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又挨骂了,因为《爸爸去哪儿》,围绕假想父女是否应该有身体接触之类的问题,网友们争执不下。而四岁的阿拉蕾和二十三岁的董力,更是因为童言无忌,一句“等我长大了妈妈把我嫁给你”引爆舆情。今天,我们的原创主笔玛琪雅朵从心理学角度解读“阿拉蕾的眼泪”,如果你能读懂,会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爸爸去哪儿》事件中,关于儿童自我保护的问题,最近大家讨论的很多,我在此不涉及,只单纯讨论这句话“等我长大了妈妈把我嫁给你”。其实,这个年龄的孩子,尤其是女孩,说出这样的话并不奇怪。

阿拉蕾家庭状态(阿拉蕾嫁给谁不重要)(1)

模仿是学习的重要形式

阿拉蕾家庭状态(阿拉蕾嫁给谁不重要)(2)

给大家讲个笑话:一个小男孩,从幼儿园回到家,对妈妈说:“今天李晓菲跟我说咱们结婚吧。”妈妈一惊,问:“你怎么回答的?”小男孩说:“我说好吧。”妈妈又一惊,问:“然后呢?”“然后,”小男孩边玩玩具边头也不抬地说,“然后我们就各玩各的去了。”

阿拉蕾家庭状态(阿拉蕾嫁给谁不重要)(3)

谁能理解阿拉蕾的眼泪

阿拉蕾家庭状态(阿拉蕾嫁给谁不重要)(4)

但是我对节目中另外一些事情不能认同,比如今天我想说说关于阿拉蕾的眼泪的那些事。

《爸爸去哪儿》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节目,孩子们要完成这些有难度的任务,真是不容易,困难大的时候,哭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尤其是阿拉蕾,她的眼泪已然成了节目的一大看点。

可能有人会说,小女孩就是爱哭呀,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这一点我无法否认。也许小女孩确实比小男孩爱哭,沙溢的儿子安吉就是一个坚强的小男子汉,碰见再大的困难,也不轻易掉眼泪;也许小女孩确实比大女孩爱哭,考拉虽然与张伦硕之间有一些小小的分歧,但仍然独立而和谐地参与录制。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忽视小女孩的眼泪,因为哭是孩子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比如小婴儿用哭声来传递饥饿不适等需求,比如稍大一点的孩子用哭声表达内心的情绪。所以,当我们看到阿拉蕾的眼泪,至少我们应该想一想,眼泪为何而流?

为何而流呢?因为在石阶上摔倒,因为在沙漠中迷路,因为想念妈妈……毕竟只是一个四岁的孩子,离开父母,与一群陌生人工作生活在一起,这其中有许多艰难,是她力所不能及的,眼泪可以宣泄情绪,有时亦能换来帮助。

这样的眼泪,虽然惹人心疼,但也是人之常情,所以我们不必大惊小怪,把它看作一次成长就好。

但是还有一些眼泪我们必须重视,比如第四期里孩子们历经磨难寻找爸爸,阿拉蕾的两次流泪:

第一次流泪:孩子们发现爸爸们藏在一群怪猴中,除了阿拉蕾,大家都牵着爸爸的手离开了,阿拉蕾说:“都没有人要我。”然后大哭起来。

第二次流泪:阿拉蕾发现“爸爸”董力被困在不远处的大树怪中,想要解救却得不到帮助,村长给了她魔法也不起作用,情急之下,大哭起来。

很明显,阿拉蕾的哭声中包含了无助、孤独、恐惧……这些都是常见的情绪,但是产生的原因,我们却未必清楚。

我实在不赞同节目组这样去为难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因为里面的好多事情已经远远超出了她的认知能力,会给她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

阿拉蕾家庭状态(阿拉蕾嫁给谁不重要)(5)

阿拉蕾家庭状态(阿拉蕾嫁给谁不重要)(6)

怎样从节目中读懂自己的孩子

阿拉蕾家庭状态(阿拉蕾嫁给谁不重要)(7)

当然,若能从节目中给父母们带来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启迪,恐怕也就实现了这个节目最积极和正面的意义。

所以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分析,以期尽量从阿拉蕾的表现分析,读懂自己的孩子:

1

请别破坏依恋关系

所谓“依恋”,是孩子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连接。阿拉蕾情感依恋的核心对象自然应该是她的母亲,但是在节目组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孩子远离父母,便会与比较亲近的人建立起依恋关系,如村长李锐、小伙伴和爸爸们,尤其是临时爸爸董力。

孩子们信任、依赖自己依恋的对象,但阿拉蕾却要眼睁睁看着所有小伙伴牵着爸爸的手从面前离开,只留下一个孤零零的自己身处于一群旁观的怪猴之中,无论怎样呼唤哀求都得不到帮助,这种被抛弃感使阿拉蕾发出“都没有人要我”的哀叹。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哈洛的那个著名的“铁丝猴子VS绒布猴子”的实验,证明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孩子非常重要的心理需要,倘若孩子感知到孤独,就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要知道安全感才是少儿心理健康的基础。

再讲一个声名狼藉的实验—— “铁娘子”实验。还是哈洛,他制造出各种邪恶的“铁娘子”扮演猴妈妈,对着小猴用冷风吹、射铁钉刺、发怪声吓,可小猴再痛苦也不离开母亲,反而把她们抱得更紧。

受伤的孩子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去找他的妈妈,阿拉蕾哭的那样伤心绝望,仍然执着地寻找“爸爸”董力,这难道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吗?难道没有受伤之后想得到庇护和慰藉的心理需求吗?

