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回放:

从统帅的角度而论,让一个谨小慎微的人去执行一个胆大包天的天才计划,才是马恩河会战德军失败的真正原因。

大胆的“施里芬计划”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损失有多惨重(擅改施里芬临终嘱咐)(1)

施里芬

1891年,施里芬接任德军参谋总长后提出第一号备忘录。施里芬判断战争一开始法军就会迅速进攻德国,而俄国的动员速度较慢,所以,德国要掌握战争主动权,就必须先迅速打败法国,然后再同俄国交战。

如何在极短时间内击溃法国?直到1897年,施里芬才下定决心,在战略上,避开法德边界上的法国要塞防线,采取从侧面进行大迂回的作战样式。这就是近现代军事史上著名的“施里芬计划”的核心。

“施里芬计划”规定: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对俄国战线和法国战线的分配比例为1:8。即开战之初以少数兵力10个师和一些地方部队,在东线借助与奥匈军队遥相呼应,来和庞大的俄军周旋,目的是在法国崩溃前,把俄军牵制在东普鲁士边境地区。

“施里芬计划”虽然是一项军事计划中的杰作,但却充满了冒险性。在时间上,它把赌注全都压在速战速决上,企图利用俄国动员的迟缓,打一个“时间差”,对法、俄实行各个击破。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损失有多惨重(擅改施里芬临终嘱咐)(2)

小毛奇

小毛奇主持参谋总部后,开始担心东普鲁士的安全和西线左翼的安全,如果战争按计划打赢了,那两个方面将成为施里芬的伟大之处。小毛奇虽不是庸才,但他谨小慎微的个性使他十分担忧这两个方向上的薄弱防线一下子被撕成碎片。

他没有勇气完全抛弃前任“伟大”的计划,而重新拟出一个新计划,只能做些修修补补的功课。到一战爆发时,胆大如斗的“施里芬计划”已被小心翼翼的小毛奇弄得支离破碎。严格地讲,1914年德军实施的作战计划应叫做“施里芬-小毛奇计划”。

临时改变既定方针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损失有多惨重(擅改施里芬临终嘱咐)(3)

西线战事由德军入侵比利时揭开战幕,列日城是从德国进入比利时的大门,连接德国、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4条铁路线在这个战略城市汇集。控制这些铁路干线是实施“施里芬计划”的先决条件,120多万迂回大军的后勤补给主要依赖这几条铁路线。

8月24日,德军攻克列日后进入法境,克鲁格集团军和比洛集团军不顾部队的极度疲劳和后勤供给已近极限,连续强行军,对同样是疲惫不堪的英、法军队一路穷追不舍。

德军即将席卷巴黎的姿态使法国首都陷于一片惊慌,政府内部在寻找替罪羊,有人责骂霞飞是个白痴、笨蛋,也有人扬言要剥陆军部长梅希米的皮。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损失有多惨重(擅改施里芬临终嘱咐)(4)

德军右翼浩浩荡荡向巴黎方向进军,追杀在最前面的是克鲁格。8月30日,他的第1集团军在右翼击退了法军第6集团军的几支分队,在中路发现英军撤退时仓皇丢弃的大批弹药和辎重。他的左翼报告,法军第5集团军已被打得抱头鼠窜。

克鲁格感到决定性的时刻已到来。他又从法第5集团军的撤退方向判断,法军防线向西延伸得并不如想象中那样远,因此就无须死板地按原计划从巴黎西面和西南进行迂回和大面积扫荡,在巴黎北面即可席卷法军,这样也可填补与比洛之间那个始终令人放心不下的缺口。

当晚6时30分,比洛来电要求克鲁格采取内圈包抄行动,此建议正中后者下怀,克鲁格毅然做出了影响后来战争进程的错误决定,改变进军方向。当晚小毛奇电复批准。小毛奇本来就为战线上的几处缺口感到不安,正感兵力捉襟见肘,所以认为克鲁格的建议会带来幸运。

德军失败

8月31日,德军第1集团军从正南改向东南前进,这样,巴黎便不在施里芬原来的包围计划中了。9月3日,法军侦察飞机报告克鲁格的部队从巴黎东北擦过,由西向东移动。当德军的转向行动在巴黎城防卫戍司令加利埃尼司令部作战地图上,用彩色大头针显示出来时,他的参谋长克莱热里和吉罗东上校不禁喜出望外地喊道:“他们把侧翼送上门来了!”

加利埃尼将军立刻看出这一稍纵即逝的机会,他决定尽快对德军暴露的右翼进行侧击。9月4日上午9时,加利埃尼命令莫努里的第6集团军立刻做好部署,于当天下午出发,作为第6集团军向东全面出击的先头部队。同时又将部署电告霞飞的总部,建议于9月6日在马恩河北岸进攻。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损失有多惨重(擅改施里芬临终嘱咐)(5)

马恩河会战实际上在9月5日已经打响,起端于格罗劳指挥的德军第4后备军对莫努里指挥的法军先头部队的攻击,从凡尔登到森里斯的整条战线上战潮起伏,包括了无数的小型战斗。

9月9日,亨奇接到比洛第2集团军已经撤退的电报,而且获悉英军已进入第1、第2集团军之间的缺口,于是,这位参谋总部的全权代表下令克鲁格全面撤退,从而避免了德军右翼的崩溃。然而,这同时也就宣告了德国人苦心孤诣的“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

