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经验之谈感到没有故事好写,或者在一个故事上苦苦思索,最终却发现不得要领,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怎么样可以编故事?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怎么样可以编故事(如何编故事)

怎么样可以编故事

作者:经验之谈

感到没有故事好写,或者在一个故事上苦苦思索,最终却发现不得要领。

一个构思改不下去了,进入了死胡同,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不如先来看看怎样着手构思,进入的途径顺利了,发展就会水到渠成。

在构思之前,需要先确定准备创作一个什么模式的故事?

可能很多人会感到棘手,故事的模式非常多样,我怎么选择呢?其实故事简单来说只有两种模式:一个人要达成某个目标或者遇到某事;两个人形成了一种关系。你想一想,其实所有故事都可以纳入这两个模式之内。因为这两种模式在以后的构思和创作上风格差异很大,所以首先在两者中择一是必要的。

好的故事只是一句话

在任何教范里都不会这样来区分电影,但是这是极为实用的一个办法。

前一种模式是相当宽泛的,很多类型和水准差异巨大的作品都可以适用。

它可以这样概括:他是谁?他要做什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他遇到了什么?遇到的事情对他的目标构成了什么困难?他最终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作为一个基本思路,这样可以大体勾勒出作品的情节线索。

后一种风格是近年来西方电影经常用到的,我们着重作为例子来看一看。

构思往往是从一个点上开始的,好的故事几乎总是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雨人》:一个男人发现他还有一个素未谋面的智障哥哥,为了争夺遗产,他把哥哥接回家里。

《中央车站》:一个男孩死去了母亲,一名失业的教师带他去寻找远方的爸爸。

《为戴茜小姐开车》:一位年迈的犹太妇女雇请了一名黑人司机,两个人相伴到老。

这三个故事的相同点,就在于故事的核心是两个人关系的发展或者转变,而转变的过程决定了故事的发生地点:《雨人》、《中央车站》需要发生在路上,而《为戴茜小姐开车》则发生在一个家庭内部。如果我们有了地点(在这里其实也就是作品的叙述模式),人物就必须纳入视线了。

一个相貌英俊、心计狠辣的弟弟和一个精神残疾但是智慧超群的哥哥;一个世故狡狯的中年女人和一个天真无邪、走投无路的男孩;一个犹太人妇女和一个老年黑人(都是美国的少数族裔,而且民族文化有着巨大差异)--不用我更详细地解释,大家可以看出这是多么强烈和丰富的多层次对比!在这个基础上人物几乎具有了一种天然的冲突!

人物的大略形象形成了,我们接下来需要让他们相识:

《雨人》:弟弟在分配遗产的时候才知道哥哥的存在,而哥哥对他的利益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他到医院去寻找哥哥;

《中央车站》:男孩的母亲在去求人给丈夫写信的途中被汽车压死,这一切被代人写信的中年女人看在眼底。

《为戴茜小姐开车》:老人坚持自己开车,结果差点发生车祸;富有的儿子偷偷雇了一个司机来到她家。

人物的相识是故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我们会发现人物在相识之初,是构成某种对立的,这样设计,我们就可以在以后的篇幅里用他们关系的转变完成情节的填充。他们的关系将向哪个方向发展,决定了故事的走向和情节的设计。

《雨人》:弟弟和哥哥最终达成了谅解,哥哥感受到世俗生活的美好,弟弟也摒弃了残酷的念头,寻回了善良的本性。

《中央车站》:男孩最终找到了父亲,而妇人与他形成了真正的友谊,并且在寻根的途中精神复苏了。

《为戴茜小姐开车》:犹太妇女接受了黑人对于生命的见解,两人跨过巨大的文化和精神鸿沟,成为了朋友。

通过这样四步,基本上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故事的雏形。

编故事最重要的一环是先找到一跟二

中国人把戏剧概括为“起承转合”,至此,我们实际已经得到了“起”和“合”,就是故事的开始和结局,并且我们有了地点和人物,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承”和“转”了。我们要考虑怎样让整个故事转变得合乎情理,并且具有激动人心的部分。而这些都还是故事的骨架,离层层“添肉”的工作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任何时候不要急于付诸完成本,一个良好的梗概是非常必要的。

《卡拉是条狗》这个实例我们继续来分析一下构思的过程。

当然以下的过程完全可以变化程序,但是基本出发点我们是可以推测的:一个故事就像一个毛线球,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找到线头,那就是我们需要把握的位置。

假设我们坐在窗前,手里拿着一支笔和一本便笺。

现在我们面前空空,我们渴望有一个好的故事,但是他迟迟没有出现,脑子里只有一团混沌。

从哪里着手呢?好像有万千个故事,但是无法找到一个开端。

世界上无非是男人和女人,当然了……于是在混沌中出现了一个男人……他是怎样的?

