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末年的春秋战国思想和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尤其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洁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历史朝代中,有“东西”两个朝代的时期,相对来说“西”总比“东”文化经济实力更强大,比如“西周”较“东周”、“西汉”较“东汉”、“西晋”较“东晋”等等,但为什么中国思想文化的巅峰阶段却出现在“东周”而非“西周”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历史上西周怎么灭商的?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历史上西周怎么灭商的(历史诸子百家)

历史上西周怎么灭商的

东周末年的春秋战国思想和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尤其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洁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历史朝代中,有“东西”两个朝代的时期,相对来说“西”总比“东”文化经济实力更强大,比如“西周”较“东周”、“西汉”较“东汉”、“西晋”较“东晋”等等,但为什么中国思想文化的巅峰阶段却出现在“东周”而非“西周”呢?

我们说的“诸子”是指先秦时期各个学术流派或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管子、荀子、尸子、鬼谷子、晏子、列子、韩非子、李悝、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邓析、扁鹊等人,一般带个“子”是代表其在某一个领域有着比较深厚的造诣,这些“子”不是以个人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他们之间联系成家,自成一家,影响力比较大。

“百家”其实不止百家,杂七杂八加起来差不多有上千家,排得上号数得见名字的就有一百八十九家,流传下来发展壮大的也就12家,其他大部分也已失传,影响比较深远的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方技家等主要的大家。

“诸子”和“百家”实际不完全是一回事,是有区别的,“家”是集体名词,是学派,而“子”指的是个人;在西周,没有“百家”和“诸子”,因为在那个年代,知识并没有进行分化,当时不会把看待知识的态度、对于知识不同的重点强调,当成是一项重要的个人身份或集体认同,而且在西周的史料中,多有帝王世系,并没有突出和可以辨识的个人,所有西周三百年出现了一个周公,相对来说东周却出了上百个可被辨识的人物,用钱穆的话说,西周是“群体历史”,能够让个人发挥能力的组织没有完成,没有一定的网络、关系系统等等,所以说西周是因为缺乏人物的社会和组织基础,而到了“东周”,尤其是战国时代,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如下:

一、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纷争。各诸侯国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士”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养士”,而战国时期更为盛行,如大名鼎鼎的后来的“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战国后期秦国的吕不韦,也有“食客三千“,多为有一技之长者,“士”中许多优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为卿相,如商鞅、吴起等,学术活动也受到鼓励和资助。

另外这些“士”,所实行的学术政策都是宽容的,允许其“合着留不合则去”。“士”就好象自由的鸟那样,可以“择木而梧”,比如商鞅在魏没有得到重用,跑到秦国开始的商鞅变法,又比如邹衍本是齐国人,在谡下学宫位在上大夫之列,他不满齐滔王的暴政,而到了燕,成为燕昭王之师。在齐襄王时,邹衍又回到谡下学宫,受到重用。

二、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人们从繁重生产中解脱出来,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三、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科学文化活动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促进思想萌发。

四、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促进了民间思想的启蒙。

因此无论是“学术“”还是“经济”发展的物质文化,均具备了“各种观点纷然并存,各种针锋相对“的基础,因此就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