。这就是这两幅画作三百多年经历的传奇。

富春山居图的影响(让世人痴迷的富春山居图)(15)

这个事情有一些巧合,又极具象征意义,黄公望当年画这幅画的时候,是公元1350年,干支纪年为庚寅年;吴洪裕死的时候把画烧了是1650年也是庚寅年, 2010年,浙江博物院还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达成约定,让这幅画合璧也是庚寅年……

有人曾对富春山居图提出质疑,认为它没有那么高的艺术成就,它跟《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其他传世名画差远了。可是任何一幅字画,不仅仅是艺术价值决定一切,他有他收藏的文化附加值,什么人收藏过它,它经历了哪些传奇故事?都是构成这幅画的文化附加值。《富春山居图》不仅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六百多年的沧桑巨变,还是海峡两岸团圆的象征符号。

富春山居图的影响(让世人痴迷的富春山居图)(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