各位父母,既然知道孩子是这样无条件地依恋我们,就让自己成为更值得孩子依恋的父母吧!

阿拉蕾家庭状态(阿拉蕾嫁给谁不重要)(8)

2

注意小孩子们的“泛灵心理”

为了给寻找爸爸增加难度,节目组想了很多办法,恐龙、面具人、怪猴、大树怪统统上场,阿拉蕾和小伙伴们闯关前进。那些大一点的孩子轻易看穿了伪装,可小一点的孩子更容易被吓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小孩子们的“泛灵心理”在起作用。

阿拉蕾家庭状态(阿拉蕾嫁给谁不重要)(9)

什么是“泛灵心理”呢?

阿拉蕾家庭状态(阿拉蕾嫁给谁不重要)(10)

“泛灵心理”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指幼儿期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心理倾向,它是幼儿缺乏必要的知识、逻辑思维能力不足、意识发展不充分的表现。

这种心理状态虽然独特却非常普遍,孩子们会与玩具说话、与花草树木交流……在他们眼中一切东西都具有生命、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

所以,4岁的阿拉蕾虽然能够鼓起勇气面对这些奇怪的“东西”,但心理感受与大孩子是不一样的,相比较大孩子们玩游戏一般的心理状态,他们需要克服更强烈的恐惧感,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会让他们更易混淆现实与幻想,比别的同龄孩子更加执着于这样的想法。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如果遇到孩子有“泛灵心理”的表现,往往被建议淡化处理,随着认知程度的提高,这些表现会自然消失。但是在节目中,这些反而被强化出来,有的时候还会有一点故意吓唬人的味道,这样的做法恕难认同。

阿拉蕾家庭状态(阿拉蕾嫁给谁不重要)(11)

3

“泛灵心理” 是把双刃剑

倘若教育者有足够的智慧,合理利用儿童的“泛灵心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邻居家有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他有很多玩具。妈妈经常抱怨说,孩子把地下床上摆的都是玩具,收拾起来很费事,往往前脚刚收拾好,后脚就又一团糟,搞得她疲惫不堪,跟孩子生了好几次气,小家伙挨训的时候哭得稀里哗啦,事后却还是老样子。

可有一天,他从幼儿园回来,居然自己主动收拾起玩具。妈妈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孩子回答,老师说每个玩具都有自己的家,如果不把它们送回家,它们会伤心和害怕的。我在幼儿园里就会想家,玩具一定也想家。

给这个有智慧的老师点个赞。这个孩子才三岁,刚上幼儿园,规则意识还很差,培养把玩过的玩具放回原处的好习惯,只依靠简单的说教很难实现,需要讲点策略和方法。

老师巧妙地利用“泛灵心理”,让孩子感觉到,玩具是有生命的,让玩具回家是件美好的事情,而不是被要求必须做到的事情,教育效果自然更好。

不过“泛灵心理”是一把双刃剑,倘若教育者智慧不足,方式方法简单、生硬而粗暴,那就极易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识,或者形成心理伤害。

下面这种情况相信家长们可能都见过或听说过:

孩子在房间里高兴得又跑又跳,家长在后面紧张地看护,生怕磕着碰着,可一个没注意,孩子就被小凳子绊倒了,哇哇大哭起来。看着孩子满脸的眼泪,家长(尤其是老人)心疼,为了安慰孩子,就拍两下小凳子,说:“小凳子碰疼了宝宝,打它,看它以后还敢不敢碰宝宝了?”

如果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做法,孩子往往惊奇地瞪大眼睛看着,忘了哭泣;如果以前经历过这种做法,孩子可能还会伸出小手也去打两下凳子。

这种做法非常不科学,除去让孩子分清责任、承担结果等话题不说,单从“泛灵心理”的角度来分析:孩子被小凳子绊倒哭泣,是因为疼痛和受到了惊吓,注意力并不在小凳子上,而家长的做法会让他误以为小凳子想要伤害他。

马斯洛认为:个体变得忧虑起来,不是与饥渴这样一些需求有关,而是和他的恐惧和焦虑有关。如果孩子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感,有可能会变得霸道或者畏缩懦弱。

所以,对于孩子的“泛灵心理”,唯以爱心和智慧善加利用,方能发挥它的正面作用。

康斯坦丁诺夫说:“必须掌握儿童的生理和精神的本性的发展规律。”

以此与各位父母共勉!

愿阿拉蕾坚强成长,总有一天,阿拉蕾不再相信眼泪!

本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尽快联系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