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红股票经纪方进新(刘松仁)被相交数十年的朋友丁蟹(郑少秋)杀死后,所遗四子女得继室罗惠玲(蓝洁瑛)照顾长大成人,长子方展博(刘青云)在事业迷茫之际得其生前旧友叶天(罗乐林)教诲,决定继承父业。得悉当年被关进台湾监狱里的丁蟹已潜逃返港时,方展博立誓要为父报仇,终令其再入 监狱,却也因此得罪了其有庞大黑社会背景的儿子丁孝蟹(邵仲衡)、丁益蟹(陶大宇)等人,弄得一家人除他之外先后都死于这伙人之手。

  丁蟹获提早假释出狱进军股票界,不想事业竟一帆风顺,方展博在众人,尤其红颜知已阮梅(周慧敏)和龙纪文(郭蔼明)、好友陈滔滔(林保怡)的帮助下,欲借股票把丁蟹彻底打败。

每次大跌的时候,我在家吃饭和做卫生的下饭剧就是《大时代》,经典的剧就是,现在看,你也会跟看书似的,有思考,有收获,关于人性,关于时代,关于机会,关于股票。

嗯,对的,还有TVB的《创世纪》,可以让你对买房有更深的思考

不过这次专门说《大时代》,好的故事就是你现在看从前的故事也会给你带来新思考和人生体会,而且 你会发现原来这部剧如此的经典。

这次大跌,好多买了张坤的易方达中小和易方达蓝筹的80后,90后都是漫漫的眼泪,就着《大时代》的剧评接着聊聊,上世纪90年代爆红的TVB航母剧 《大时代》的年代。

香港证券交易的历史,可追溯到1866年,但直至1891年香港经纪协会设立,香港才成立了第一个正式的股票市场。

早在19世纪60年代,香港的股票交易就已经出现,但那时候的股票交易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主要通过面对面议价的形式进行,直至1891年“香港经纪协会”的成立,香港才有第一家正式的证券交易所.1914年,这家交易所改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1921年,香港又成立了第二家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经纪人协会.1947年这两家交易所合并成为香港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又称“香港会”)。

到60年代后期,仅有的一家交易所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1969年,李福兆与合作伙伴王启铭等人成立了第一家华人主导的证券交易所:远东会.其后,金银、九龙两家证券交易所也相继成立,至此,一城四所的时代开始。

1969年至1972年间,香港设立了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加上原来的香港证券交易所,形成了四间交易所鼎足而立的局面。

《大时代》的剧情,也正是从这个时间开始,剧中的方进新为打破洋人控制的"香江交易所"垄断,与陈万贤一起排除万难成立了华人股票交易所,便是映射远东交易所的成立进程,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期是香港股市的大牛市,也是股市经纪出市代表最风光的日子,"鱼翅捞饭"更成为股市经纪的家常便饭。

在1972年至1973年短短的2年间,香港有119家公司上市,1973年底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96家。

早在1969年11月24日,港股市场便推出恒生指数。港股第一轮牛市主要是因为恒生指数的推出,以及受益于1972年至1973年间,中美关系改善、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英关系改善等大事件的发生。恒指从推出当日的158点上涨10.23倍到1973年3月9日的1774.96点。

从1969年到1972年,短短四年间,恒生指数猛涨了七倍,成交量更是狂飙了十七倍!

到1972年12月29日恒生指数上升至843.40,不足一年时间上升1.6倍。进入1973年,市场继续疯狂,于3月9日高见1774.96,于三个月内再上升1.1倍。

最初,大多数香港民众听到“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在股市赚大钱”的传言后,还处在观望怀疑状态。但随后,香港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看见,进入香港股市的股民的腰包一夜之间飞速变鼓,于是民众便开始疯狂地投身股市。只要有新股上市,便迅速被抢购一空。一时间,“只要股票不要钞票”的观念深入人心。

很快,香港股市就进入了集体痴狂状态。从富商巨贾到雇工女佣,几乎每个人都加入了炒股大军。

这段历史在香港电视剧《大时代》也被原封不动地展现了出来。

但由于香港市场的不成熟,产生了香港股票历史上最大的股灾——1973年香港股灾。

1973年3月9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对股民来说确实“大奇迹日”。因为市场的过度炒作,恒生指数飙升到了1774.96的历史高点,单日成交量到了6.19亿!赚鼓了腰包的香港股民们一片欢呼。

在如此大的泡沫之下,大跌终于来临。3月26日,单日恒生指数下降了188.7个点,4月9日,跌幅更是接近五成,一举跌穿到了1000点的心理关口。到九月份,恒生指数已经跌至500点!一场暴跌就此爆发。

到1974年12月10日,恒生指数下跌至150.11,跌幅达91.54%。这是香港股票普及化后第一次暴跌,也是香港股市史上最大规模的大跌,数以万计的市民因此破产,甚至自杀。

随着股市大跌,香港出现了经济衰退,工业界遭受的打击最为沉重。大批工厂停产倒闭,能维持开厂的也只能靠减少开工日来勉强生存,失业和半失业人数剧增。1975年,全港失业人数突破20万人。

