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艺术是青阳腔同西北曲子相结合的产物青阳腔给秦腔提供了表演模式,西北曲子是秦腔音乐的基础同中国所有剧种一样,秦腔的不断成熟是艺术交流的结果,频繁的艺人流动让秦腔作为中国戏曲的一部分同步存在,没有落伍,因为秦腔的基本要素来源于中原,当然,也不可能超前,秦腔的新变化也会传到中州后来,艺人们为了流动搭班演出方便,就约定成俗地遴选了一些常演剧目作为游走江湖的基础,一个艺人必须掌握了这些剧目,才被认为基本可以独立闯荡江湖了,如果不能掌握这些剧目就要被江湖耻笑,甚至还要接受惩罚由于艺人自由走江湖的时代结束已久,再加上东西秦腔早就基本消亡,因此,对于这些老江湖艺人必备剧目的具体情况已经说法各异,只是冠之“江湖八大本”、“江湖十大本”,“江湖二十四本”等名称现将我整理的这些剧目的一些情况汇集在这里,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失传秦腔剧目大全?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失传秦腔剧目大全(秦腔的江湖剧目)

失传秦腔剧目大全

秦腔艺术是青阳腔同西北曲子相结合的产物。青阳腔给秦腔提供了表演模式,西北曲子是秦腔音乐的基础。同中国所有剧种一样,秦腔的不断成熟是艺术交流的结果,频繁的艺人流动让秦腔作为中国戏曲的一部分同步存在,没有落伍,因为秦腔的基本要素来源于中原,当然,也不可能超前,秦腔的新变化也会传到中州。后来,艺人们为了流动搭班演出方便,就约定成俗地遴选了一些常演剧目作为游走江湖的基础,一个艺人必须掌握了这些剧目,才被认为基本可以独立闯荡江湖了,如果不能掌握这些剧目就要被江湖耻笑,甚至还要接受惩罚。由于艺人自由走江湖的时代结束已久,再加上东西秦腔早就基本消亡,因此,对于这些老江湖艺人必备剧目的具体情况已经说法各异,只是冠之“江湖八大本”、“江湖十大本”,“江湖二十四本”等名称。现将我整理的这些剧目的一些情况汇集在这里。

一、江湖二十四本

1,麟骨床 2,串龙珠 3,春秋笔 4,玉虎坠

5,五典坡 6,蛟龙驹 7,紫霞宫 8,铁兽图

9,抱火斗 10,破天门 11,玉梅绦 12,八件衣

13,黑叮本 14,潘杨讼 15,下河东

16,状元媒 17,淮河营 18,黄河阵

19,破宁国 20,回荆州 21,忠义侠

22,八义图 23,白玉楼 24,渔家乐

秦腔素有东西两路之分,西路秦腔是最古老的梆子腔,有咣咣之俗称。它也是最早流布于西北各地的板腔体,它很早就分化出了汉调桄桄。它经常了弦索腔(曲牌体)、吹腔(曲牌体)、胡琴腔(紧打慢唱)、板腔体(板腔体)等四种形式不断融合的过程,最后就形成了由板腔体、吹腔、说唱曲子(清曲和法曲)三部分综合而成的“诸腔杂陈”的多声腔剧种。直到近代,西路秦腔才确定成为了纯粹板腔体的单声腔剧种。西路秦腔的胡琴腔形式即现在被称作带板的紧打慢唱形式对中国戏曲板腔体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是在青阳腔的“滚调”走出曲牌体的结果。现存的江浙一带的乱弹二犯、河南大平调、上党梆子等剧种的板腔体部分、怀庆梆子、川剧弹戏、滇剧丝弦、拉魂戏等都属于这种形态的剧种,它们也都自称受到了西北梆子腔的影响。紧打慢唱的形态在演唱中慢慢出现固定化的唱词句式,这就是板式。以中州韵演唱的板腔体就是二黄,以土话演唱就是俗称的咣咣。随着北方秧歌调的出现,板腔体在山陕黄河两岸出现了新调式的山陕梆子,俗称梆子腔,也叫乱弹。以湖广韵演唱的乱弹就是西皮,以山陕土话演唱的乱弹就是山陕梆子 再后来山陕梆子又分化成了蒲州梆子、同州梆子。西北人一般把咣咣叫做西路腔,把同州梆子叫东路腔、乱弹,合在一起就是俗称的“咣咣乱弹”,其实咣咣跟乱弹还是不同的。蒲州梆子、同州梆子走向中原就催生了原本自称秦腔的河北梆子,秦腔就是这样风靡全国的。同州梆子在西安附近的渭北变化成了西安乱弹,这就是今天的秦腔的前身——老秦腔,老秦腔经过西安正俗社的改腔换调,主要是跟西路腔相融合,就成了今天的秦腔。

以我个人的看法,所谓的“江湖二十四本”需要还是山陕梆子的剧目,跟西路秦腔传统剧目差异很大。西路秦腔素以u“江湖十大本”的说法。

二、西路秦腔十大本

1,太和城 2,断王霍霍 3,万寿图 4,石佛寺

5,蛟龙驹 6,两合关 7,梅龙镇 8,鲁尧识马壮

9,黄绝鞭 10,滚豌豆

东路腔也有“江湖十大本”之说

三、东路秦腔十大本

1,鳞骨床 2,鸳鸯被 3,惠风扇 4,玉虎坠

5,忠义侠 6,和氏璧7,春秋笔 8,八义图

9,天门阵 10,春秋配

从剧目就大体可以感受东西路秦腔的风格之别。

在东路也有人把清初著名传奇剧作家李十三的戏合称为“十大本”。其实,李十三的剧作只有八大本戏和两部折子戏。

四、李十三的八部本戏

1,春秋配 2,白玉钿 3,香莲佩 4,紫霞宫

5,如意簪 6,玉燕纹 7,万福莲 8,火焰驹

五、李十三两部折子戏

1,四岔捎书 2,玄玄锄谷

其中《玄玄锄谷》是不是李十三作品尚有疑义。

单从剧目看,二十四本已经是东西路剧目混杂在一起了,大部分剧目也在目前的舞台上可以看到,明显出现较晚。而十大本的东西两路剧目无一重复,风格也大不相同,东路的剧目基本都出自于明清传奇,而西路的剧目除过《蛟龙驹》基本都出自于宝卷。这十分明显地显示了秦腔剧目的不同渊源和艺术风格的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