他或者很不平常,或者非常平常,具有某种时代的代表性。我们选择了一个潦倒的、无能的、普通的男人,他是苦恼的,几乎是这个社会下层人的写照。

(当然也可以认为他们是欢欣的,这取决于你对社会的认识和态度,换一个角度就写出了《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他坐在那里,你勾勒出了他的面貌,但是只有这些当然不够,他要遇到一件事了,我们要表达的就是这件事!马上,就是现在,他要遇到点什么……我们需要一个他和社会发生关系的媒介物,他仅仅坐在家里不是戏,有一个东西、一件事,把他和生活勾连了起来,把他从静态中拖了出来,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的某个特点,反映出他代表的那类人的生存环境和方式。他的家庭是怎样的?他有妻子和孩子……这个时代很多人家养狗,他家里可能就有一只狗……狗不是一个契机吗?

只用一跟二作文章就足够了

狗怎么了?狗咬了他?不是,他要通过狗和社会发生关系!

在这里,如果我们不选择狗,而是选择一辆自行车(《十七岁的单车》)、一个打火机、一个戒指和一张身份证(《小武》)、一个打扮成美人鱼的女人(《苏州河》)、一个带孩子的“小姐”(《安阳婴儿》),一把手枪(《寻枪》)、一个日本俘虏(《鬼子来了》)、一条食人鲨(《大白鲨》)、一个外星人(《E.T》)或者任何生活中和幻想里可能碰到的玩意,就可以随时出现另外一个故事。

一个带有个性的典型性人物,一个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一个媒介物,我们的故事就有了基本的素材。

我们的主人公开始出现在头脑里的时候是坐着的,平静地生活着,现在我们要寻找某种东西或者某件事,推翻他的生活,把他的生活打乱,让他面临一团糟——我们当然不是虐待狂,而是要在生存状态突兀的变化中寻找生活的真像和人的精神。

有了两个点就不愁故事

一个男人,一条狗,这是我们现在掌握的材料,我们要用他们作出一个故事。

狗出事了。

狗咬了一个陌生人,这个人是新来的市长,正在微服私访;

他急用钱,不得不把妻子的爱狗卖掉,并且想法设法瞒着妻子;

狗被当成了一个大款的爱犬,有人“绑架”了这条狗,向他索赎;

小市场上买来的狗原来是一条名犬,所有的邻居都在觊觎着;

这条狗经常去亲近一个邻居的孤寡老太;

狗的颈圈里有一张故去的前主人放进的存单,十万元;

漂亮的女邻居要出远门,把狗寄养在怕狗的男人家里;

城里在大肆屠狗,为了儿子和妻子他把家里的宠物送到乡下;

他上司的孩子看上了这条狗;

……有无数种可能。

一条狗身上可以衍生出无数个故事。

这一切是因为他是一个社会和人的媒介物。

一个男人和一条狗的故事可以是荒诞的、可以是温馨的。可以是讥讽的,可以是悬疑的,可以是英雄主义的,可以是动作片、爱情片、侦探片……等等等等。到这里,我们还会感到缺乏故事吗?

学会用偷袭式提问

偷袭式提问是节拍写作中的一个重要技巧,它往往出现在冲突的双方思路出现分歧的时候。从而造成一方人物的惊愕,同时引起观众的较强烈的关注。

比如在著名影片《亡命天涯》中,哈里森?福特扮演的主人公和警察的一段对话,主人公希望警察找到杀害妻子的凶手,可警察却认为罪犯就是主人公。所以当福特努力回忆着案发前的情景,并想方设法给警察提供破案线索之时,警察却突然问:“你能拿到多少?”主人公的反应立刻强烈起来:“什么?你们怀疑是我?”