过分投机造成了香港股市的大股灾,“要你灭亡,就先要你疯狂”,世事往往就是这么奇妙,同时香港股市也开始进入下一个时代。而1973年的股灾也让香港人认识到了股票的巨大风险。

1973-1974年的港股暴跌,暴露了四会模式的各种弊端:如缺乏统一的监管制度,四个交易所间报价不统一,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市场股票炒作投机之风盛行。

1975年,经过第一波牛市下跌后的动荡,香港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保证金融市场稳定。伴随经济逐渐繁荣,港股市场成交额也随着上市公司增多而大幅增加,随后两年港股气势如虹。

恒指从1974年12月10日的150点冲上1981年7月17日的1810.2点,期间涨了11倍。

1980年7月7日四间交易所合并成香港联合交易所。四间交易所于1986年3月27日收市后全部停业,全部业务转移至联交所,可以说,80年代后的香港股市就此拉开了全新的序幕。

1986年3月27日四家交易所正式合并组成香港联合交易所简称“联交所”,

1986年4月2日联交所正式对外营业,自此之后,联交所成为香港唯一的证券交易所,1986年9月22日,联交所成为了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的正式成员,香港市场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事物的发展往往是物极必反,好了伤疤忘了疼的香港股民还没意识到又一次危机就要降临了。

1986年底,1987年初也就是我出生的那个年代 。

在1987年,当时美股已经出现了跌势,而港股却摆脱外围股市的影响仍在冲高,这让不少对后市乐观的投资者,在接下来的狂泻中被杀得措手不及。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当天天清气朗,写字楼中职员像平常一样上班,工厂工人一如往日照常开工,香港没有不利的经济新闻出现,中英关系良好,可是香港股市却出了乱子:10点钟联合交易所刚开市,强大的抛售浪潮便出现了,所有蓝筹股纷纷低开好几个价位,接着卖盘排山倒海般的出现,二、三线股份跌幅更加凄惨,许多股份挂牌下都只有卖家,没有买家。市场只有卖盘非但不跌,竟还逆市上升;

10点15分(开盘后15分钟)恒生指数已跌去120点,接着市场稳定下来,卖盘稍微收敛,普遍股价稳定于低位;

11点整恒生指数弹升了2点多,接下来另一轮抛售狂潮又再出现;

12点钟指数再跌去约140点,报3524.64。

当时不少股民都互相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香港沦陷了吗?”大家都找不到解释的理由,如果说受到美股大跌的心理影响,但港股的反应却比美股更加激烈,似乎是有点过分了。

如果要解释原因的话,可能是投资者担心美国经济经过了五年的繁荣之后,可能会再次步入经济循环性衰退阶段,加上担心所谓的西方经济模式60年一次大萧条,于是人人争相拋售股票,引发恐慌性抛售。最终港府与金融机构联手救市,协助港股及期市渡难关。这次股灾创造了当时全球最大的单日跌幅记录。

股灾发生后,当时的港英政府痛定思痛,港督卫奕信委任以英国米兰银行总裁戴维森为首的6名专家组成检讨委员会,对香港的证券业进行全面检讨。翌年5月,委员会完成了一份400多页的报告,对香港证券和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全面系统的改革建议,这便是著名的《戴维森报告书》。

当中戴维森就香港证券市场作出考察,提出建议包括要改革联交所,成立法定监管机构“证监会”,撰写全新的证券法例,推动成立中央结算等。1988年5月,港英政府采纳了《戴维森报告书》中大部分内容,并为香港金融规管规划出了蓝图,成立了证监会。

1987年的股灾促进了香港证券业的改革,此后香港再次进入繁荣的牛市。

在《大时代》剧中,丁蟹把自己的做人做事标准总结为一点:“道义放两旁,利字放中间。”这种以逐利为本的心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映射出香港人对于“什么是成功”这一问题的曲解认知。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香港开始进入一段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期。伴随着本土制造业陆续北移,金融和服务业的迅速崛起,香港摇身一变进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股市楼市成为香港经济的两大支柱,连带着吸纳了很多香港人投身金融、期货、地产。很多人一夜之间就发了财,在无意中就晋升成了社会成功人士,从而造就了香港一代人的灿烂与飞扬,简直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天仙局。

经济在短期内的成功转型与腾飞,难免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一种文化上的暴发户心态。鱼翅捞饭成为人们炫耀生活质量的口头禅,各种“大富豪”“大富贵”也拔地而起。例如尖东闻名遐迩的大富豪夜总会,店堂内那比后现代更后现代的“帖金”式豪装设计,门口那一句“大富豪与你携手见证璀璨夜生活香港”标语,都将香港纸醉金迷的奢华岁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电视广告里,香港大东电报局曾有一段经典的影像,由一个西装笔挺的成功男士,以权威姿态向着观众解说:香港充满朝气、欣欣向荣,以国际金融中心的身份,把东西方的息讯汇聚集散。此种背景之下,香港人也因此个个如广告片中的成功男士一般,滋生出一种盲目自大的优越感,尤其在相对贫穷落后的内地人面前,这种优越感就会成倍放大,“表叔”“阿灿”“灿哥”“灿妹”等嘲笑性用语,就构成这一时期香港人对内地人的集中印象与认识。

