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平时的语言习惯中有这样的现象,有些话语原意是此,而由于后人使用时误解为彼,此后每每将错就错,积久之后,后人附会的意思竟比其原固有意义更为人知,久而久之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理解的这些成语的主要意思了。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NO!

好多人一些文章,提笔就来“胡适先生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将错就错是好还是坏(将错就错真的好吗)(1)

其实这句话细细说来也有点问题的!胡适在介绍詹姆士的实在论哲学思想时说够这样一句话:“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 。

胡适的话,所谓“实在”含有三大部分.一是感觉.二是感觉与感觉之间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种种关系.三是旧有的真理.可以看出来胡适原话是讲哲学的,与历史毫无关系.但这句话在很长时间内却变成了胡适评价历史的一个基本态度.好多人写文章一上来就是胡适说过:“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清朝末年的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有话:但既来之,则安之,姑且住下再说。所以说原意真的不是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但是后人不讲究,也就造成了今天的面貌。

望洋兴叹,是力不从心?

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将错就错是好还是坏(将错就错真的好吗)(2)

这个词语来源于《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河伯(河神)见到秋水大涨,高兴地顺流到了北海,这里见到海水空阔无边,于是他“望洋向若(海神)而叹”。

这里“望洋”同“望阳”,是仰视的神态,不是望海洋。但由于将其误解为望海洋,便引申为向往某种事物,并因为力不从心而枉自嗟叹。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六有:佘念祖未到的时候,满心高兴,颇有跃跃欲试的意思,到过之后,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觉得望洋兴叹了。

闭门造车,造车关门?

闭门造车这个成语出自朱熹的《四书或问》,原文意思是把定理背熟了,以后出去碰见同类题,照样能会。

将错就错是好还是坏(将错就错真的好吗)(3)

而现在常用来比喻固步自封,不与外界交流,关起门来搞建设,求发展;或者做事不考虑客观情况,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办事;现比喻一项工作中规中矩,了无新意。·朱熹《中庸或问》:“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严复《救亡决论》自以为闭门造车,出而合辙,而门外之辙与其所造之车,果相合否。

一丝不挂 ,裸体???

将错就错是好还是坏(将错就错真的好吗)(4)

要是你相信它说裸体!那你就错了。这个词原是佛教用语,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而到了后代,却被后指称人裸体。 佛教经典《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原来形容佛家修禅入定,心无挂碍,没有一丝杂念。

用来指境界的哦!可记牢了。还有很多的被误用的,你还知道哪些呢!!快快写下来吧,评论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