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西北一个极度贫瘠的乡村里,一位叫杨婧的女孩在11岁时,因父母无力同时供养三个孩子上学;她忍痛主动辍学,含辛茹苦打工达5年半之久,扶助大姐与弟弟上学;弟弟杨宗仁在小姐姐打工生涯的血泪之光的映照下发奋苦读,同时又支持如渴鹿般渴望着读书的二姐复校就读。后来弟弟考上了清华大学,他更希望小姐姐与他“胜利会师”在清华大学……

尽管杨婧没能如弟弟的愿望考上清华大学,但她和弟弟情深苦学的奋进精神,已足以像黄土高原的一泓清泉,长涌不息,滋润人心……

11岁少女为弟弟辍学去打工

1982年4月19日,会宁县甘沟乡田坪村的农民杨彦国迎来了他的第三个孩子杨宗仁,作为高中毕业生的他自然希望儿子求学成才。1988年9月1日,6岁多的杨宗仁在二姐杨婧的带领下报名上了小学。

考上清华的姐姐告诉弟弟什么话(姐姐11岁辍学打工)(1)

杨宗仁上学的第一天,幼小的心灵就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却并没有进教室。因为买不起纸笔,老师用树棍在每人面前画了个大方框,然后便开始上课。几十个学生都蹲下身伸出食指,在自己的那方“领地”上写生字、演算数学题……杨宗仁第一次直观地明白了挂在大人们口中的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的“三苦”精神的含义。

从这天起,杨宗仁也开始了“苦读”。他在学校把大地当纸,放学回家也把大地当纸。每学一个生字,他都用食指在地上写画千百次,直到烂熟于心。时间一长,杨宗仁右手的食指被磨出了厚厚一层老茧。

从一年级开始,杨宗仁的学习成绩一直稳居全班第一,每学期学校都要给他发一张奖状。两个姐姐也不甘示弱,特别是二姐杨婧,她起早贪黑地复习功课,有时甚至在月光下读书。她得的奖状也像弟弟的一样贴满了家里的一面墙壁。

杨婧上初一时,家里的经济变得越来越拮据,姐弟仨买作业本的钱都没有。父亲总是愁眉不展,长吁短叹。他和体弱多病的妻子一年到头辛苦耕种着几亩薄地,根本无法分身出去打工,否则全家五口人都得饿肚子,更不用说供孩子读书了。

一天傍晚,杨婧从10公里外的甘沟中学回家,见从不喝酒的父亲喝得酩酊大醉。父亲把他们三姐弟叫到跟前,突然泪流满面,他抚摸着杨宗仁的头,哭着说:“好娃呀,我实在供不起你们3个学生了!你们三姐弟得有个人退学……”

姐弟仨面面相觑。父亲不敢看孩子们的眼神,杨宗仁懂事地安慰父亲说:“爸,你别难过,我退学打工,供两个姐读书!”大姐杨艳珍轻轻地叹了口气说:“爸,还是让我退学吧!我初中快毕业了,写写算算已不成问题。妹妹和弟弟一个才刚上初中,一个小学还没毕业,就是退了学,又能干什么?”

而杨婧什么也没说,默默地低下头。这天晚上,她在炕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她想到,姐姐再过一年就要参加中考,不能半途而废;弟弟天资聪慧,前途远大,更不能退学。现在只有牺牲自己,才能让姐姐和弟弟安心读书……

念初一的杨婧决定退学后到靖远去打工,然后用打工的钱供姐姐和弟弟上学,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读书。她蹑手蹑脚地爬起床,写了封短信留在窗台,便出了门赶到了学校。这天是星期天,她敲开班主任家的门,吞吞吐吐说明了来意。班主任劝说无效后,无奈地答应了她退学。

杨婧走出校门,泪水终于夺眶而出。她没有回家,用学校退给她的学费坐车去了100多公里外的靖远。靖远是一个比会宁繁华的县城,她曾与父亲一起去那儿卖过东西。她想,去靖远一定能找到一份工做,且父母也一时找不到她。

早晨起床,杨宗仁无意间发现了窗台上的字条,他没来得及告诉父母,就拉着大姐向甘沟中学追去。他们到了学校,杨婧已没有了踪影。大姐哭着说:“妹妹,你怎么这么傻,该退学的应该是我呀!”杨宗仁的眼里也含满了泪水。

