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铃系铃

解铃还需系铃人

明·瞿汝稷《指月录》卷二十三

【原文】

金陵清凉泰钦法灯禅师在众日,性豪逸,不事事。

众易之,法眼独器重。

眼一日问众:“虎项金铃,是谁解得?”

众无对。

师适至,眼举前语问,对曰:“系者解得”。

眼曰:"汝辈轻渠不得。”

【今译】

南唐时,金陵(今南京)清凉山泰钦法灯禅师,少聪悟,在他很年轻还是一般的普通小和尚的时候,聪明机智,性格豪迈,不拘守佛家戒律。

他并不一天到晚念佛经,终日似乎吊儿郎当的样子,因此当时大小和尚都看不起他,唯独住持方丈法眼禅师看重他,对他特别器重。

有一天,法眼方丈在金陵清凉寺给众僧讲佛经,和尚们都聚集在一起,法眼问大家:“虎项金铃,是谁解得?” (一只凶猛老虎的脖子上系着个金铃,谁能把它解下来?)

大家都答不上来,众人无以对,半天,和尚们都不知如何回答。

恰值这时,泰钦法灯和尚正好从外面进来,法眼禅师又提出这个问题问他。

泰钦法灯禅师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是谁把铃子系到老虎颈项上去的,就让他解下来好了,解铃还需系铃人。”

法眼禅师非常赞赏他的回答,对大家说道:“听见没有?你们轻视他不得呢!他将来对佛教的造诣会很深。”

(后来,法灯果然成为一代名僧。)

【赏析】

北宋·惠洪《林间集》卷下中有类似的故事。

这则故事后来概括为“解铃系铃”,也说成“解铃还需系铃人”,要解铃铛,to untie the bell,最好还是由当初系铃铛的人来做,the person who tied it. 常用来比喻谁引起的事端,还应由谁去自行了结。

“解铃系铃” 谁系上去的铃铛,还得由谁来解开,比喻由谁惹起的麻烦,由谁引发的事情,仍由谁去解决。whoever started the trouble should end it.

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故事(解铃还需系铃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