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日报网

龙门石窟的历史和基本现状(龙门石窟缘何启动大型保护工程)(1)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 郭歌

12月7日,记者从龙门石窟研究院获悉,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型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正式启动,这是20世纪70年代奉先寺进行保护修复工程以来,时隔50年,再次启动大型保护工程。

龙门石窟的历史和基本现状(龙门石窟缘何启动大型保护工程)(2)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其中,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南段,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

龙门石窟的历史和基本现状(龙门石窟缘何启动大型保护工程)(3)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单位,龙门石窟本次保护工程是严格按照项目立项、勘察、设计、方案审批、工程实施等环节开展工作,按照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批准方案进行实施。

那么,本次保护工程包括哪些区域?据介绍,一是龙门石窟奉先寺保护工程区域为奉先寺文物本体及周边岩体,工程范围从奉先寺底部至上部山体高度接近50米,宽度为70米左右。二是龙门石窟擂鼓台区域,对存在安全稳定性问题的擂鼓台南洞岩体及明代砖拱体开展紧急支护和日常维护工作。三是对于受到本年度降雨影响明显的万佛洞、古阳洞等洞窟,开展了裂隙封堵防渗、窟龛防排水、修造小型石窟檐、危石加固等措施。

其中,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摩崖型群雕,但长期受到渗漏水、岩体开裂、微生物等因素影响,情况令人担忧。

龙门石窟的历史和基本现状(龙门石窟缘何启动大型保护工程)(4)

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说,渗漏水和危岩体病害均是威胁龙门石窟文物安全的主要病害,渗漏水能引起龙门石窟碳酸岩体的溶蚀,破坏岩体和雕刻品的完整性,溶蚀物在洞窟雕刻品表面重新形成碳酸钙堆积,降低雕刻品的艺术价值。渗漏水还会引起洞窟内湿度的改变,加速岩体表面化学风化的速度,水分能够促进苔藓等微生物生长,在石窟表面形成粗糙的灰绿色或灰黑色附着物。危岩体能够引起岩体和雕刻的崩塌脱落,破坏文物同时也严重威胁着游客的人身安全。

龙门石窟的历史和基本现状(龙门石窟缘何启动大型保护工程)(5)

因此,为更好保护文物安全,此次保护工程主要分为两部分进行,一是渗漏水治理,即根据奉先寺地质状况、裂隙分布、渗漏水病害发育程度等因素,对奉先寺西壁、南壁、北壁和周边区域进行治理;二是危岩体加固,对奉先寺壁面和周边山体危岩体采取加固措施,并定期维护清理,提高岩体的稳定性,全力保护文物和游客安全。

当前,奉先寺石窟前区域周边已搭建起20余米高的脚手架,脚手架中间,露出卢舍那大佛周身,不影响游客游览观赏。

史家珍表示,此次工程体量大,为了不影响游客参观,施工采取半开放方式,原本预计270天的工期,工作人员也将克服冬季施工困难,力争在明年牡丹文化节前完成主体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工程从勘察设计到资料收集,再到施工阶段,保护研究人员都尝试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探地雷达探测、红外成像技术、3D扫描测绘技术都运用到了本次工程前期勘察设计中。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马朝龙说,在施工现场展现的《奉先寺裂隙及渗水病害调查图》就是利用3D扫描测绘成果编制的。

龙门石窟研究院陈列展示中心工作人员高丹说,从上世纪70年代保护修复工程到现在,时隔50年再启动大型保护工程,文物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久地坚持与耐心,需要多方多人合力,需要转向预防性、研究性保护,才能让龙门石窟更好地“活”起来、“活”下去,让更多人们能够欣赏到这座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龙门石窟研究院还组建了全国一流的石窟保护专家顾问组,不仅前期方案经过专家详细评审论证,他们还将定期到现场检查、指导,解决工程实施中的技术难题。

本文来自【河南日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