杨宗仁和大姐回到家,父母听说杨婧退学到靖远打工去了,都愣住了。母亲一直喃喃自语:“她只有11岁,她才11岁呀”父亲慌忙出去拦了辆农用车,去了靖远。他找遍了靖远的大街小巷,也没见着女儿,只有心事重重地回到家,等她写信回来。

杨婧到靖远县城后,找了很多家饭馆,人家看她还是一个孩子,都朝她直摆手。天快黑了,又饿又累的她来到了一家小饭馆,老板好奇地问:“你怎么这么小就出来打工?”杨婧憋了好半天才如实说:“为了姐姐和弟弟安心读书!”老板动了恻隐之心,将她留了下来,月薪给她开60元,杨婧喜出望外。

杨婧打工的饭馆离一所中学很近,每每听到学校传来的读书声,她都忍不住要发一阵呆,惹得老板既想辞她,又不忍心。老板感慨地说:“看你这样,我心里也不是滋味。如果我生意做起来了,一定资助你复学!”

考上清华的姐姐告诉弟弟什么话(姐姐11岁辍学打工)(2)

杨婧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心里着实有些兴奋。她赶到邮局,将60元钱一分不剩地全寄回了家。冬天转眼就到了,靖远非常寒冷,滴水成冰。杨婧长期洗碗,手时常冻肿得像馒头。好不容易盼到发工资,她取出1元钱,准备买蛤蜊油擦擦手。她在商店的化妆品专柜徘徊了很久,始终没舍得花这1元钱。

学校放寒假后,杨宗仁陪母亲到靖远看望二姐。远远地他们就看见了杨婧。她正吃力地提着一桶水向下水道倒。母亲紧走几步,想帮女儿,却惊讶地看到了她手上的冻疮。母亲抓起女儿的双手,泪滴落在她那满是冻疮的手背上。杨宗仁拽着二姐说:“姐,你太苦了,咱们回家吧!”

杨婧望着弟弟摇了摇头,她掏出60元钱,塞到母亲手里说:“我上午刚领到的,还没来得及寄。

母亲见女儿还穿着单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她的心里犹如刀绞,说什么也不要这60元钱。她声泪俱下地说:“这点钱,你就拿去添件过冬的衣服吧!”

杨婧不住地摇头:“妈,我不冷,真的不冷!这钱你一定要拿回去……”母亲拿钱的手,突然颤抖起来。杨宗仁愣了愣神,急忙解下围巾围在二姐的脖子上。这60元钱,母亲没有拿回家,她和儿子悄悄地来到服装市场,为杨婧买了一身过冬的衣服。

这年春节,杨婧回家过年,在收拾屋子时,无意中打开了她装书的纸箱,看着熟悉的课本,泪水不知不觉涌了出来。杨宗仁远远地望着二姐,心头猛一颤,他走过去,用衣袖默默地为二姐擦拭眼泪。杨婧转过身背对着弟弟说:“你一定要争气,争取考上名牌大学!”杨宗仁咬着嘴唇点点头……

亲情互馈,姐弟共赴大学梦

杨宗仁考上初中后,在学校住读。每天晚上,他都拿着课本悄悄地在老师的窗前借光。一个窗户里的灯熄了,他便移到另一个窗户下。每当瞌睡袭来时,他的眼前总会晃着二姐那双含泪的眼和满是冻疮的手,他的倦意便会烟消云散。直到校园里最后一盏灯熄了,他才回宿舍睡觉。

杨婧为了多挣钱,拼命地多干活:洗碗、洗菜、端盘子,小小的年纪,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她的工资终于从60元涨到了150元。家里有了钱,大姐和弟弟上学的开支基本有了保障。

可是,她心里仍在想着读书,做梦都想上大学。杨宗仁了解二姐的心思,他多次给她写信,鼓励她自学。他让她到离家近的地方找家饭馆打工,每星期天他好给她补课。杨婧采纳了弟弟的建议,在离家不远的一家餐厅打工,工资依然是150元。