在经济上尝到甜头,这成了路径依赖,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思想心态:我们自以为是随机应变,什么都能学能做,用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时间内过关交货,以求哪怕不是最大也是最快的回报。”

  ……

当上述这种思想心态累加成群体效应时,就构建出了香港一种标志性的即食文化:什么都讲究过程上的快捷、结果上的务实。社会奉行经济挂帅,“博股通金”被尊为成功指标。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拼命强调中西交汇的国际化地位,凡事必追求国际第一、世界最强。

然而这样的成功典范,却很快在90年代后期的金融风暴面前灰飞烟灭:香港政府在确保港元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不变的同时,意欲通过资产价格全面下调、经济通缩等方式维持社会稳定,结果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1997年8月,恒生指数在短短4天之内从16,000多点狂泻到6,000点,无数中产阶级一夜之间沦为负资产,1998年更是出现了自1985年以来的第一次经济衰退。地产虚火、失业激增,甚至政治也困局重重。过去理所当然的一切都渐行渐远,曾经风光的香港人也因此深深地陷入焦虑与迷惘之中。

但这里毕竟是谱写出《狮子山下》的香港,“人生不免崎岖,难以绝无挂虑。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随,无畏更无惧。”抛弃了夜郎自大式成功标准的香港人,开始重新认识自我,从迷惘中找寻出路。

就在1993年12月10号这一天,恒生指数首次突破万点,当天收盘10228点,在1994年1月4日恒生指数更是创新高达到12599点,但是随后也出现大幅下跌,下跌时间持续了1年,在1995年1月23日6890点止跌,之后继续大牛市。

当时东南亚经济高速发展,以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为首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处于高度开放的发展中,泡沫严重,于是以索罗斯为首的华尔街基金便瞄准了东南亚这块肥肉,在泰铢沦陷后,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最后包括新加坡元在内的东南亚货币相继失守。

1997年恒生指数也是屡创新高,在1997年8月7日创下16820的历史高点,被认为泡沫非常严重,这些国际炒家扫荡了整个东南亚之后开始攻击香港,于是在股市、汇市、期货市场和金管局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在此期间,股市的涨跌可谓是波澜壮阔,从1997年8月7日的最高点16820点跌至1998年中旬的最低点6600点,这场金融保卫战历时一年,被国际炒家做空了10000点,下跌近60%。

最终在8月中旬,特区政府动用外汇基金直接入市护盘,到8月28日特区政府停止入市为止,共动用1181.2亿港元。香港政府果断地直接入市及有关监管措施的强化,稳定了证券市场的信心,使股指很快止跌回升,并迫使国际炒家不得不以较高的价格补入抛空的股票和期指,最后是国际炒家以严重损失被彻底击退。

同时这场金融危机也不可避免地造成通货紧缩、需求下降、失业增加、市场萧条,整个香港经济处于严重的衰退局面。

1997年7月1日零点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虽然刚回归后就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但香港取得了最终胜利,保住了几十年的发展成果,此后也开始长达10年的大牛市(虽然2000年至2003年港股大幅回调,但依然没能改变港股大牛市的趋势)。

中间给大家插一个小知识 ,98年香港狙击战大战索罗斯,港府买的股票后来怎么样了了?

香港盈富基金(Tracker Fund of Hong Kong)

盈富基金的由来。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国际投机资本的持续攻击下,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货币纷纷失守。面对国际炒家的炒作,港府指示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入市,大量购入优质蓝筹股票,以此稳定金融市场。最终港府成功击退国际炒家,但代价是付出1181亿港元外汇基金买入33只恒生指数股,占总市值的7%。在金融市场恢复稳定后,港府于1999年11月决定成立盈富基金,逐步有序地出售手中“官股”,尽量减小对市场的影响。盈富基金是港府1998年“汇率保卫战”的副产品,目的是为了“消化”此战后积聚的大量“官股”,而不是为了稳定证券市场。

尽管有数不清的海滩,人类依然扬帆出海,同样的道理,尽管有无数次的股灾,人们依然会进入这个市场,辛勤的买低卖高,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将手里的资金投入到股市,去参与到这场伟大的博弈游戏当中。

站在如今的中国,也会有这种思索,前段时间,国家为什么要提倡节约粮食呀,虫灾粮食危机是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我相信一定是有明白人也在暗示大家要戒骄戒躁,过好这幸福美好的安稳生活,虽然对个人来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是大环境的安定确实是人民之福,绝对的,而且我觉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平安稳定的时代确实是我们平凡的一生,不平凡的幸福,人要知福惜福!

香港电视剧大时代解说(大时代剧评)(1)

香港电视剧大时代解说(大时代剧评)(2)

香港电视剧大时代解说(大时代剧评)(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