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优美单簧管协奏曲之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

——当今世界三大古典演奏家之一萨宾.梅耶演奏,誉响世界。

(一)作品简介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In A clarinet concerto)作为莫扎特最后一首协奏曲作品,也是世界上最优美的单簧管协奏曲之一。这部作品诞生于1791年10月,是为当时著名的维也纳宫廷管弦乐队的单簧管制作者谱写的。很少有作家为乐器制作者谱写协奏曲,而莫扎特特意写了这首协奏曲,即大型单簧管协奏曲。作为世界协奏曲中的瑰宝。这首协奏曲巧妙地展现了单簧管高、中、低的音区的迥异,将乐器音色的特点发挥到淋漓尽致。由于这个协奏曲,它给世界带来了珍贵的音乐财富。

因莫扎特促使单簧管这门乐器在古典主义时期发光、发亮,也使单簧管像被添加催化剂一样得到快速地发展。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大师课(单簧管女皇-萨宾.梅耶与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1)

(莫扎特画像)

(二)演奏家简介

以萨宾.梅耶Sabine Meyer是世界三大古典演奏家之一,号称‘单簧管女皇’,德国人,1959年3月30日出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克赖尔斯海姆一个音乐世家,她的父亲也是一位单簧管演奏家。小时候,梅耶先后学习过钢琴和小提琴,最终才选择了单簧管。她在汉诺威音乐学院师从汉斯·丹泽尔教授,才真正学会了用单簧管去说话和歌唱。梅耶的弟弟沃尔夫冈·梅耶和丈夫莱纳·维勒也都是单簧管演奏家,他们曾共同创立克拉罗内三重奏。梅耶说:“单簧管就好像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每天都在与它一同歌唱。”

萨宾娜·梅耶被公认为当今这个时代最杰出的独奏家之一。《纽约时报》就其演奏的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写道:“萨宾娜·迈耶把单簧管协奏曲演奏得机敏而极富乐感。她自始至终地将演奏精确的快速乐段贯穿于开始和结束乐章之中,还运用诱人的富于力度变化的柔韧性去创造柔板乐章中经常有突转的演绎”。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大师课(单簧管女皇-萨宾.梅耶与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2)

(梅耶近照)

(三)作品赏析mp.weixin.qq/s/CE95_lK8xbxB18dWvZ9gxw

以上是作品地址,或关注“艺汇堂”公众号即可。

第一乐章:快板,A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体现欢快动人。

乐队引子以弦乐组的一个温柔抚爱的主部主题展开, 部分前奏以温柔舒缓旋律,给人微风拂面之感。这首协奏曲的一大特点是,所有的单簧管独奏段都在一个最能表现这种乐器天籁般的,给人美感的音色、力度和音高上开始。独奏单簧管接过主部主题时,效果甚至比乐章开始时更柔美。亲切的室内乐织体是由于先把伴奏只限于小提琴而获得的,后来才加上中提琴,最后允许低音弦乐器参加时,只是为了加几笔轻淡的和声支托。第二主题为E大调,单簧管与弦乐密切配合,独奏单簧管的涟漪般的音阶和琶音结束主部主题的陈述,弦乐器接着插入第一主题的旋律完整的结束了呈示部。紧接着,听到单簧管用忧郁的小调式吹出一个对比旋律,开始了发展部。这些惆怅的笔触,即使在活泼的第一和第三乐章中最阳光灿烂的时刻,也总是挥之不去。回转联动后,乐曲很快又回到再现部

该乐章乐队伴奏部分章曾被第83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作为电影结束曲。

第二乐章:柔板,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体现“浪漫梦幻”风格 。

慢乐章开始的旋律是世上少见的最优美的创作旋律,由单簧管独奏表现纯粹的音乐进入,不用任何乐队引子.谁能相信,这一天使般的旋律竟是以十八世纪古典派的最流行的陈词滥调为依据的,这一短句已被莫扎特的同时代人用过几十遍,甚至几百遍,但从未用得如此出神入化,难以言传.好像是舞台剧中的王子,在黑暗之中浑身摇曳着丝点星光的王子,一个迷人的王子,一个让人目光舍不得移开的王子。独奏声部通过装饰、扩展,像似花儿在抽枝发芽,越展现出单簧管天然地旋律。该乐章曾被用于奥斯卡最佳影片《走出非洲》,其优雅而又迷人的配乐就是出自单簧管美妙的声音,广为流传。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A大调,6/8拍子,回旋曲式,体现幽默热烈。

