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7月22日,阳光明媚的午后,采访车辆行驶在珲乌高速的白城段,路两旁数不尽的风车在风力作用下不停地向乘客“摆手”,这里便是吉林省大力发展的新能源产业——“陆上风光三峡”工程的核心区域。

白城市主要经济支柱(以资源优势变产业优势)(1)

草原上的风力发电机组。白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陆上风光三峡”是吉林省西部地区建设的国家级新能源生产基地,它充分发挥该省西部地区丰富的风、光资源和充裕的土地优势,利用正在推进的“吉电南送”特高压通道等电力外送条件,积极打造省内消纳基地、新能源外送基地、新能源转化基地3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计划在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上超过水上三峡,抢占绿色能源高地。

作为东北地区风光能资源最具开发潜力的地区,白城市年均日照小时数2919.4小时,全市太阳能辐射量均在5000兆焦/平方米以上,光热条件优于吉林省其他地区。根据资源分布和各区域可利用土地面积估算,白城市未来可开发光电面积2613平方公里,按现行技术标准,可开发装机容量1379万千瓦。

白城市主要经济支柱(以资源优势变产业优势)(2)

白城光伏项目。人民网李洋 摄

承接好、落实好“陆上风光三峡”工程,给白城市经济社会转型以及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几年来,白城市按照“系统谋划、集成布局、整体推进、头部引领、形成闭环”的思路,全力抓好风光资源开发,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打造绿电产业示范园区,构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在科学布局和系统推进下,与之相关的好消息不断传来:

2019年8月,白城市政府与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达成协议,共同组建“中国北方氢谷”产业发展战略联盟。

2020年10月,一汽解放·白城市政府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交车暨运营仪式在白城生态新区举行,标志着白城成为东北地区首个实现氢燃料电池公交线路投运的城市,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北方氢谷”建设取得新进展。

2021年3月,吉林省下发《关于支持白城市建设绿电产业示范园区有关意见的通知》。计划逐步建成产值千亿、税收百亿的大型园区,着力打造成为低碳经济先导区、用电负荷集聚区、电力改革示范区。

几年来,华能、中广核、国家电投等10户电力央企已落户白城开发新能源,三一、远景、中材等17户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在白城投资建设,已基本形成从整机到零部件全程配套的全产业链。

白城市主要经济支柱(以资源优势变产业优势)(3)

风力发电机组。白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今天的白城正围绕新能源产业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以风电、光伏、氢能制备等装备为重点,加快实现新能源装备本地化、产业集群化。

在白城光伏领跑奖励激励基地兴东220千伏升压站,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发电板一望无际。远处,数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大地,叶片迎风转动……昔日的盐碱地如今一片生机。

白城市主要经济支柱(以资源优势变产业优势)(4)

白城光伏领跑奖励激励基地。人民网李洋 摄

兴东升压站以及两个光伏电站,占地589公顷,于2019年9月28日开工建设,2020年6月30日成功变网,发电、变电等所有设备已经稳定运行750余天。

兴东升压站站长文春光介绍,该项目充分利用了当地的盐碱地来规划发展光伏项目,现已成为白城市陆上光伏发电的一只新生力量。

在白城市通榆县的华能新华风电场,一排排林立的白色风力发电机组随着风的旋律转动不停。

白城市主要经济支柱(以资源优势变产业优势)(5)

新华风电场后台监控设备。人民网李洋 摄

目前,新华风电场设备运行稳定,自投产以来累计完成发电量38.7亿千瓦时,2021年完成发电量6.71亿千瓦时,可利用小时数为2261小时,2022年将计划完成发电量2.7亿千瓦时。

“通榆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我非常看好通榆的风电发展前景。”华能新华风电场副场长任玉廷说。

在白城市通榆县三一重能通榆零碳智造风电产业园,运输车辆往返穿梭在1.5万平方米的风力机叶片车间和7500平方米的整机车间里,施工人员紧张作业,生产场景十分壮观。

白城市主要经济支柱(以资源优势变产业优势)(6)

三一重能通榆零碳智造风电产业园。人民网李洋 摄

三一风电装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行政经理陈永春表示,吉林省风光资源得天独厚,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质条件,这让他们对在吉林的投资充满信心。

“陆上风光三峡”白城蓄势待发。“十四五”期间,白城还将打造新能源及氢能、装备制造等百亿级乃至千亿级产业,筹建吉林西部生态研究院、白城碳汇交易中心,将推动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今天的白城,清洁能源产业与时俱进、“风光互补”的发展蓝图正加速描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