又如甲认为乙追求丙的目的是为了金钱,乙却希望通过甲和丙的特殊关系解释误会。这时甲乙双方的思路不同,于是在谈话时,甲开始假装顺和乙的思路,谈到误解问题,说他可以找丙解释等等。但甲终于还是忍不住问:“钱真的这么重要吗?”乙不胜诧异地看着甲,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说什么?”甲说:“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如果你为了钱,是不会得到幸福的。”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偷袭式提问。

偷袭式提问经常用于需要强调。有经验的编剧往往会把重要问题放在一个意外的情景中提,并进行重复。目的是加深观众的印象。我在大多好莱坞影片中都看到这种技巧的运用。但就像吃菜一样,这一技巧不能用得太多,一多就可能露出你在使用技巧的痕迹。

再举一个例子。

一对情侣约会。女方听了些谣言,对男方有些怀疑。但这时你千万别一上来就让女方问:“听说你要离开我?真的吗?”男的只好说:“怎么会呢?”这时就需要采用偷袭式提问。女方顺着男方的意思,把话题深入下去:“我喜欢淡的窗帘,而且要两层。”先让谈话放在婚后的生活。男方这时完全放松。在谈话进行了一小半时,女方才突然说:“你让我怎么办?”注意,这个问题对男方来说,也就是对观众来说,要有一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问题不要太完整,要省略前面的半句话。如果太完整,比如女方说:“如果你离开我,你让我怎么办?”这就产生不了惊愕了。但女方的问话恰巧又完全符合她自己的思路。她只需求提出结果,不要说明原因。原因要男方来问。也就是说,要引起观众的兴趣。我们不少编剧在写戏的时候,只考虑到人物,不考虑观众。好剧本是不仅要考虑人物,更要考虑观众。要让观众始终处于由冲突而产生的悬念之中

把握晚进早出的最佳点

编写规范场景,编剧们都知道要遵循“晚进早出”的原则(或逗号原则),这是保持情节的紧张感,迫使读者读下去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办法。问题是什么时候进和出,即晚进早出的最佳点是什么。

晚进是不是总要到“好了,我该走了。噢对不起,顺便问一下……”这一时刻?而早出是不是也都是在“再见,我一定会做到的”之前?当然,提出一个问题不给予回答,是引出下一场戏的好办法,但这个办法是不是也太老套了呢?

我认为把握晚进早出的最佳点,关键是破坏场景的完整性。首 先,我们要弄清楚,这个场景的任务是什么,是情节的发展,还是介绍人物信息?如果是前者,那你一定要将戏剧性需求想清楚。什么人,在这场戏中要达到什么目 的。于是再考虑他/她的对立面,无论是外部冲突、个人冲突还是内心冲突,造成的阻力是什么。阻力的强度决定了冲突的程度。但也不是阻力越大越好(激励事件 除外)。只有你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这时候才可以找到晚进早出的最佳点。

如 果这场戏是写主人公向一个女孩求婚。戏剧性需求是获得爱情,价值是对爱情的自信,正值。阻力是被求爱的女孩有一个主人公不知道,但也无法说明的理由。价值 是不接收爱情,负值。背景是咖啡厅。这时,晚进的最佳点应该放在他们默默地相对坐着,主人公要明确说出那个最关键的台词之前无关紧要的一两句闲话。“天还是很热。”“是啊,真热。”“明天也许会下雨……”“会吗?”这时主人公开始进戏:“(突然抓住她的手)何云,我们……结婚吧?”这个入戏点比一上来就说正词要好,一是给观众有个思想准备,二是可以营造一下两人谈话的气氛。

早出一般可以用提出问题的办法。“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呢?”这也许是所有冲突中最后的一句话。但在现实生活中,对方往往会对这句话作出反应。无论是用语言还是用动作,反正必须作出相应的反应。但你就必须在这个时候来破坏场景的完整性。即使是已经到了嘴边的话,也绝对不让他说出来。注意,观众哪怕是对一个小小的期待都会产生紧迫感。而如果你一作出回应,这种紧张感就会立刻消失。

不要扒带子要扒人

扒 带子有三种情况。一是把结构、人物关系、主要情节、细节甚至剧名都复制过来。只是换个人名和人种。这最无耻,但也有人干。二是只要人家的结构和人物关系。 大多大腕编剧都这么起的家。三是只要人家最精彩的情节或人物关系。比如《雷雨》。扒带子的人一般都只能是写一两部作品,而后就吃它的老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