尽管节奏遒劲,迂回曲折,这个回旋曲乐章的基本主题和前两个乐章一样,开始由单簧管独奏轻轻地、温柔地吹出。在回旋曲基本主题的各次回复之间,可以听到越来越欢腾的插段,装饰性的音阶和琶音一泻而下,直落到单簧管的最低音,又急转直上,比前一次升得更高。第二主题为E大调,作曲家利用单簧管的极高音区,使乐曲更为生动细腻。在小提琴还原F音的强奏下,单簧管被迫奏出A大调第一主题旋律。回旋曲的第三主题为#f小调,虽然惆怅,但始终压倒不了光明。紧接着单簧管又以A大调呈现第二主题。结尾没有独奏单簧管,仅由乐队奏出,只有管弦乐队才能演奏,才能将此曲发挥的淋漓尽致。虽然此乐章亮点不多,但莫扎特探索并利用单簧管音域的两极,是简朴写作、炉火纯青的选择。

小贴士:

(一)创作背景

因天赋年少成名成家:

莫扎特(1756-1791)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也是18世纪维也纳古典音乐的重要杰出代表。他出生于萨尔茨堡一个宫廷音乐家庭。父亲列奥波尔德莫扎特是天主教堂乐团出色的小提手,它也是一个专业的小提琴手。母亲安莉娜玛丽莫扎特也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除了拉小提琴之外,还演奏大提琴。所以说莫扎特从小就耳濡目染,在父母的影响下,过早地接受了音乐带来的艺术熏陶。当莫扎特四岁的时候,他开始跟随他的父亲学习钢琴并学会谱写音乐。他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非常高的音乐天赋,成为欧洲古典主义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以及作曲家。他作品充满了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表达了他的光明,乐观的情绪。他大量地使用各种音乐形式,成功将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家的音乐与欧洲传统音乐联系起来。为他们提供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开辟了西方音乐发展的新路。

因衷爱为挚友而创作:

莫扎特对单簧管的喜爱源自该乐器的美妙音乐。他第一次听到单簧管音乐时,只有七岁,当时作为音乐神童在巡回演出时,从曼海姆乐队中的单簧管发出旋律。后来,他在先后伦敦、巴黎,在重访曼海姆时,一再听到单簧管的乐音.单簧管引起的美感声音,特别是它那灵敏的力度层次,彩虹般的音色幅度,从近乎小号般灿烂的高音到最低音区(所谓的夏卢莫音区)的浓厚音色,使莫扎特深深着迷。以致于他与在维也纳的单簧管大师安东-斯塔德勒(Anton Stadler,1753-1812,皇室宫廷乐队演奏员,和莫扎特一样,是个共济会员)结下深厚的友谊,并对单簧管出色表现有了进一步了解加深。在他悲惨的短短一生的最后几年,

同时,斯塔德勒也从莫扎特的友情中得益更大,莫扎特不仅专门为斯塔德勒创作了古今整个单簧管曲目中最伟大的两部作品(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K581和这首单簧管协奏曲),还让斯塔德勒随意享用他一家的慷慨,莫扎特手头只要挤得出一点钱,总是借给斯塔德勒;没有钱接济时,甚至借给他两只金表去典质。1791年12月莫扎特去世,葬在一个无名墓中时,根据官方统计的全部"资产"中有一笔斯塔德勒屡借不还的欠款五百弗罗林,折合三千余美元。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是莫扎特一生中完成的最后第二部作品,比这部协奏曲更迟的作品还有一部:<共济会>康塔塔K623(伟大的<安魂曲>K626则是他未完成的作品)。他一定是在歌剧<魔笛>首演(1791年9月30日)后立即动手写这部协奏曲的。一个星期后,莫扎特写信给在巴登附近疗养的妻子说,他已于10月7日写好施塔德勒回旋曲的全部配器。估计他在一两天内就写完总谱。我们虽不知道首演的时期,但不会相距太久,因为按莫扎特的习惯,他总是要挨到演出日期逼近才动笔,紧巴巴地等到临演出前才交稿。该曲的手稿现已遗失。

据说,《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是莫扎特专为施塔德勒特制的单簧管写的,那支单簧管很特别,比当今普遍使用的A调单簧管低四个半音,可吹奏低音至大字组A(记谱音高为小字组C)。不幸的是,最早的版本都是在莫扎特去世后十年,甚至更晚才付印的,而且全部都把单簧管独奏声部"修改得符合标准的A调单簧管的音域.直到最近,经音乐学家考证,才找出这些修改的范围和性质.独奏部份有三十来处经过改动,小至个别的特征低音,大至九小节长的段落,多半为移高一个八度,这样协奏曲失去了最重要的音乐性,并改变了旋律线.早期的编辑这样做,也是出于无奈,不然这部杰作就无法在一般单簧管上演奏.近年来已制作成有施塔德勒那样大的音域的A调巴塞特单簧管,因此,演奏者就可以吹奏莫扎特写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人们熟悉并仍然喜爱的那个略经阉割的版本。

(二)配器说明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大师课(单簧管女皇-萨宾.梅耶与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