战役点评:

“施里芬计划”就其本身而言无疑是卓越的,但却忽略了统帅的因素。施里芬一生沉湎于“坎尼会战”的研究,他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想出现一次坎尼会战,必须一方有一位汉尼拔,另一方又有一位法罗。”

他把对法国的战争想象成一个巨型的“坎尼会战”,这就需要一个前提,对方最高统帅必须是一个法罗式的蠢货。事实证明,法国的霞飞远不是法罗,德国的小毛奇更谈不上是汉尼拔。“施里芬计划”恰恰就是缺少了这个前提

洛林会战以法军的败退告终,但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从全局来看,这无意中挽救了法军的全面失败,因为法军第1、第2集团军没有进入德国为之设下的陷阱,不久从这一方向抽调部队组成的增援巴黎方面的第6集团军,给德军右翼克鲁格集团军致命一击,从而扭转了整个战局。

德军在洛林会战中犯下了战略性错误,他们把正在进入陷阱的法军右翼主力推了出来,让其据守在坚固的要塞阵地,缩短了战线,以后又有机会分兵巴黎方向,增加了德军迂回部队的阻力,也没能达到两翼包围的战略目的。

早在8月25日,德军参谋总部就从克鲁格和比洛的部队中各抽去一个军,增援东普鲁士,因为俄国出人意料地提前发动了攻势,同时也以为法军已被击破,西线即将大获全胜。这样原定应在进攻中不断得到增强的德军右翼,非但没有得到计划中的6个军增援,反而从攻击主力中抽去两个军。如果西线克鲁格部队多了这两个军的兵力,就能把巴黎圈进去,不会遭到法第6集团军的侧击。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损失有多惨重(擅改施里芬临终嘱咐)(6)

英国远征军的表现实在差强人意。最初,英军为德军出乎意料的进攻方向和庞大兵力压迫所震撼,再加上法军第5集团军撤退时连招呼都不打,以及接二连三的败退和1.5万人的损失,英军司令弗伦奇被笼罩在末日将临的恐惧中,他唯一的想法是尽快脱离与德军的接触。

当弗伦奇被迫反攻时,按富勒的说法,战争史上没有比这种时刻更需要速度了,但弗伦奇的精神状态跟不上从自己差点被全歼,到可以全歼对手的时间和角色的快速转换。面对仅两个师的德军警戒部队,他总觉得自己正在进入一个巨大的埋伏圈。3天内,英军在这个缺口里小心探路,竟然才推进40千米,从而成为后世笑柄。

如果弗伦奇以一个真正的骑兵老将的姿态迅速穿插,便可轻松从背后将克鲁格军团包围。具有戏剧性的是,当弗伦奇带着3个军慢吞吞爬进克鲁格和比洛之间的缺口时,便创造了“马恩河奇迹”,而他自己却还莫名其妙。

初一看,克鲁格决定在巴黎的转向是德军走向失败的关键点,但问题是:如果这时他得到小毛奇调走的2个军和原来计划中的6个军来加强,会在巴黎东南转向吗?

如果按“施里芬计划”规定,战线再向西拉长50千米,把巴黎“兜”进去,固然可避免法第6集团军的致命侧击,但战线上已出现的缺口和兵力密度更稀疏的克鲁格部队能否从正面击败法第6集团军、达成战略合围,就很成问题。因为对东、西两线打“时间差”来说,西线形成僵持,“施里芬计划”就破产。所以,克鲁格未到位即转向仅仅是表面现象,小毛奇削弱西线“刀尖”方面8个军的兵力,才是失败的关键。

如果由施里芬亲自实施自己的计划,能否成功?从他临终前再三嘱咐“切莫削弱我的右翼”来推测,他来指挥,可以断定,右翼“刀尖”方面的8个军不会消失。虽然历史不可能重新来一遍,但总结历史经验必须要有这样的思维方式。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损失有多惨重(擅改施里芬临终嘱咐)(7)

事在人为,从统帅决定胜负角度论,让一个慎小谨微的人去执行一个胆大包天的天才计划,才是马恩河会战德军失败的真正原因。进攻者的兵力、侧翼始终会存在严重问题,但溃败者往往因被打得晕头转向,而无法利用进攻者的弱点。只要对方处于类似英国远征军司令弗伦奇的精神状态下,凶猛的进攻就可以掩盖、弥补自身兵力和侧翼的缺陷。

这样而论,克鲁格转向不无道理和先例。事实上,弗伦奇、霞飞等将领已不同程度进入不能发现和利用对方弱点的精神状态,但克鲁格偏偏遇到始终不会进入这种精神状态的加利埃尼,而不是另一个弗伦奇式的法国将军,致使克鲁格不能像古德里安、巴顿那样功成名就。这倒符合施里芬的名言:“要想出现一次坎尼会战,必须一方有一位汉尼拔,另一方又有一位法罗。”克鲁格也许有点像汉尼拔,但加利埃尼绝不是法罗。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损失有多惨重(擅改施里芬临终嘱咐)(8)

最后一点,马恩河会战的战略意义在于:它使法国避免了军事上的全面崩溃,重新组织起一条新防线,从而稳住了西线,粉碎了德国先西后东,对法国、俄国实行各个击破的战略计划,从而使德国陷入它所竭力想避免的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给德国战败钉下了第一颗棺材钉。

(文/倪乐雄 )

,