杨宗仁每周回家,先到饭馆为二姐补英语和数学,如果有客人吃饭,他便帮姐姐干活,客人一走,他们又急急地捧起书本,争分夺秒地补习起来。饭馆的老板是本地人,他见姐弟俩这样情深意笃,来了客人常常也不忍心打搅他们,自己悄悄地替杨婧干起活来,而每月给杨婧开的工资一分不少。

1997年6月3日至6日,以全班第一的成绩完成初中学业的杨宗仁,在会宁县城参加中考。杨婧专门请了3天假到县城一个亲戚家为弟弟做饭。

弟弟参加中考,杨婧的心里既高兴又惆怅。她边做饭边落泪。杨宗仁考试回来,见二姐泪流满面,先是诧异,继而便什么都明白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什么也没说,拉着姐姐便向大街走去,直到进了新华书店。他掏出家里给他考试用的12元零花钱,用8元钱买了本《初一英语自学解难》送给姐姐。杨婧喜出望外,开心地笑了……

杨宗仁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会宁县二中后,杨婧在学校附近从她每月打工的钱中拿出60元,给弟弟租了一间平房。这时,杨宗仁想劝姐姐复学,他说:“姐,你以前一直是班里的学习尖子,现在又受了几年苦,你复学后会更好好学习的!”

杨婧低声说:“我又何尝不想复学啊!你是我们全家的希望,你就好好努力吧!你的成功,也就是我的成功!姐姐……姐姐已没指望了!”

杨宗仁没能说服二姐,便回甘沟,悄悄地向父母要了钱,为二姐办了复学手续,让她从初二读起。杨婧在饭馆得到消息时喜极而泣……

1997年9月1日,快满17岁的杨婧终于跨进了梦寐以求的甘沟中学。刚开始几天,同学们不了解内情,见她个头高、年龄大,都有些瞧不起她。班主任动情地对全班同学说:“一个品学兼优的女生,为了打工挣钱供姐姐和弟弟上学,主动辍学5年半!今天,当她回到课堂,年龄比同学们大,我们是歧视她,还是更加尊重她?同学们纷纷向她报以热烈的掌声。

1997年9月,大姐杨艳珍高中毕业考取兰州电力学校,杨宗仁就读重点高中县二中。杨婧复学后,每逢星期天,便骑自行车30多公里,到县城为弟弟送去母亲给他烙的大饼。

1997年10月的一个星期天,寒风凛冽,杨婧骑了4个多小时的自行车,才到达县城。她一进弟弟的房子,顿时呆住了:弟弟正一边看书,一边啃冻得像生铁一般的大饼。那大饼一啃一个白印痕,他便使劲地在桌子上磕。弟弟见了她,喜出望外:“姐,终于等到你来了!我的煤油炉子坏了,天天啃铁大饼,这不,都已经一周没吃上热饭了!”

她没想到弟弟会受这般委屈,急忙到日杂商店买了一个新煤油炉。她精心地为弟弟做了一顿揪面片,还炒了一盘土豆丝。这顿饭,弟弟吃得很香。望着弟弟吃饭的样子,杨婧想再次退学,专门到县城为弟弟做饭。这一天,她心事重重地离开了弟弟。

星期一的下午,杨婧又来到了弟弟租住的平房。当杨宗仁知道二姐为他第二次退学时,望着姐姐为他准备的饭,他怎么也吃不下去,哽咽着说:“姐,你已经为我耽误了5年多时间,你不能为了我再误前程了,你好不容易才复学啊!如果你不回去,这个学我也不上了!”杨婧望着弟弟执著的目光,只好又回到了学校。

为了回报姐姐,杨宗仁更加发奋地苦学,他在桌上放了一大把红辣椒,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吃红辣椒。他的生活十分简朴,经常吃白开水泡馍,偶尔下面条,也是白水煮的。由于长期吃不上蔬菜,他的口腔时常发生溃疡,疼得不敢张大嘴说话。杨婧见他这样,心疼得直掉泪。每次去看他,买不起蔬菜,便特意给他炒一盘土豆丝。

考上清华的姐姐告诉弟弟什么话(姐姐11岁辍学打工)(3)

1998年9月28日,杨宗仁在全国物理学会、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荣获甘肃赛区三等奖。喜讯传来,杨婧非常兴奋,请假专程赶到县城,为弟弟炒了几个菜,以示祝贺。尽管都是些红烧茄子、土豆丝等家常菜,但对杨宗仁来说,已经非常奢侈了。

