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家在蒙古戈壁发现迷你鸭嘴龙

世界古生物蛇颈龙(古生物学家在蒙古戈壁发现迷你鸭嘴龙)(1)

鸭嘴龙类是白垩纪最常见的植食性恐龙,最大的鸭嘴龙类发现于中国的山东,其体长超过15米,体重超过10吨。其实在鸭嘴龙家族中不仅有体型壮硕的大个子,还有一些迷你的小家伙,其中就包括最新发现的戈壁鸭龙


有龙自蒙古来

位于亚洲中部的蒙古国拥有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许多国家的古生物学家被这片化石宝库吸引。1993年至2004年,蒙古古生物中心的古生物学家与来自日本原林自然科学博物馆(Hayashibara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s)的研究人员在蒙古南部Bayshin Tsav进行了长期的发掘。在发掘中,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位于基底的鸭嘴龙类化石,古生物学家朝格特巴塔尔(Tsogtbaatar)在2008年第一次描述了这种恐龙。

世界古生物蛇颈龙(古生物学家在蒙古戈壁发现迷你鸭嘴龙)(2)

图注:来自蒙古鸭嘴龙类的头骨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时间一晃到了2019年,古生物学家在《影响因子》PLoS ONE)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来自蒙古戈壁沙漠晚白垩世巴恩希雷组地层一新鸭嘴龙类》(A new hadrosauroid (Dinosauria: Ornithopoda)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Baynshire Formation of the Gobi Desert (Mongolia))的论文,命名了戈壁鸭龙(Gobihadros

戈壁鸭龙的属名来自“Gobi”(意为“戈壁沙漠”)和“hadros”(意为“鸭嘴龙”),其模式种名为蒙古戈壁鸭龙Gobihadros mongoliensis),模式种名则代表化石发现于蒙古国。


袖珍小鸭

世界古生物蛇颈龙(古生物学家在蒙古戈壁发现迷你鸭嘴龙)(3)

图注:戈壁鸭龙与猫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世界古生物蛇颈龙(古生物学家在蒙古戈壁发现迷你鸭嘴龙)(4)

图注:4米长的特提斯鸭嘴龙与人类的体型对比,戈壁鸭龙更小,图片来自网络

戈壁鸭龙是一种体型很小的鸭嘴龙类恐龙,它的体长不足3米,体重大约300公斤,比一头小毛驴大不了多少。

像其他鸭嘴龙类恐龙一样,戈壁鸭龙的脑袋较小,嘴巴前面扁平,牙齿位于面颊之中。戈壁鸭龙能够对植物进行咀嚼,可以起到对食物粗加工的作用。戈壁鸭龙的脖子较短,脖子后面是粗壮的身体和长长的尾巴。

世界古生物蛇颈龙(古生物学家在蒙古戈壁发现迷你鸭嘴龙)(5)

图注:戈壁鸭龙的骨骼线图,图片来自网络

戈壁鸭龙拥有强壮的四肢,其后肢比前肢更长更粗壮。从四肢的比例来看,戈壁鸭龙既能够以四肢行走,也能够以后肢双足站立行走。其实从外形上看,戈壁鸭龙是具有典型的鸭嘴龙类特征的,但是其身上也有一些禽龙类的特征,表明其属于基底位置的鸭嘴龙类。


证明北美洲入侵

戈壁鸭龙的化石来自巴恩希雷组地层(Bayn shire Formation),地质年代相当于距今9800万至83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时期。除了戈壁鸭龙,古生物学家还在巴恩希雷组地层中发现了属于兽脚类恐龙的独龙(Alectrosaurus)、阿基里斯龙(Achillobator)、死神龙(Erlikosaurus)、慢龙(Segnosaurus)等;属于角龙类的雅角龙(Graciliceratops)、微角龙(Microceratus);属于甲龙类的马里夫龙(Maleevus)、篮尾龙(Talarurus);还有与戈壁鸭龙同属于鸭嘴龙类的安吐龙(Amtosaurus)。

世界古生物蛇颈龙(古生物学家在蒙古戈壁发现迷你鸭嘴龙)(6)

图注:独龙,图片来自网络

世界古生物蛇颈龙(古生物学家在蒙古戈壁发现迷你鸭嘴龙)(7)

图注:慢龙,图片来自网络

世界古生物蛇颈龙(古生物学家在蒙古戈壁发现迷你鸭嘴龙)(8)

图注:雅角龙,图片来自网络

从化石发现看,戈壁鸭龙生存的世界里有凶猛的独龙和阿基里斯龙,它们能够轻易杀死戈壁鸭龙,因此戈壁鸭龙必须组成群体互相保护。从特征上看,戈壁鸭龙与更晚出现的巴克龙(Bactrosaurus)和计氏龙(Gilmoreosaurus)更接近,它们都属于位于基底的鸭嘴龙类。

世界古生物蛇颈龙(古生物学家在蒙古戈壁发现迷你鸭嘴龙)(9)

图注:成群出没的鸭嘴龙类,图片来自网络

世界古生物蛇颈龙(古生物学家在蒙古戈壁发现迷你鸭嘴龙)(10)

图注:巴克龙的骨架,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戈壁鸭龙的研究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生活在晚白垩世的小型鸭嘴龙类,同时还探究了鸭嘴龙类在亚洲和北美洲之间的辐射与扩散。古生物学家推测以戈壁鸭龙为代表的亚洲鸭嘴龙超科恐龙后来被来自北美洲的鸭嘴龙类替代,它们在竞争中失败,不过这个观点还需要更多化石的支持。

世界古生物蛇颈龙(古生物学家在蒙古戈壁发现迷你鸭嘴龙)(11)

参考资料:

Khishigjav Tsogtbaatar; David B. Weishampel; David C. Evans; Mahito Watabe (2019). "A new hadrosauroid (Dinosauria: Ornithopoda)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Baynshire Formation of the Gobi Desert (Mongolia)". PLoS ONE. 14 (4): e0208480. doi:10.1371/journal.pone.0208480. PMID 30995236.

图片 / 网络(侵删)

​文字 / 古生物探索(江泓)

​排版 / 古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