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14首唐诗(唐代刘禹锡堤上行三首古诗欣赏及解析)(1)

创作背景:

《堤上行三首》大约写于刘禹锡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公元822年(长庆二年)到公元824年(长庆四年)。唐代的大堤是商旅荟萃之地,每到一地,学习当地的民歌,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或者描写当地的风土人情,是刘禹锡的一大优势。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堤上行三首注释:

酒旗相望大堤(dī)头,堤下连樯(qiáng)堤上楼。酒旗相望着在大堤的上头,堤下船连船,堤上楼挨楼。樯:原指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引申为船。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yà)满中流。天色将晚,行人急忙争渡,桨声幽轧轧,船儿满中流。幽轧:划桨声。中流:在水流之中。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江南江北同望波浪江烟,入夜行人还对歌在江边。烟波:烟雾苍茫的水面。

桃叶传情竹枝怨(yuàn),水流无限月明多。《桃叶歌》表达了爱情,《竹枝词》诉说着哀愁,水流和月光无穷无尽哟,恰似歌声中的情感绵绵。桃叶:乐府歌曲名。这里借指民间流行的表达爱情的歌。竹枝怨:《竹枝词》诉说哀怨。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刘禹锡把民歌变成了文人的诗体。这些民歌中有一些情歌,但多表达怨苦之情。夔州一带,是竹枝词的故乡。月明:月亮光。

春堤缭(liáo)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长堤弯弯曲曲,堤内水徘徊,酒舍旗亭一家挨一家地排开。次第:顺序。一个挨一个地。

日晚出帘招估客,轲(kē)峨(é)大艑(biàn)落帆来。傍晚时挑出杏帘儿招徕顾客,高高的大船落帆靠岸停下来。轲峨:高大的样子。

刘禹锡的主要作品有:

望洞庭、乌衣巷、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金陵五题·石头城、酬乐天咏老见示、竹枝词二首·其一、秋词、赏牡丹、西塞山怀古、秋风引、踏歌词四首·其一、岁夜咏怀、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蜀先主庙、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玄都观桃花、浪淘沙·其六、潇湘神·斑竹枝、始闻秋风、再游玄都观、和乐天春词、昼居池上亭独吟、叹水别白二十二、陋室铭、秋词二首、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浪淘沙·其九、浪淘沙·其七、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等。

《堤上行三首》由[小孩子点读]APP - 小学家庭辅导专家,独家原创整理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