二姐复学后,杨宗仁非常关心她的学习情况,经常打电话为她解难释疑。杨婧非常感激,几次给弟弟写信,但都没勇气发出去。下面这封信,是杨婧考上高中后写给杨宗仁的,至今还珍藏在她手中。

宗仁弟:

你好!每次接到你的电话,我的心里便很不平静,你对我的关心鼓励,令我终身难忘。我在餐厅打工时,你每次回家,首先来看我,教我英语单词,解数学难题,然后才回到爸妈身边。我一次次对学习丧失信心,是你给我打强心剂,让我鼓起信心。没有你,我这辈子是不会再次跨进学校大门的。

而今天,我已坐在高中的教室,我感到非常非常的兴奋。然而我却出师不利,期中考试才得了618分。在我痛苦沮丧时,你再次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勇气,让我再次看到了希望。你说得很好,我们梦寐以求的大学,需要我们今天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弟弟,我会努力的……

姐姐,我在清华园等你

2000年7月,杨宗仁参加高考,以652分的优异成绩获得甘肃省理科第二名、白银市第一名,被清华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录取。

杨宗仁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一路哭着从乡里跑回家,激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杨婧颤抖着双手捧着录取通知书,发疯般地喊道:“弟弟,你成功了!成功了!”渐渐地,她的喊声变成一片呜咽……

全家人兴奋了一个下午。可到了晚上,每个人心头都罩上了愁云:学杂费和日常生活开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要在短短的20天时间筹够这笔钱,对一个贫困地区的农家来说,谈何容易!

家里的猪卖了,粮卖了,菜卖了,能卖的家产几乎全变卖了,然而筹到的钱却只有区区2000元。杨婧急疯了,整天走东家串西家,到处为弟弟借钱。有的亲戚在山区没法骑自行车,她就步行。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有时一天走四五十公里山路。父亲、母亲、中专毕业还没找到工作的大姐,也都全部出去借款。

几乎每天他们都失望而归。在会宁,考上一个大学生,拉穷一帮富亲戚,亲朋好友已经没多少钱借给他们了。

随着报名日子一天天逼近,父亲已经绝望了,他在一家建筑工地谋了一个小工,每天挣10元钱。他想为儿子挣一分是一分,尽量让儿子走时多带点钱。

就在杨家一筹莫展时,好运降临到他们家:一直关注会宁教育的企业家知道了他们姐弟助学的动人故事后,派人送来了6000元钱。这真是雪中送炭!

杨宗仁到了清华大学后,很快给二姐来了封信,他说:“清华全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尖子生,而电子系的又是尖子中的尖子。他们的实力都很强,尤其像计算机、英语等,我更是远远赶不上他们。我只有加劲去赶,才能在清华大学电子系这个地方站稳脚跟,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危险。姐,还是那句老话,我们携手前行吧,我在清华园等你!”

杨婧看到这封信,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此时,她已考入弟弟的母校会宁县二中就读。她看着门前的钻天杨,在心里说:“弟弟,将来你一定是栋梁之材,有你做参照物,我也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一周后,大姐杨艳珍进城到学校看望杨婧,见20岁的妹妹明显比同班同学大,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动情地对妹妹说:“你为了我和弟弟读书,付出了5年半最宝贵的光阴!你就安心地读书吧,从现在起,由姐姐挣钱供你和弟弟读书!”

杨婧的眼里泪光莹莹,她执拗地说:“姐,我也一定要考上大学!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大姐鼓励她说:“你一定会成功的!”

2001年7月,杨宗仁放暑假后放弃了在北京打工、观光的机会,匆匆赶回了会宁老家,他想全力辅导明年即参加高考的姐姐杨婧补习功课,争取尽快与她在清华园“胜利会师”。

考上清华的姐姐告诉弟弟什么话(姐姐11岁辍学打工)(4)

姐弟三人的母亲张琴女士

2002年,参加当年高考的杨婧没有考入清华大学,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自己喜爱的兰州医学院,现在河南一家医院工作。杨宗仁,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后来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参与了国家大型项目“龙芯”微处理器研发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